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
什么是骨肉瘤?
骨肉瘤是指成骨间叶细胞产生的原发恶性骨或软组织肿瘤,由肿瘤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所组成,是一种最常见的骨的恶性肿瘤,约占恶性骨肿痛的34%,该瘤恶性程度甚高,预后极差,可于数月内出现肺部转移,截肢后3~5年存活率仅为5%~20%。典型骨肉瘤有很多亚型:低度恶性髓内骨肉瘤;继发于Paget氏病的骨肉瘤;骨旁骨肉瘤;骨膜骨肉瘤;小细胞骨肉瘤;软组织骨肉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部位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病理骨折。好发年龄在15~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青少年患者的长骨干骺端,一般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及桡骨远端。在中医古籍属“骨疽”、“骨瘤”、“骨痨”等范畴。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骨肉瘤的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10~25岁,最小发病年龄为5岁。好发部位在膝关节周围。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2倍。肿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偶见于骨干,最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约占全部病例的一半,其次为股骨和肱骨上端,很少见于腓骨、骨盆和椎体。肢体远端发病者(如手、足)极为罕见。根据病变过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症状 可有局部轻微疼痛,不易注意。病程长短不一,从出现症状到就诊短则数天,长达数年,平均为3~4个月。 2.中期症状 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疼痛是最重要的表现。最初疼痛为间断发作,几周以后发展严重且为持续性。引起疼痛的原因是骨皮质受肿瘤组织的侵蚀溶解和骨膜破坏。下肢肿瘤可有避痛性跛行。随病情的发展,局部可出现肿胀和表面温度增高,有压痛。因骨化的程度不同,肿物的硬度各异。瘤体增大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和废用性肌肉萎缩。 3.晚期症状 上述表现进行性加重,疼痛难以忍受,止痛药不能缓解。肿瘤极度增大,表面静脉怒张,并逐渐出现发热、消瘦、贫血、乏力等呈恶病质状态。 4.转移症状 肺转移最常见,其次为骨转移。多数病例于半年内发生。 骨肉瘤的分型: 骨肉瘤以其特性、发病部位、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形态的差异而分为许多亚型。由于每种亚型因恶性程度不同而有其不同的预后,如笼统地将所有的亚型均归于骨肉瘤名称下来讨论治疗和预后,显然不合理。故了解骨肉瘤的亚型分类及其预后对患者的治疗和疗效判断极为重要。 辨证: 1.常证 阴寒凝滞,脉络阻滞证:骨痛初起,酸楚轻痛,时痛时止,逐渐加重,有如针刺刀割,遇寒加重。局部肿块,皮色不变。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细沉迟。 热毒蕴结,气滞血瘀证:局部肿块迅速增大,坚硬如石,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至局部灼热暗红淤斑,难溃难消,时如火烧,肢体活动障碍,转侧困难,可伴发发热、口干、大便干结等热证,舌红有淤斑,脉涩或数。 脾肾两虚,瘀毒内结证:局部包块明显,胀痛难忍,皮色青紫,肢体活动障碍,全身衰竭,面色瘘黄,消瘦,舌暗,脉沉细。 2.变证 邪毒陷肺:局部症状加重,兼见咳嗽,咯血,全身虚弱,自汗,舌淡红,脉细弱。 邪毒侵淫:多处肿胀包块,全身衰竭.纳差,乏力,舌质干燥,苔黄厚,脉沉细。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贫血,白细胞轻度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反应瘤性成骨细胞的活动量,是诊断骨肉瘤和观察病情转归的重要参考指标。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AKP增高,但一般不超过2倍,截肢后下降至正常。术后或放疗、化疗后碱性磷酸酶下降后又上升可视为肿瘤复发的信号。 2.血象检查:表现为贫血,血清中球蛋白增加,出现白蛋白/球蛋白比率倒置,蛋白电泳中 α 或γ球蛋白出现异常,高钙血症,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及肾功能不全导致代谢产物蓄积。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当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超过6~7单位以上,对骨肉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若肿瘤经过切除,或放化疗后,AKP持续升高,则考虑肿瘤有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3.影像检查: (1)X线:可表现为:①成骨型:以成骨像为主,可出现病灶区广泛致密阴影或斑片状、团块状、絮状无骨小梁结构的致密阴影,边缘不清,骨皮质可破坏,骨膜反应以日光型为主:即骨外膜揭起后拉长的血管与骨干垂直,沿血管产生的新骨形成“日光放射”状阴影。软组织阴影内可见瘤性反应骨。②溶骨型:病变区出现骨小梁的破坏、消失的溶骨X线像,有时可呈均匀毛玻璃状密度增高,骨皮质破坏,伴软组织阴影,骨膜反应以考德曼套袖状三角(Codman三角)为多见,表现为掀起的骨膜与骨干之间形成三角形新生骨。这种变化并非骨肉瘤所特有,骨髓炎和尤文氏肉瘤也可见到。③混合型:病变Ⅸ在溶骨的基础上,出现散在不匀的斑片状、团块状或絮状的致密阴影,骨膜反应明显。软组织阴影可出现致密阴影。 (2) CT、MRI: CT可显示骨破坏和骨形成形式,能显示病骨的形成和排列。它可正确地查明骨皮质的崩溃,显示软组织受侵范围、与筋膜间室的关系以及隐匿跳跃转移灶。MRI能准确反映髓腔内及骨皮质的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并可早期发现骨转移灶及“跳跃转移”。 4.病理检查:典型骨肉瘤含有在其周围产生骨样基质的、具有高度恶性细胞学改变的梭形细胞。肿瘤性骨不成熟,形状不规则.且不按应力方向排列。常可见软骨和/或纤维分化区。 诊断标准: 1.多发于15~25岁青少年,易发于四肢长管骨干骺端。膝关节上下部位最常见。 2.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初为间歇性隐痛,迅速转为持续性剧痛,夜间尤甚。 3.局部皮温高,静脉怒张,肿块生长迅速,压痛,可出现震颤和血管杂音,可有病理性骨折,关节功能障碍。 4.全身毒性反应,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最后衰竭,出现恶病质。 5.贫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块,碱性磷酸酶增高。 6.x线摄片的特征表现。 7.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骨转移癌:大多数骨转移癌的病人有原发癌病史。转移癌一股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骨肉瘤好发年龄在青少年不同。与骨肉瘤的鉴别主要依靠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影像特征,最终确诊须病理学检查。 2.软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大,好发与于扁骨或长骨干骺端,呈不规则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内多有钙化阴影,周围有软组织肿块。镜下所见软骨细胞里分叶状,细胞分布均匀,胞核肥大,常可见双核细胞,偶见不规则形巨大的软骨细胞。二者的鉴别要点是软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大,病灶内无瘤骨,骨膜反应少见,病理学检查肿瘤内无骨样基质。 3.纤维肉瘤:纤维肉瘤是起源于纤维母细胞的原发恶性肿瘤。30岁~50岁多发,骨内纤维肉瘤表现为疼痛逐渐加剧,X线表现为密度减低的穿透性破坏区,病理学检查其主要的细胞学特征是由大小、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深染,几乎没有胞浆,细胞膜不明显或缺如。细胞被胶原纤维间隔,交织排例,呈“鲱鱼骨”状。二者的鉴别要点是纤维肉瘤发病年龄较大,病灶内无瘤骨,骨膜反应少见,病理学检查肿瘤内无骨样基质。 4.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程长,无恶变征象,病损主要是纤维组织增生和骨质硬化。X线片可见病变不破坏骨皮质,仅使骨皮质膨胀变薄.无骨膜反应。 5.骨化性肌炎:有时与骨肉瘤相似,当CT和MRI可清楚显示骨髓腔内及骨皮质无骨质破坏,而骨肉瘤多有骨质破坏。 6.急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偶尔与溶骨性骨肉瘤X线相似,但临床表现是急性炎症反应的症状后体征,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较易与骨肉瘤鉴别。 7.尤文氏肉瘤:多见于5~15岁,最常发生于长骨骨干,典型表现为髓腔内斑点状溶骨性破坏及葱皮样骨膜反应,对放射治疗敏感可与骨肉瘤鉴别。 8.成骨细胞瘤:组织学上与骨瘤相似。好发部位为椎弓、半数病例累及脊柱,长骨病变可位于干骺端或骨干。X线的典型表现为局限性膨胀性病变、基质可有或无骨化,病灶大小不一,皮质膨胀变薄呈壳状。亦有时断裂,肿瘤向软组织伸出。骨膜反应稀少,也看不到骨肉瘤的“太阳光芒”骨针。肿瘤与正常骨之间有一窄的移行带,骨肉瘤时此移行带较宽,骨样骨瘤时周围的硬化反应带更为明显。 9.夏科氏关节所致的反应性骨硬化:与骨肉瘤相似,但夏科氏关节侵犯关节两侧之骨,并有关节面的破坏.无骨膜新生骨形成,易无光芒状骨膜反应。
疾病治疗:
骨肉瘤的治疗概要: 骨肉瘤运用中医药开展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补肾生髓预防复发、益气健脾预防复发。疼痛者给予止痛剂活镇痛剂,发热者给予退热剂或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放疗可用来扩大不充分的外科边界。新辅助化疗。放射治疗。超声治疗。生物治疗等。 骨肉瘤的详细治疗: 骨肉瘤的预防: 骨肉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是肺,淋巴转移根少,从诊断到发生肺转移时间平均喂10个月,从发现转移到死亡时间大约为6个月,大部分诊断后1~2年内死亡。因此预防复发和转移是骨肉瘤治疗的重要问题,运用中医药开展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补肾生髓预防复发: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骨,补肾能生髓化血,调节骨骼内环境,预防癌细胞复发或转移,临床常用二仙汤、左归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物达到补肾益精、壮骨生髓的目的。 2.益气健脾预防复发: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是气血生化之源,健脾胃壮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中成药物达到益气健脾、化湿通络预防复发转移的目的。 骨肉瘤的治疗: (一)中医治疗 l.辨证论治 【常证】 (1)阴寒凝滞,脉络阻滞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方: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制川乌12g,麻黄6g,当归l2g,桂枝12g,丹参15g,田七10g,威灵仙15g,地必虫6g,乳香10g,甘草6g。 伴头晕、气短者加黄芪、党参补气扶正;阳虚寒凝重者酌加补骨脂、鹿角霜、紫河车、杜仲补肾阳去寒滞。 (2)热毒蕴结,气滞血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水生角30g先煎,生地20g,丹皮12g,赤芍12g,黄连15g,山栀子15g,徐长卿30g,白花蛇舌草30g,生黄lg。 肿块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莪术行气止痛;大便秘结加大黄、瓜蒌、玄参等增液通便。 (3)脾肾两虚,瘀毒内结证 治法:补脾益肾.活血祛瘀。 方药:扶正祛瘀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30g,川芎12g,香附12g,桃仁10g,红花10g,生膝12g,地龙12g,乳香10g,没药10g,地鳖6g。 纳呆、腹脘痞闷加陈皮、半夏、山药健脾化痰;发热加石膏、知母、苍术清热解毒。 【变证】 (1)邪毒陷肺证 治法:清热解毒,养肺补阴。 主方:八珍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30g,黄芪30g,茯苓20g,白术15g,生甘草10g,当归30g,川芎12g,赤芍12g,熟地10g,丹皮10g,沙参15g,蒲公英30g,连翘15g。 患肢肿胀疼痛加泽泻、五加皮、金玲子散行气止痛:咳嗽及咯血较重加紫苑、白芨、白果、枇杷叶养肺止咳。 (2)邪毒侵淫证 治法:扶正驱邪,软坚散结。 主方:身疼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12g,红花12g,当归20g,川芎12g,五灵脂12g,制乳没各10g,黄柏10g,生膝12g,香附12g,地鳖12g,丹皮10g,甘草10g。 睡眠差者加夜交藤、远志、麦冬安神定志;消瘦衰竭加阿胶、党参、山萸肉大补元气。 2.中成药 化岩胶囊:每服3粒,1日3次。用于辅助治疗。 大黄蜇虫胶囊:每服2粒,1日3次。用于辅助治疗。 3.药物外治 蟾蜍膏:蜈蚣10g,全蝎10g,东丹30g,斑蝥lg,白果lg,生石膏15g,共研末撒在麝香壮骨膏上,外敷7天。用于局部肿痛。 冰片止痛液:冰片50g,白酒500ml,制成溶液外搽疼痛部位。用于局部疼痛剧烈者。 止痛膏:蟾蜍2只,马钱子10g,生川乌20g,生南星30g,生白芷40g,姜黄50g,冰片适量,上药除冰片外,按传统方法熬制成膏,用时适量摊于布上,再把冰片末撒于膏药上外敷患处。适用于疼痛剧烈。 4.其他中医治疗 白芨血管栓塞:应用中药白芨颗粒在DSA引导下行局部瘤体血管栓塞。 中药电离子渗入:活血止痛类中药汤剂通过电离子渗入通过局部皮肤吸收达到瘤体可有止痛作用。 针灸治疗:针灸辨证治疗或辅助治疗并发症。 (二)西医治疗 1.对症治疗:疼痛者给予止痛剂活镇痛剂;发热者给予退热剂或物理降温;肿胀者给予活血消肿剂;贫血者给予配输血液或代替品。 2.非手术治疗:放疗:在某些情况下。放疗可用来扩大不充分的外科边界。 3.化疗:大剂量联合化疗使骨肉瘤患者的疗效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新辅助化疗在临床上的运用使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5%~20%提高到70%~80%。这一重要的进步使许多学者认识到,无论局部治疗的手段如何,若无化疗控制转移瘤的发展,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也不可能提高。新辅助化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强调术前化疗的重要性:术前充分化疗不仅可以尽快地、有效地消灭肺内微小转移灶,也可使原发瘤坏死、缩小,瘤周反应性水肿消退,为保肢手术提供一个更安全的切除边缘以减少局部复发;同时,由于切除缘的缩小、可保留更多的肌肉,术后患肢功能可得以更多的保留。局部手术条件改善,可扩大保肢手术的适应证,减少截肢率;化疗期间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假体等。术前化疗时间都应在8周以上,化疗的次数一般在6次以上。 ②切除的肿瘤应做坏死率测定:坏死率在90%以上者为优,90%以下者为差。这是检验术前化疗效果的最可靠依据,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术后化疗有重要意义。 ③根据肿瘤坏死率的高低决定术后化疗方案:坏死率在90%以上者继续术前化疗方案,否则更改术前化疗方案。方法是:增加药品种类,或加大药物剂量,或两者兼顾,或更改给药途径,并且增加化疗次数。这种努力是必要的,尽管不一定都奏效,但作为一项补救措施不应轻易放弃。 值得指出的是,化疗并不能使每一位骨肉瘤患者都能获救。同样的化疗方案,呈现不同的化疗效果,其原因可能与化疗的剂量强度、个体差异、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等有关。其中有的因素可人为调控,而有的因素现在还认识不足,仍须进一步研究。故在化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用足药物剂量:现已公认以下用于骨肉瘤化疗的主要药物的单次剂量是高效的,药物毒性也是可耐受的。MTX为8g(成人)~12g(成人)/m2,ADM为60mg/m2,CDP为120mg/m2。(偶有l60mg/m2者)。②严格化疗间隔:要求化疗按日排表,准时地、有规律地进行。但化疗中的剂量和间隔有时会被迫改变,尤其是化疗后期的并发症如骨髓抑制、胃肠反应以及皮肤与黏膜溃疡等。也有手术并发症和患者经济问题等因素。③恰当的给药途径:骨肉瘤化疗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全身化疗,近年来还开展了静脉化疗配合对原发瘤的动脉化疗可提高肿瘤的坏死率。动脉化疗以cDP为常用。 4.手术治疗:90%以上的骨肉瘤在就诊时即已侵蚀骨皮质并侵袭软组织。这种肿瘤属于间隔外的ⅡB期类型。如果这种侵袭仅局限发生于肌腹和被其他间隔组织(关节囊、肌腱和腱膜)覆盖的区域,术前化疗有效,则可行保肢手术。但如化疗无效,则应行根治截肢。在大剂量新辅助化疗方案支持下,骨肉瘤保留肢体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及推广,肢体肿瘤广泛切除后,可根据肿瘤的部位,预后、并发症与病人的年龄和要求达到的程度,骨骼闭合前的患者还要考虑重建的生长过程中肢体的等长问题,全面合理选择下列重建技术来重建肢体的功能。 关节融合术:适用于股骨、胫骨、肱骨和尺骨上、下端的骨肉肿瘤,瘤段切除后作髋、肩肘或腕关节融合。肿瘤段截除后,选用自体髂骨或腓骨移植,或自体股骨或胫骨髀翻转来填补骨缺损,也可选用与缺损段相应的异体骨移植替代骨缺损。切除另一端关节面,两端对合,用与之相应的内固定器材加压内固定。其缺点不活动,给生活带来不方便。 人工假体置换术:适用于股骨、胫骨、肱骨上、下端及尺骨上端及尺骨上端骨肉瘤,年龄在8岁以上者。四肢恶性肿瘤截除后,用人工假体置换,已成为挽救和替代截肢的有效方法。其优点是功能恢复快,病人下肢4~6周可以负重行走。缺点是假体晚期松动(5年松动率20~25%);假体折断:假体感染等需再次手术延伸、翻修。 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术:适用于股骨、肱骨上、下端和胫骨及尺骨上端骨肉瘤。随着骨库的建立和日臻完善,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用于肢体恶性肿瘤截除后的骨关节缺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优点是能恢复骨的连续性和体积,重建关节结构,提供软组织附着部位。其缺点是排斥反应,要长时间避免负重,延迟功能恢复。主要并发症为深部感染、骨吸收、骨不愈合,关节面塌陷、内固定松动断裂、晚期关节退变塌陷、关节不稳。 异体骨和人工假体复合移植术:适应于股骨上、下端骨肉瘤截除后,作髋、膝关节的重建。临床实践发现,异体骨关节移植以大段骨干移植的效果最好,而异体半关节移植有较多排斥反应,不愈合,再骨折,关节塌陷,不稳定等并发症,为了避免异体半关节的缺点,保留大段骨干移植的优点,而采用异体骨和人工假体复合移植术。其优点是异体骨能恢复骨的连续性,调整长度,提供韧带附着。假体提供活动关节。异体骨与假体通过骨水泥连接,异体骨通过钢板与宿主同固定,有愈合后,应力通过假体到宿主骨,减少了松动率。其缺点:假体松动折断,磨损碎屑。 带血管自体骨移植术:适用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桡骨远端的骨肉瘤,选作膝关节融合及肩、腕关节成形者。由于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临床的广泛运用,使四肢恶性肿瘤节段截除后的骨缺损可以采用吻合血管的长段骨移植来重建骨与关节的功能,目前常用带血管自体腓骨和髂骨移植,如同吻合血管的长段腓骨半关节移植替代肱骨上端缺损作肩关节成形,替代桡骨远端骨缺损作腕关节成形,吻合血管的长段腓骨替代股骨下段或胫骨上段骨缺损作膝关节融合等。其优点是血循环立即建立,使一些成骨细胞得以存活。保存成骨能力,早期形成骨组织,骨性愈合快,成功率高。其缺点是需取带血管的骨,并且要吻合血管。 瘤骨灭活再植术:适用于骨破坏不严重,骨强度无明损害的四肢骨肉瘤患者,截除的肿瘤骨灭活再植,是一种常用的重建骨关节缺损方法,目前采用下列办法灭活:微波加热灭活、酒精灭活、高压高温灭活等。第一种办法不切下肿瘤骨段,置在体内原位灭活,有骨缺损的地方植骨水泥。第二、三种办法切下肿瘤骨段,体外灭活后要再植回原处,瘤腔充填骨水泥,再坚强内固定。其优点是微波原位灭活能保持骨干的连续性及原来的形状,减少对骨组织活动性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有利于骨的重建。灭活的瘤细胞可作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增加免疫功能。其缺点是骨折、钢板螺钉折断、骨不愈合,关节活动差。 旋转成形术:适用于外科分期属ⅠA、ⅠB、ⅡA或神经血管未受累的ⅡB期的股骨中下段骨肉瘤。是肿瘤节段截除后利用功能良好的小腿代替大腿,用向后旋转180度的踝关节代替膝关节,术后装配小腿假肢,当踝关节轻度届时使小腿假体伸直从而负重,当踝关节背屈成形同重建的膝关节屈曲。 骨肉瘤保肢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切除肿瘤及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留患肢治疗有多种方法,目前国内外以人工关节置换术为最多,原因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达到相对彻底地切除肿瘤。减少局部复发是保肢治疗的关键。首先应按Enneking手术切除标准进行操作,根据术前MRI所显示的肿瘤侵犯范围,在肿瘤近端4~6cm处截骨,并在切除的肿瘤边缘保留一层正常组织。此外,术前通过高选择性肿瘤血管插管化疗栓塞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升高,提高肿瘤坏死率,杀死周围反应区的“显微”转移灶,使肿瘤缩小,变硬,假包膜形成,利手术中边界的掌握。小部分患者通过多次插管化疗。使原需截肢手术变为保肢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骨肉瘤肺转移已被普遍接受。肺转移瘤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所有大体的转移灶,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肺实质。选择肺部手术患者应符合以下要求:原发瘤必须完全控制或能够完全控制:没有无法控制的肺外转移;转移瘤能完全切除:预计术后能保留足够的肺组织:患者能耐受手术。一些研究人员分析了影响预后的因素,并把预后因素也列入手术选择标准:原发瘤治疗后到出现肺转移之间的无瘤间期大于或等于12个;肿瘤倍增时间大于20d。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以上两个因素与预后无关。所以是否把后两者列入手术选择标准还没有确定。 5.放射治疗 骨肉瘤对放疗不敏感,临床上较少使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辅助治疗之一与手术、化疗同时使用。 6.超声治疗 以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V)的高热效应和空化效应,在几秒内使靶区组织凝固性坏死,而不损伤靶区外和超声通路上的组织,达到从功能上“切除”靶组织的目的。由于HIFV技术的非侵入性、无放射性损害以及对靶区外组织的无创性等优点,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物理治癌技术而试用于临床。 5.生物治疗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抗肿瘤途径,它具有聚集单核细胞等不同的生物学机制,可克服骨肉瘤多药耐药性等问题,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骨肉瘤生物学治疗途径。
预防预后:
骨肉瘤病因概要: 骨肉瘤的病因主要分为4大方面:发病机理不明,与遗传有关。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患者多为10~25岁的少年或青年,男性多于女性。骨肉瘤发病率很高。 骨肉瘤详细解析: 骨肉瘤的病因: 1、发病机理不明,10%~30%患者发病前有创伤史,可能是诱发症状,而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 2、原发性骨肉瘤与遗传有关:①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肉瘤的危险约高出正常人群2000倍。这是因为视网膜母细胞基因(Rb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该基因缺失或失活是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直接原因,在散发或伴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骨肉瘤的病例中常有Rb基因的缺失。在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中,约有12%发生骨肉瘤,而70%以上的骨肉瘤病例有Rb基因产物功能失活。②在众多散发的病例中,常存在另一种抑癌基因p53的突变,它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在具有p53基因突变的Li-Fraumeni综合征的家族中,骨肉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45%的骨肉瘤有p53基因的突变。 病理: 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其成分的多少,随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程度而异。分化比较成熟者,肿瘤骨多,瘤体坚硬,称为硬化性骨肉瘤,分化比较原始者,肿瘤骨少,瘤体脆软,称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间者,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有的瘤体生长迅速而血运不足,以致部分肿瘤坏死.形成含棕色或血性液体的囊肿,有的瘤体生长迅速而血运丰富,肿瘤组织含有极多的扩张血管,以致肿瘤产生搏动和杂音,形成假性动脉瘤。显微镜检查,肿瘤组织的成分亦复杂无常。在硬化性部分的切片中,可以发现不分层,排列杂乱、染色颇深的肿瘤骨小梁。在溶骨性部分的切片中,则可以发现肿瘤骨稀少或不存在,偶尔或有散在的骨样组织,但肿瘤性成骨细胞檄多,分化原始,大小不一,胞浆多少不匀,胞膜不清,胞核大,染色深,分裂多。此外血管丰富,有成窦状者,其管壁系由肿瘤细胞所形成。上述两种显微镜下的不同组织像,可能存在于同一骨肉瘤中。此点说明,骨肉瘤一旦发生,不论其为硬化性或溶骨性,恶性的程度不可能有绝大差别。除上述镜下所见外,尚可发现两种比较少见的细胞:一为肿瘤巨细胞,胞核多至3~10个,染色颇深;一为异物巨细胞,散在于肿瘤坏死部分或出血部分的周围,其形态与骨巨细胞瘤的巨细胞相同。总的说,骨肉瘤的主要成分为肿痛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和肿瘤骨。但也可能有一些恶性程度不等的软骨组织小岛,数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质。骨肉瘤转移早而迅速,转移瘤几乎完全发现于肺部,通过肺部转移至其他器官者则罕见;局部淋巴结因肿瘤坏死可有增生扩大现象,但很少有转移瘤的存在。 流行病学: 患者多为10~25岁的少年或青年,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下多发生于长管骨,50岁以上则以扁骨为多,老年人尚可继发于畸形性骨炎或放疗后。 发病率: 骨肉瘤发病率很高,WHO统计骨肉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2.21%,占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22.36%。我国的统计较WHO为高,为占原发性骨肿瘤总数的12.3%,占恶性肿瘤的44.58%.男女之比为1.7:1。发病年龄在11~20岁(50.7%)。多见于股骨和胫骨,以膝关节周围多见,其次为肱骨、颌骨、腓骨、骨盆和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