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什么是神经官能症
?
神经官能症又名神经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的总称,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为神经症性反应(neurotic react10n)。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临床表现:
1、神经官能症以自觉症状为主,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结果查不出什么病,长期不愈的紧张情绪和焦虑,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造成一定负担,甚至影响家庭和睦,这又加重了新的社会因素,使疾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2、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完全完整。
与其他神经症状鉴别:
(1)脑损伤综合征:如脑炎、脑外伤、脑血管病、一氧化碳中毒等病变的恢复期可以有类似表现,但常伴有智力损害、肢体瘫痪、神经麻痹,脑CT或脑电图异常可帮助鉴别。
(2)焦虑症:焦虑症多发生于中青年群体中,诱发的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虽然也有心慌、气短、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出汗、肢体震颤、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症状,但与神经官能症不同的是病史比较短,而且可以询问出导致焦虑的原因。
(3)甲状腺机能亢进:患有甲亢的患者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表现,但通过临床体检化验可以发现一些甲亢特有体征,如眼球突出、双手细震颤、甲状腺轻度肿大、血中T3、T4增高等可资鉴别。
疾病治疗:
治疗:
由于西医的抗精神病药副作用大,并且易产生依赖性。因而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和心理辅导可达到一定效果。可选用行气活血、养心安神、开窍醒脑、滋阴补肾,健脾泻肝,活血化瘀等中医中药治疗方法来调理机体气血、脏腑功能。并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情趣调理、心理疏导。患者不要没事一个人长时间闷在家中,遇到烦心事情绪低落时,不要憋在心里,而应想办法疏泄出来,或对家人、朋友诉说,这样有调节心理平衡的效果,对心理保健大有好处。
保健:
1、正确认识本病的本质,起病是慢慢发生的,病程较长,常有反复,但预后是良好的。要解除自己“身患重病”的疑虑,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有助于神经活动的恢复,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患者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散步、打羽毛球、游泳等来调节植物神经。这样就能达到防治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神经官能症。
预防预后:
病因:
1、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2、神经官能症,常常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脑力劳动者,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病后体弱等原因引起。
病理生理:
神经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因各种躯体或精神不适感,或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苦恼。神经症一词最初由W.卡伦于1769年提出,认为它是因功能障碍而造成的感觉、运动异常。19世纪末D.让内将神经症分为癔症和神经衰弱两大类。20世纪初S.弗洛伊德将神经症分为现实性神经症、精神神经症、混合神经症和边缘病例4大类。1968年再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I)认为焦虑是神经症的重要特征。新版DSM-III-R(1987)则把各种神经症归类于情感性障碍、焦虑性障碍、人为性障碍、躯体性障碍和分离性障碍之中,不再强调使用"神经官能症"这个名称。《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1989)把神经症分为: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性神经症等。其共同特点是:
1、常因不健全的个性与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起病;
2、可表现为精神和躯体症状,但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病理形态变化;
3、除部分癔症病人外,一般意识清楚,病人与外界没有失去联系;
4、病人对疾病状态有自知力,要求治疗,人格一般没有障碍,也不会把自己病态的主观体验和想象的东西与外界现实相混淆,行为虽可有改变,但一般仍然可以保持在社会许可的范围之内。
这组疾病可急可缓、症状多样,病理体验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病后给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抑郁症病因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临床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大脑缺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抗抑郁药就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对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得突触间隙这两种递质浓度增加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神经回路学说
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神经症的病理原因,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中进一步验证了神经回路学说,指出抑郁症是心灵呼吸的哮喘症,并以此原理发明了可部分代替心理医生的有效自助方法,对于解除痛苦避免复发,临床试验效果很好。
需求斗争奖赏学说
时效波先生论述:
(1)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
(2)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神经质症);
(3)虽有主导需求,却逃避斗争,奖赏自然也无从谈起(癔症);
(4)无法正常斗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