癔症
什么是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常由心理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癔症是指一种有癌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精神障碍。本症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其他类型自知力基本完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病程多反复迁延。女性较多,女性多发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结婚时间短,家庭不和睦;尤其是婆媳关系不好的年轻媳妇更易发生。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癔症的共同特征 癔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表现受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迷信思想观念、生活环境、当地的风俗习惯、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和睦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王要分为解离障碍症状群和转换障碍症状群。 (一)解离障碍症状群(癔症性精神障碍) 解离障碍症状群的病人,病前人格常异常,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所患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类似症状。少数人的症状形成反复再现的模式。总是以出现这些障碍作为对应激的反应。常给人一种疾病的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支持和益处的感觉。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暴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反复发作者常可通过回忆和联想与以往心理创伤有关的情境而发病。常见类型如下: 1.情感爆发 意识障碍较轻,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表现尽情发泄、哭叫不休、捶胸顿足、撞头打滚。多人围观时,发作尤为剧烈,发作时间的长短,与周围人关注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往往关注的程度越大,发作的时间越长。有时患者为摆脱困境,在小的精神刺激下,也可以出现大的发作,一般发作历时数十分钟,可有部分遗忘。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几乎不发作。 2.癔症性身份障碍 属急性起病的一过性精神障碍,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通常带有迷信色彩。表现对自已身份的觉察障碍,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常为鬼神或亡灵附体。此时病人暂时丧失个人身份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识别能力,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井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病人的举动就像被另一种人格、精灵、鬼魂、神仙或外界力量所代替。病人的注意和意识仅集中在与其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个别方面,常有局限和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及发音。有的病人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交替出现(分别称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很突出。涉及的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该病人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以后,一般只在遇到应激性事件,或者接受放松、催眠或宣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此时病人对周围环境缺乏充分觉察。 3.癔症性意识障碍 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发病突然,其言语、动作、表情反映心理创伤内容,一般历时几十分钟即可恢复,清醒后对病中经历多不能完全回忆。 4.癔症性遗忘 病人无脑器质性损害,以选择性遗忘为主要表现,部分或完全遗忘。遗忘的那段时间或事件,往往曾经是或仍然是与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有关。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表现对于具有心理创伤或应激性质的近期事件存在部分或完全遗忘。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的,且一般都围绕着创伤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或意外的亲人死亡。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容易变动,甚至每天可有不同。同时,不同检查者在不同时间的检查所见也不一样。尽管如此,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醒觉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与遗忘相伴随的情感状态变异也很大,一般表现为困惑、痛苦,以及不同程度地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但严重抑郁很罕见。本障碍以年轻成人最为多见。常可伴发在当地无目的漫游,并有明显自我忽视。一般持续时间极少超过1一2天。 5.癔症性漫游 除了具有癔症性遗忘的全部特征外,同时还有发生在白天觉醒时,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进行表面看来是有目的的漫游,实为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漫游期间保留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如进食、梳洗等),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买票、问路、点菜),与其不深入的短暂接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看来,病人在这段时间里的行为显得相当正常。有些病例甚至采取一种新的身份,一般只持续几天,有的可达数月。其安排的旅行可能是前往已知的并有情感意义的地方。病人此时意识范围缩小。可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但不是癔症性多重人格。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事后有遗忘。 6.癔症性假性痴呆 病人在心理创伤之后突然出现严重智力障碍,但无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存在。如病人对提问可以理解,但给予近似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的印象,称为Ganser综合征。如在心理刨伤后。突然出现如儿童的幼稚、言语、表情和动作。并以幼儿身份自居,则称为童样痴呆。 7.癔症性精神病 患者受到严重心理创伤后突然发病。症状多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以幻想性生活情节为内容的片断幻觉或妄想,思维障碍,意识朦胧,表演性矫饰动作.或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表演性矫饰动作、幼稚与混乱的行为,或木僵为主,或人格解体等。多见于女性,病程很少超过3周,可突然痊愈而无后遗症,但可再发。 (二)转换障碍症状群(癔症性躯体障碍) 转换障碍症状群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躯体化症状。在这些障碍中存在着运动丧失或受损,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虽然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查体、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但病人的表现似乎确实患了躯体疾病。所见症状常反映病人对于躯体疾病的认识和概念,与生理和解剖学原理不符。此外.通过对患者精神状态和社会处境的评定,常可发现功能丧失所致的残疾,有助于病人逃避不愉快的冲突,或是间接反映出病人的依赖心理或怨恨。尽管别人能清楚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和冲突,病人却对此一概否认,他们把所有痛苦都归咎于症状及其导致的残疾。各类症状所致残疾的程度因时而异.取决于在场人数的多少和类型,以及病人的情绪状态。这就是说,除了运动或感觉的损害这一核心表现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具体分述如下: 1.感觉障碍 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癔症性视觉障碍、癔症性听觉障碍、梅核症。①感觉过敏:表现为某部皮肤对触觉特别敏感,实际并无神经病变。如感到一般的阳光特别刺服,感觉春风的声音震耳欲聋,感觉脚步声像敲鼓的声音等。②感觉减退:与感觉过敏相反,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减低。如对强烈的疼痛而感觉不到疼痛,或只感到轻微的疼痛;对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也只有轻微的感觉。如果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则称为感觉消失,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感觉缺失,可为半身痛觉消失,或呈手套、袜套型感觉丧失,其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③感觉倒错: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异常感觉。如对冷或凉的刺激产生热的感觉,对海绵产生石头一样硬的感觉。④癔症性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弱视、失明或管状视野等。一般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生,经心理暗示治疗可突然完全恢复正常。⑤癔症性听觉障碍:多表现听力突然丧失,但昕觉诱发电位正常。⑤梅核症(癔症球):病人常感到咽部有异物感或梗阻感,而咽喉部检查无异常。 2.癔症性运动障碍 包括癔症性痉挛发作、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音症或缄默症。①癔症性痉挛发作:常因心理因素或受到暗示突然发作,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表现缓慢倒地、全身僵直或角弓反张。有时肢体呈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的大憋气状态。发作一般历时数十分钟,类似于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无缺氧的表现,一般也无严重摔伤、咬伤舌或大小便失禁。发作结束后昏睡或双跟紧闭,对发作过程不出观遗忘。发作可一日多次。②癔症性瘫痪:可表现为偏瘫、截瘫或单瘫,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被动活动常有明显抵抗,查体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但慢性病例可有废用性肌萎缩。③癔症性失音症或缄默症:病人无唇、舌腭或声带之任何器质性病变,但想说话却发不出声或用极低而嘶哑的发音交谈,称失音症。如不用言语回答问题,而是用手势或书写表达意思,进行交谈,称缄默症。 3.躯体化障碍 躯体症状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食欲不佳等)、异常的心脏感觉(心慌气短、心悸难受、心惊肉跳、血管的波动感、心前区疼痛不适)、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异常的神经系统感觉(头疼、头晕、头麻、头紧、头胀、头木),皮肤斑点、性欲降低及月经不调等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失眠、多梦、抑郁和焦虑症状。病人在此基础上,又附加了关于症状主诉的主观性,常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而查体与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该器官、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疾病检查:
【鉴别诊断】 癔症发作与癫痫大发作的区别癫痫大发作与癔症发作既有不同,又有相似之处,癔症发作与癫痫大发作的关系争论已久。若不能正确诊断.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癫痫治疗,给患者就业、择偶及人际关系一系列问题带来不利影响。而不恰当地应用抗癫痫药物,不但对心因性发作没有帮助,实际上还可能诱发或增加心因性发作,使发作顽固化。因此,及早地识别和诊断是非常必要。
疾病治疗:
癔症的治疗概要: 癔症理治疗是癔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暗示、说服、解释。还是要结合应用躯体治疗。物理疗法也是治疗癔症患者有效方法之一。心理社会康复。康复后要防止在发病。 癔症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癔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早期的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一般可在门诊接受治疗。需要住院治疗的情况有:自杀、自伤或严重冲动危险;需同时应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药物治疗,以缓解危急状态。应注意限定住院时间,并在集体环境中治疗。另外,本组病人要避免在非专科病房内接受住院治疗。 心理治疗应根据发病原因或诱因、精神障碍的亚型、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性别、年龄、人格结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状况、既往治疗情况,以及心理治疗者的专业受训程度与经验等。可采用暗示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支持性心理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治疗等。 1.心理治疗的原则 有10项:①关心、同情、理解患者,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缓解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必要的支持性治疗。②转变病人观念,除应用行为疗法外。可结合作业性治疗,增强应对能力。③增强病人的认知能力,改善个性,解决冲突和转变态度。需要对发病者作合理解释,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躯体或神经系统症状经常找不到明显的躯体病因,症状很可能由应激引起,如果治疗得当.有关症状会迅速缓解,不会遗留永久性损伤。④恰当应用理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暗示治疗,尤其对反复发作者应根据病情采用心理治疗、药物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不宜采取简单的言语暗示。⑤在诊断明确后,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检查。询问病史或进行检查时,不恰当的提示可使病人出现一些新的症状。总之,必须防止暗示引发或强化症状。⑥鼓励病人承认和面对应激或困难,但没有必要使病人将应激与当前的症状相联系。建议病人进行短暂的休息并脱离应激环境,恢复正常生活,但不要长时间体息或躲避各种活动。⑦对感症性症状可选用针刺或电兴奋刺激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镇静药物要慎用。⑧癔症易复发,如能及时消除病因,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复发都有帮助。⑨可采用分组治疗、成双治疗及家庭治疗的形式进行治疗。⑩值得强调是,让患者长期住院或在家休养,均不利于康复,在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地让患者参加必要的工作,家属不要给患者太多的照顾,最好不让思看严生自己是病人,需要他人照顾的感觉。 2.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癔症的心理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暗示、说服、解释,消除患者对癔症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不安。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①暗示疗法:通过语言及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四号电等治疗手段,使病人错误的思维逻辑、推理、判断、变成医生所灌输的正确的思维逻辑及思维判断。②疏导治疗:对患者的心理过程进行疏导,使其思维畅通无阻,鼓励病人自我领悟,要把医生的意见变为病人的意见。疏导中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详细询问病史,充分了解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求得病人的配合,使病人由病态心理状态转化为生理心理状态。③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以达到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 (二)药物治疗 尽管心理治疗对癔症是基本的,但还是要结合应用躯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不可只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在于改善情感症状(如抑郁、焦虑),使病人尽早安静合作。对严重的癔症应较长时间使用药物治疗,以便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有时病情波动,症状再度加重时,药物治疗更有帮助。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剂或抗精神病药,具有养心安神的中成药亦可选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不良反应。 (三)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也是治疗癔症患者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有时立竿见影,具有戏剧性色彩。如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音症或缄默症、癔症性痉挛发作、癔症性视觉障碍等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适当的暗示下,进行平流电治疗、电针等,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能使患者的症状立即消失。对某些异常的心脏、胃肠道、皮肤和神经系统等慢性躯体化障碍,运用电针、高压静电、共鸣火化等物理疗法,配合暗示治疗、药物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心理社会康复 对病情较重的癔症病人,如症状突出、抵抗治疗、慢性病程、家庭与社会关系受到干扰及工作成绩明显下降者,均需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治疗时应结合心理治疗,其中行为治疗的工作治疗与分等级的工作尝试较有效。 康复后的注意事项: (一)生活与安全方面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界刺激。由于病人富有暗示性,症状具有习得性,不能将其同症状丰富的病人安排在同一病室,在患者面前不要提及一些与患者有关的表现或症状,在查房过程中尽量使用鼓励患者或能淡化患者症状的语言,以免增加新症状或使原有症状更顽固。 2.加强观察和关心病人(但不被病人意识到),加强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物品的管理,以便早期发现自杀、自伤或冲动行为的先兆,防患于未然。 3.对躯体化症状的病人,应用暗示性言语引导进食或分散注意力,避免其全神贯注自己的进食障碍等症状。同时在进食时,可用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事实,鼓励进食。 4.让病人参加文体活动,以娱乐性游艺为主,使病人在松弛的环境中分散注意力,避免对疾病过分关注。 (二)心理引导方面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谈话时,要态度和蔼,注意倾听,提问要简明扼要,着重当前问题,给予简明的指导,不要流露厌烦情绪或过分地给予照顾。鼓励病人回忆自己病情发作时的感受,接纳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感受,并讨论和教会应对发作的简易方法。 2.每天查房,帮助患者分析癔症症状的原因和危害,使病人认识到对自身病症的过度关心无益于恢复健康。应用支持性言语帮助病人、辅导病人,反复强化病人的能力和优点等,帮助列出可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3.选择适当时机,结合检查的正常结果,使病人相信其障碍并非器质性病变所致,积极配合治疗。针对其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加强心理疏导及个性教育。 4.对病人当前的应对机制表示认同和支持。鼓励病人按可控制和可接受的方式表达焦虑、激动,允许自我发泄,但不要过分关注。 5.对病人的躯体化症状,除排除器质性病变外,要注意倾听,但避免对每一主诉都提供照顾,症状消失时要及时鼓励。 6.遵医嘱给相应治疗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让病人了解和观察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7.在间歇期教会病人放松技术,与医生合作做好暗示治疗、行为治疗、反馈治疗等,使其增强治疗信心,并要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支持。 8.要使其认识和正确对待致病因素和疾病性质,克服个性缺陷,掌握疾病康复途径。要强化疾病可以治愈的观念,教会病人正确应对创伤性体验和困难,恰当处理人际关系,防止疾病复发。要使其明白长期居家或住院逃避接触社会。不利于康复。但谈话应慎重,以免引起病人反感或误解,导致症状加重。 9.向患者家属普及有关的精神卫生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对癔症发作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模糊观念引起的焦虑、抑郁,如纠正担心疾病会演变成难以治疗的精神病的错误观念。 10.帮助家属寻找患者发病的主要精神因素,帮助患者消除部分发病因素。协助病人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恰当处理与病人的关系,使家属理解病人的痛苦和困境。让家属要关心和尊重病人,但又不能过分迁就或强制患者,教会家属帮助病人恢复社会功能。
预防预后:
【病因机制】 癔症的发病原因具体尚不清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与以下几种因素有主要关系。 (一)社会心理因素 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具有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暗示性高、富于幻想、寻求别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发生癔症。 (二)生理机制 癔症患者意识的改变是发病的生化基础。随着病人意识解离,出现注意、警觉性、近记忆和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损害,自我意识减弱,暗示性增高。患者在受到生物、心理或社会因素威胁时,会出现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如假死,或返回儿童期的遇行性行为状态等。也有学者认为,癔症患者属于弱神经类型,在遇到不良刺激时,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间的皮层和皮下功能解离,导致第一信号系统与皮层下功能过盛,弱化状态的皮层受到不良刺激后,迅速进入超限抑制,而皮层下活动增强。临床表现为情感暴发、类抽搐发作、本能活动增强和植物神经症状。同时强烈持久的情绪紧张,又可在皮层产生兴奋灶,使皮层的超限抑制向四周扩散,结合负诱导引起皮层下抑制,产生感觉缺乏、肢体瘫痪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