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
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为不自主的阵发性一侧面部肌肉抽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者常见于肿瘤、蛛网膜受、Belln面瘫恢复期等。原发性者为面神经出桥脑段受微血管压迫所致。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面肌痉挛多为中年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 (2)最早及影响最严重者为眼轮匝肌,逐渐影响到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 (3)面肌痉挛表现为而肌不随意、阵发、节律性抽搐,严重时呈痉挛或强直性发作。 (4)情绪、劳累、精神因素等可使症状加重。 (5)可有数天至数月间隙期,间隙期内如正常人。
疾病检查:
【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要点: (1)多为中年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 (2)最早及影响最严重者为眼轮匝肌,逐渐影响到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 (3)表现为而肌不随意、阵发、节律性抽搐,严重时呈痉挛或强直性发作。 (4)情绪、劳累、精神因素等可使症状加重。 (5)可有数天至数月间隙期,间隙期内如正常人。 (6)神经系统检查除可有轻度面瘫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1)继发性面肌痉挛 如肿瘤、炎症、延髓空洞症、损伤等,从病史、体检常可鉴别,必要时借助CT和MRI检查。 (2)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为大脑半球病变所致的运动性癫痫发作,程度轻时仅表现为一侧口角处抽搐,不伴意识障碍,此时和面肌痉挛相似。脑电图常可见到尖波发放,CT和MRI也可明确病灶部位及性质。 (3)三叉神经痛 为一侧面部的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疼痛侧肌肉痉挛、流泪和面部潮红,但本病不伴疼痛,亦无“扳机点”。抽搐频数远较三叉神经痛为重。 (4)一些锥体外系病变 如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因多伴有典型的一些全身性运动障碍症状,一般不难鉴别。
疾病治疗:
面肌痉挛的治疗概要: 面肌痉挛首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癫癇药及各种镇静药。麻醉与体位、切口、骨窗和硬膜切开。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膜,常规关颅。术后面肌抽搐的消失是逐步的。 面肌痉挛的详细治疗: 【治疗】 1.治疗方法选择 首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癫癇药及各种镇静药,仅对少数症状较轻昀病人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包括苯海索、地西泮和卡马西平等,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 面肌抽搐的手术治疗除了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外,还有一些破坏性手术,包括面神经分支酒精注射、茎突孔面神经主干酒精注射以及面神经分支切断或压榨术。 2.手术方法: (1)麻醉与体位、切口、骨窗和硬膜切开: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以下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2)面神经显露:用蛇形自动脑牵开器持脑压板逐渐抬起小脑外下部,双极电凝并切断1~2支桥静脉,开放小脑延储外侧池。显露后组脑神经,进一步抬起小脑,锐性分离蛛网膜,显露第四脑室侧隐窝脉络丛、小脑绒球和第四脑室侧孔。抬起小脑绒球,开放小脑脑桥池.显露桥延沟,即可见脑桥区域的面神经根(位于听神经后方)、听神经根、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3)血管游离与减压:几乎所有动脉压迫都发生在面神经出脑干5mm以内,压迫血管来自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或其分支以及脑桥背外侧引流静脉。据统计,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占全部压迫血管的80%以上。沿神经根与其压迫血管表面剪开增厚的蛛网膜,用微型剥离子把血管与神经分开,在神经根与压迫血管之间置入适量的Teflon片,如系静脉压迫不能分离,可用双极电凝后切断。 (4)关颅: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膜,常规关颅。 术后面肌抽搐的消失是逐步的。大宗病例报道,一次手术面肌抽搐消失达87.8%,在随访观察中,有97%的病人抽搐明显减少甚或消失。
预防预后:
【病因】 病因不明,所以又称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某些学者认为可能是面神经通路上某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而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1966年,Gardner等认为神经受压点处传入与传出纤维之间的返回冲动产生短路是面肌痉挛的原因。此说未得到证实。Jannetta等于1977年报告47例面肌痉挛行小脑脑桥角手术,发现46例为血管压迫所致,这些压迫血管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静脉畸形、基底动脉及椎动脉分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