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疾病所致发热
什么是内分泌疾病所致发热
?
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常伴有发热现象,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中,发热的形式和程度均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往往在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分泌疾病中,掌握这一阶段发热的特点与规律,就可以早期对其病因做出诊断。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 怀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炎时应此检查。
疾病治疗:
1.治疗原则 基于对发热发病学的新认识和解热药作用原理的了解,对发热患者的处理,提出下述原则: (1)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由于热型和热程变化可反映病情变化。并可作为诊断、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参考,而发热不过高或不太持久者,不致有太大危害,故在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时,不必强行解热。解热本身不能导致疾病康复,且药效短暂。反之,疾病一经确诊而治疗奏效,则热自退。急于解热使热程被干扰,就失去参考价值,有弊无益。 (2)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体温过高(如40℃以上)使患者明显不适、头痛、意识障碍和惊厥者。 2)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加重病体消耗)。 3)心肌梗死或心肌劳损者(发热加重心肌负荷)。 4)心肺复苏后进行脑复苏的过程中。 2.治疗 (1)针对发热病因:传染病的根本治疗方法是消除传染原和传染灶。当抗感染奏效时,随着传染灶(包括炎症灶)的消退,便出现退热。为促进退热,解热药可与抗感染疗法合并使用。 (2)针对发热机制中心环节:根据发热机制及现有解热药的药理作用,可针对下列三个环节采取措施以达到解热: 1)干扰或阻止EP的合成和释放,包括制止或减少激活物的产生或发挥作用。 2)妨碍或对抗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 3)阻断发热介质的合成。这些措施可导致上升的调定点下降而退热。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解热药包括化学解热药和类固醇解热药。前者以水杨酸盐为代表,后者以糖皮质激素(抗炎激素)为代表。 (3)针刺解热疗法,有一定效果,机制未明。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1)注意水盐代谢,补足水分,预防脱水。 2)保证充足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包括维生素。 3)监护心血管功能,对心肌劳损者,在退热期或用解热药致大量排汗时,要防止休克的发生。
预防预后:
常见的引起发热的内分泌疾病: 1.亚急性甲状腺炎 又名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病毒甲状腺炎或De Quetvain甲状腺炎。常见于20~50岁的成人,女性3~4倍于男性。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趁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起病时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畏寒、发热、乏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特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结节、疼痛和压痛.少数可以无疼痛。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和甲亢危象 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yroidism)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症候群外,尚有突眼以及较少见的胫前黏液水肿或指端粗厚。由于T3、T4分泌过多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促使物质代谢,氧化加速使产热、散热明显增多,并且产热>散热,导致体温升高。患者常有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潮湿、体重锐减和低热,危象时可有高热。 3.丘脑综合征 下丘脑具有分泌释放促激素和抑制激素功能,对内分泌备个腺体具有调控作用,因此当病变累及下丘脑的局部细胞核群,或多个生理调节中枢时,可引起复杂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有多饮多尿、嗜睡、多食肥胖、厌食消瘦、月经减少、过早闭经,男性性功能减退、发育延迟、侏儒、性早熟、发热等症状。下丘脑综合征发热一般为37。5℃低热,但亦可有弛张性不规则性高热,一天之中体温多变,高热时肢体冰冷,而且对一般退热药无效。在中脑或脑轿病变时。也可出现高热。 4.肾上腺疾病 常有发热症状者为嗜铬细胞瘤,本病具有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特点,可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对血管、平滑肌和神经内分泌兴奋,引起阵发性高血压为特征,同时可出现低热症状。库欣综合征易诱发感染,引起毒血症和败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由于合并感染、创伤,失盐失水过多等应激情况,诱发危象,可有低钠高钾和发热表现。这类肾上腺疾病中,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嗜铬细胞瘤儿童患者可因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出现低钾血症,引致平滑肌张力减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或周围动脉痉挛,引致发作性下肢跛行。肾上腺疾病因为具有各个病种的特有体型,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痤疮、毛发增生、男性化或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以及阵发性高血压、剧烈头痛、神经紧张、焦虑、烦躁和瞳孔散大等,不难与其他发热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