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
什么是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acoustic nerve tumor)是原发在听神经鞘膜上的肿瘤,多起自内听道前庭上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听神经瘤多见于女性,男女发病之比约为2:3~1:2,好发年龄30岁~50岁。听神经瘤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内听道段前庭神经的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其中约2/3来自前庭上神经,l/3来自前庭下神经,起源于耳蜗神经和面神经者罕见,故又称前庭神经鞘膜瘤(neurinoma,neurilemoma,schwannoma)。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听神经鞘瘤的病期很长,症状的存在时间nr数月至十余年不等。但本病的首发症状几乎都是听神经本身的症状,包括头昏、眩晕,单侧耳鸣及耳聋。57%的病人有耳部症状,其中,听觉障碍占62%,耳鸣12%,两者皆有者占26%。43%的病人患有耳聋及其他的神经症状,其中,90%病人听力丧失,79%病人有小脑功能失调,57%的病人有脸部感觉迟钝,32%的病人有眩晕症状,20%病人有脸部肌肉无力。临床神经学检查最常见的病征是耳聋,在过去的统计接近100%,最近数年早期诊断出小型听神经鞘瘤的机会较多,尚保存一定程度听力的病例已不是少见。其他常见的病征有眼球震颤、眼角膜反射消失、小脑功能失调与脸部肌肉无力。Cushing对听神经鞘瘤的症状曾作了详细的描述,提出听神经鞘瘤的症状发展是有规律性的,症状出现的程序如下: ①耳蜗及前庭症状,表现为头昏、眩晕、耳鸣、耳聋。 ②额忱部头痛伴有病侧枕骨大孔区的不适。 ③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动作不协调。 ④邻近脑神经受损症状,如病侧面部疼痛、面部抽搐、面部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⑤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视盘水肿,头痛加剧、呕吐、复视等。这些症状发展的程序曾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可作为听神经鞘瘤临床诊断重要依据之一。
疾病检查:
【诊断】 1.诊断要点 (1)单侧患病:居绝大多数,双侧者仅占4%左右,且常为先后发生,同时发病者罕见。 (2)症状和体征:由无到有,由轻到重,由隐匿转明显。 (3)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为30~50岁。 (4)早期症状:肿瘤直径<2.5cm时为早期。多表现为缓慢发生的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及走路不稳感等耳蜗与前庭功能障碍,也可见突发性聋(占10%)。上述早期症状可出现其中一个,也可同时发生,出现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比较少见的早期症状有耳内痒感或刺痛,外耳道后壁麻木、患侧泪液减少等,系中间神经在内听道内受压所致。 (5)中、晚期症状:即早期症状,逐渐加重。如肿瘤扩展至桥小脑角,可累及三叉神经,出现患侧面部感觉异常和麻木、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如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可引起脑积水和严重颅内高压症;如肿瘤压迫小脑,可出现患侧手足精细运动障碍,行走步态不稳等小脑功能障碍;如肿瘤压迫脑干,可导致肌力减弱、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因突发脑疝而死。 2.诊断检查 1)神经耳科检查 由于病人早期仪有耳鸣、耳聋,常在耳科就诊,如能及时检查,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常用的是听力检查及前庭神经功能检查。①听力检查:有四种听力检查方法,可区别听力障碍是来自传导系统、耳蜗或听神经的障碍。②前庭神经功能检查: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的前庭部分,早期采用冷热水试验几乎都能发现病侧前庭神经功能损害现象(反应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这是诊断听神经瘤的常用方法,但由于从前庭核发出的纤维经脑桥交叉至对侧时位于较浅部,容易受大型小脑脑桥角肿瘤的压迫,健侧的前庭功能也有10%左右病人可以受损。 2)神经放射学诊断 (1)x线平片:主要变化为骨质吸收致内听道扩大。根据200例岩骨断层片的研究下列指标的存在应视为异常:一侧内听道宽度较对侧大2mm以上。内听道后壁缩距3mm以上,内听道内侧端凹缘骨质轮廓消失或模糊不清;在筛极水平镰状嵴移位至内听道高度的中点以下。 (2)脑池造影:很早用气脑造影作听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多用空气、氧气或氮气作对比剂。20世纪60年代用碘油作对比剂。近年采用水溶性造影剂Amipaque取代碘油以充盈小脑脑桥角池及内听道,因其黏稠度低于油剂,充盈较为便利,有利于发现小型肿瘤。在无CT扫描设备时,这种脑池造影较为理想。CT脑池造影显示内听道突出的小肿瘤边界。 (3)脑血管造影:所见病变的特征是:基底动脉向斜坡靠拢,小脑前中央静脉向后移,桥,中脑前静脉向斜坡靠拢;脉络点向后移,病变较大时还可见小脑前下动脉被来自内听道的肿块推移,基底动脉及桥、中脑前静脉均向后移,基底动脉可移向对侧。 (4)CT及MRI检查:对位于内听道内的听神经鞘瘤或侵入小脑脑桥角直径小于1cm的小肿瘤难于发现。肿瘤较大,则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少数略呈高密度,内听道多呈锥形或漏斗形扩大,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并向对侧移位或完全闭锁,其上方脑室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病侧小脑脑桥角多闭塞,偶见残存部分扩大。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强化区内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代表囊变或坏死部分,低密度区有时很大,几乎占据整个肿瘤,仅周边发生强化。MRI检查表现占位为长T1、长T2信号。脑池造影CT检查,可发现内听道或侵入小脑脑桥角的小肿瘤,表现为造影剂不能进入病侧内听道或可见充盈缺损。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或脑干电反应听力测定 ①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听阈曲线全频率均降低,高频部分降低更甚,骨导听阈曲线与气导同样降低或更甚。 ②声响衰退试验:开始用高于病人听阈5分贝的持续音,记录能听到声音的最长时间。正常人或传音性耳聋者可保持60秒钟,耳蜗病变则需增加15~20分贝才能保持60秒钟。 【鉴别诊断】 听神经鞘瘤早期有眩晕、头昏,应与内耳眩晕病、前庭神经原炎、迷路炎及各种药物性前庭神经损害相区别。鉴别要点为听神经鞘瘤有进行性神经性耳聋、无复聪现象,常有邻近脑神经症状(如三叉及面神经)或体征及内听道扩大。其他需与下列桥小脑角区肿瘤鉴别。 1.脑膜瘤 主要表现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伴患侧面部感觉减退和听力下隆,前庭功能改变常不明显,颅骨x线片上可见岩骨嵴及岩尖有吸收,但内听道大多正常。 2.上皮样囊肿 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听力障碍不明显,前庭功能正常,脑脊液及颅底骨质无改变。 3.胶质瘤 多来自脑干或小脑,病程较快,颅内压增高,患者一般年龄较轻,儿童多见,病史较短,锥体束征出现较早,无内听道扩大,CT及MRI检查可确诊。 4.三叉神经肿瘤 发生在三叉神经的半月节或神经根部位,生长缓慢,以三叉神经的症状为主,分别位于颅中窝,颅后窝或两个部位共同侵犯。无内听道扩大及早期的耳鸣、耳聋症状。
疾病治疗:
听神经瘤的治疗概要: 听神经瘤以手术原则为切除肿瘤。若有肿瘤明显增长,则立即行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适用于有外科手术禁忌证。关注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听力的保留和恢复,甚至重建。要及时做到对并发症的处理。 听神经瘤的详细治疗: 【治疗】 早期诊断,尽早手术,完全切除肿瘤为本病的治疗原则。目前对听神经瘤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手术切除为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原则为切除肿瘤,尽可能保留面、听神经功能。Koos据肿瘤的大小与周围神经解剖结构的关系不同,将听神经瘤分为四个级别: Ⅰ级:病变小,限于内听道。 Ⅱ级:病变小,不同程度突入到小脑脑桥角。 Ⅲ级:肿瘤占据小脑脑桥角区,但无脑干移位。 Ⅳ级:肿瘤甚大,压迫脑干、小脑,肿瘤向斜坡或颅中窝方向生长,常累及脑神经。 常采用的手术入路如下。 1.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单侧枕下开颅,将颅内部分的肿瘤切除后,用微型金刚钻将内耳道后壁磨除,摘除其内的肿瘤。为听神经瘤手术的常规入路,适用于各种不同大小的肿瘤。 2.小脑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当肿瘤直径在3cnm以上且不同程度向脑干腹侧生长,跨越岩骨尖达颅中窝时(相当于Koos分级中的Ⅳ级)采用此入路。手术采用乙状窦前结扎一侧岩上窦,切开小脑幕。 3.颅中窝硬膜外入路:仅适用于内耳道内的小肿瘤(Koos分级中的I级)。 4.迷路入路:因暴露受限,仅适于用较小的肿瘤(Koos分级中的I、Ⅱ级)。听力常不能保存。 听神经瘤手术并发症 1.手术期间的并发症:①出血。②急性脑干梗死和机械性损伤。严重时术中死亡。 2.术后早期并发症:①术后出血(关颅前做奎氏试验预防)。②脑干或小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症。 3.术后中晚期并发症:①脑脊液漏(在术中用骨蜡填封乳突及岩锥切面的骨缝可预防)。②脑神经麻痹,常见为面神经损伤。也可有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伤,③脑部症状:共济失调、发音困难。④锥体束受损: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 4.术后晚期并发症:①颅内感染。②脑脊液循环障碍。③肿瘤复发,部分肿瘤切除者术后复发率为80%。复发时间在术后一年至数年。 近来γ刀成功地用于听神经瘤的治疗,可明显缩小瘤体,早期随访提示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保留面神经功能。可选择性地用于某些病例。 二、观察(wait and MR1) 适用于年龄大于70岁的小听神经瘤,且有条件接受定期MRI检查者,观察的第1年需每半年进行1次MRI检查,以后可改为每年1次,若有肿瘤明显增长,则立即行手术治疗。 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适用于有外科手术禁忌证并且肿瘤小于2cm者。听神经瘤手术进路:听神经瘤的手术进路主要有经迷路进路或扩大迷路进路、经颅中窝进路、经乙状窦后、内听道进路(或传统的枕下进路)及各种联合进路(迷路-乙状窦后、迷路-小脑幕进路),联合进路由于创伤大,目前已很少应用。各种进路的选择主要根据肿瘤大小、术前听力情况、患者年龄及一般状况等决定。 并发症的预防 (一)面神经损伤 1.从囊内分块切除肿瘤。 2.全手术过程未见神经损伤,处理最后一块肿瘤时,切忌整块拖出。 3.发现肿瘤表面有神经时,应用显微剪刀锐性从包膜上原位切除肿瘤,勿牵拉神经,切忌钝性推剥神经。 4.内听道口的肿瘤残余,在未看清面神经的情况下,忌盲目将此处彻底根治,看清面神经后才可进行。 (二)脑干损伤和出血 1.采用侧卧位比坐位手术并发症少,但侧卧位显露没有坐位好。 2.术中在肿瘤包膜外不要结扎切断大的血管。切断肿瘤供血动脉时,要看清该动脉确系进入瘤内,并紧贴包膜切断。 3.适当放置脑压板的深度,避免脑压板压迫脑桥。 4.采用锐性切除法,尽量少牵拉肿瘤。 5.术中遇小脑半球急剧膨出时,取出脑压板并嘱麻醉师行过度换气,等待5分钟后让其自行回缩。 6.必要时切除小脑半球外侧部分(不超过1/3)。 7.可采用手术全过程保持自主呼吸,当呼吸或心跳减慢时,立即暂停手术操作,并调整脑压板的位置。 8.关闭切口前,请麻醉师再次压迫颈静脉观察出血否,并切实可靠止血。 9.手术医师没有深思熟虑的计划和充足的精神及体力,不要进行听神经瘤手术。 临床启示 听神经瘤的研究历史,也反应了神经外科发展的历史。目前研究的方向,不但强调是怎样更好的切除肿瘤,而且还关注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听力的保留和恢复,甚至重建。
预防预后:
【病因病理】 此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多为单侧,生长慢。肿瘤在内耳道内逐渐增大,可压迫听神经、前庭神经及内耳动脉,影响内耳血供造成感觉结构退变。初期为实质性球形,且包膜完整。压迫内听动脉而发生内耳缺血,产生前庭、耳蜗的功能障碍。肿瘤生长使内耳道扩大并伸展至小脑及后组脑神经,并使脑脊液循环受阻而产生颅内压增高。肿瘤外观灰红色、淡黄色或白色,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根据瘤细胞排列特点,显微组织学图像可分为①Antoni A型:致密纤维状一细胞平行排列,梭形细胞排列成旋涡状或栅栏状。②Antoni B型:稀疏网眼状一稀疏的网状细胞排列成栅状,有时同一瘤体内可见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肿瘤生长速度一般较缓慢,但可因人而异,个体差异较大,每年增大1mm~10mm,年轻病人或妊娠期病人肿瘤增长较快,此时瘤体内可发生出血或液化坏死出现囊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