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异常
什么是瞳孔异常
?
瞳孔指虹膜中央的圆孔。正常瞳孔的直径大小随光线强弱而变化,一般新生儿和老年人的瞳孔直径约2 mm,成入为4~5 mm。在自然光下,当瞳孔直径<2 mm="">5 mm者为瞳孔散大。瞳孔异常指瞳孔大小、位置、形态和对光反射等异常。瞳孔受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的括约肌,可缩瞳)和交感神经纤维(管辖扩大瞳孔的肌肉组织)调节,可随时有缩小或扩大的变化。当惊恐、疼痛时,交感神经兴奋,瞳孔可扩大,而当副交感神经兴奋...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虹膜异常 (1)先天性虹膜异常 1)先天性无虹膜。生后即无虹膜,瞳孔大至角膜缘,常合并青光眼、白内障、眼颤等。 2)虹膜缺损。多在虹膜下部出现大小不等、形为瓜子的尖端向外的缺损,常合并脉络膜缺损。 3)小瞳孔。直径l mm左右,用散瞳剂多无效。 4)多瞳症。除瞳孔外,虹膜上还有数个空洞,每个瞳孔又各有其括约肌。 (2)后天性虹膜异常 1)虹膜萎缩。虹膜局部色泽灰白色,正常纹理消失。见于带状疱疹、结核病等。 2)虹膜后粘连。因炎疰致虹膜粘于晶状体,造成瞳孔形状不规则和虹膜萎缩。 2.麻痹性瞳孔散大 (1)动眼神经麻痹。 (2)肌强直性瞳孔 又称Adie瞳孔,合并腱反射消失时,称Adie瞳孔综合征。表现为一侧瞳孔(左侧好发)散大,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消失。用依色林或2.5%乙酰甲胆碱滴眼,瞳孔可缩小。可合并出汗异常、心动过速等自主神经症状。青年女性多发。 (3)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 有先天性(2岁或少年发病)和后天性两种。表现为周期发作性和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 3.痉挛性瞳孔散大 临床表现:瞳孔散大;应用1%可卡因、乙酰甲胆碱液滴眼后,瞳孔无变化(正常瞳孔或麻痹性瞳孔散大用药后瞳孔可收缩);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出现瞳孔缩小;原发病变表现。 4.麻痹性瞳孔缩小 临床表现:霍纳综合征,患侧小瞳孔(<2 mm)、上睑轻度下垂、眼球轻内凹、颜面和颈(前额除外)无汗与血管扩张。根据病变部位,可伴有:①下颈髓,颈痛、上肢血管运动功能障碍、手部肌肉萎缩;②高颈髓,四肢瘫、呼吸困难;③上纵隔,干咳、胸痛、肩颈痛、声哑和气管移位;④脑干,颅神经和锥体束交叉性瘫痪体征。 5.痉挛性瞳孔缩小(阿-罗瞳孔) 临床表现:①多见双侧性小瞳孔(2—3mm),瞳孔边缘不整齐。不圆;②直接和间接光反应消失;③调节反射存在;④散瞳剂仅引起轻度扩大;⑤原发病变表现。
疾病治疗:
治疗 (1)原发病变治疗 瞳孔异常除眼科疾患外,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一侧瞳孔散大常合并脑疝,因此应准确和迅速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积极对原发病变进行治疗。 (2)神经营养剂 如维生素B1、Bl2、尼莫通等。(3)类固醇激素 可酌情应用。
预防预后:
病因: 1.虹膜异常 虹膜有两种平滑肌,围绕瞳孔的环形肌是瞳孔括约肌,呈放射直行的是瞳孔散大肌,它们分别受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光反射:光刺激视网膜,神经冲动经第二脑神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到达顶盖前核,再绕中脑导水管到双侧爱-韦核(动眼神经核的一部分),经副交感神经传出通路到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引起缩瞳。调节反射:视网膜兴奋经视神经传导大脑抗叶皮质,再至额中回后部眼球协同运动中枢,经皮质延髓束到爱-韦核,由此核发出纤维经动眼神经至双侧内直肌而出现跟球内聚;同时发出副交感纤维至瞳孔括约肌,引起缩瞳。 2.麻痹性瞳孔散大 病变在瞳孔反射中枢(爱-韦柱)与睫状神经节之间,瞳孔呈中度散大;若病变在睫状神经节以后的路径,则瞳孔极度散大。它们主要病因有炎症、肿瘤、血管性病、先天性病、脑外伤等。 3.痉挛性瞳孔散大 因交感神经功能过度亢进,或颈交感神经节至瞳孔散大肌传导通路病变所致。主要见于颈髓肿瘤、外伤、脊髓空洞症、颈交感神经炎、肺炎、纵隔肿瘤、甲状腺肿大等。 4.麻痹性瞳孔缩小 多因颈交感神经麻痹后致瞳孔开大功能丧失所致。主见于脑干肿瘤或炎症,颈髓肿瘤,脊髓空洞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颈肋、颈交感神经节封闭后,颈椎病,颈交感神经炎,外伤,肺炎综合征,甲状腺手术损伤等。 5.痉挛性瞳孔缩小(阿-罗瞳孔) 因副交感神经及其中枢兴奋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炎症、血管性病变、外伤、肿瘤和多发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