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什么是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多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期未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而成,或由于感染细菌毒力不强,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病变不活动阶段可无症状。骨失去原有的形态,肢体增粗及变形。皮肤菲薄色泽暗;有多处瘢痕。可有窦道口,长期不愈合,窦道口肉芽组织突起,流出臭味脓液。急性感染发作表现为疼痛,表面皮肤红、肿、热及压痛。体温可升高1℃~2℃。原已闭塞的窦道口可开放,排出多量脓液,有时掉出死骨。在死骨排出后窦道口自动封闭,炎症逐渐消退。长期多次发作使骨骼扭曲畸形,增粗,皮肤色素沉着,因肌挛缩出现邻近关节畸形,窦道口皮肤反复受到脓液的刺激会癌变。儿童往往因骨髓破坏而影响骨骼生长发育,使肢体出现缩短畸形。
疾病检查: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不难。特别是有窦道及经窦道排出过死骨时诊断更易。摄X线片可以证实有无死骨,并了解其形状、数量、大小和部位以及附近包壳的生长情况。
疾病治疗:
以手术医疗为主,原则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称为病病灶清楚术。(一)手术指征 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窦道流脓者均应手术治疗。(二)手术禁忌证 1.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作病灶清除术,应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积脓时易切开引流。 2.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尚未充分生成者,过早取掉大块死骨会造成长短骨缺损,该类病例不宜手术取出死骨,须待包壳生成后再手术。(三)手术方法 手术前需取窦道溢液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最好在术前2日即开始应用抗生素。每个病例施行手术后必须解决(1)清除病灶;在骨壳上开洞,进入病灶内,吸出脓液,清除死骨与炎性肉芽组织。(2)消灭死腔;(1)碟形手术:在清除病灶后再用骨刀将骨腔边缘削去骨量不多的病例。 (2)肌瓣填塞:死腔较大者做碟形手术丧失的骨骼大多会发生病理骨折,可将骨腔边缘略事修饰后将附近肌肉作带蒂肌瓣填塞以消灭死腔。 (3)闭式灌洗;可在伤口内留置2根塑料管;一根为灌注管,另一根为吸引管;术后经灌注管滴入抗生素溶液(视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决定选择何种抗生素)。开头24小时内为防血块堵塞,应加快滴入灌洗液。灌洗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吸引液转为清晰时即可。停止灌洗拔管。 (4)庆大霉素,谷骨水泥珠链填塞和二期植骨;(3)伤口的闭合:伤口应该一期缝合,并留置负压吸引管。一般在手术后2-3天内,吸引量逐渐减少,此时可拔除引流管。周围软组织缺少不能缝合时,可任其敞开,骨腔内填充凡士林纱布或碘仿纱条,包管形石膏,开洞换药。让肉芽组织慢慢生长填满伤口以达到二期愈合,称为Orr疗法。伤口不能闭合,窦道不能消灭的主要原因是病灶清除不彻底与不能消灭死腔。
预防预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的原因:(1)急性感染期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骨髓炎;(2)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表现为慢性骨髓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