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
什么是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是由于病毒、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生物源性感染所致的,或感染后、接种后变态反应所诱发的脊髓灰质和(或)白质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在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是感染后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可以根据起病情况,将脊髓炎分为急性脊髓炎(数天内临床症状发展到高峰)、亚急性(一般2~6周)和慢性脊髓炎(超过6周以上)。而根据临床病变损害的形式,则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和急性上升性脊髓炎之分。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较为常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初和秋末多见。两性均可发病,但以男性为多。病前数天或1~2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起病急,常先有背痛或胸腰部束带感,随后出现一个或两个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并逐渐向上发展,出现上肢无力,同时伴有排尿和排便障碍,直至完全瘫痪。疾病进展迅速,多于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急性脊髓炎以胸段为多,约占75%;颈段次之(13%);腰骶段最少(12%)。损害以灰质和白质为主,也可累及脊膜和神经根。具体表现为: 1.运动障碍 以胸髓受损害后引起的截瘫最常见,如颈髓受损则出现四肢瘫痪,并可伴有呼吸肌麻痹。早期脊髓休克阶段,病变水平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可引不出来。通常于2~3周后,逐渐过渡到痉挛性瘫痪,肌张力逐渐升高,尤以仲肌张力增高较明显,深反射继而亢进,病理反射明显,与此同时肌力也可能升始有所恢复,一般常需数周、数月之久,但最终常有一些体征残留。若病变重、范围广或合并有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者,脊髓休克阶段可能延长,有的可长期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或脊髓休克期过后出现痉挛性屈曲性肢体瘫痪,此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稍有刺激。双下肢屈曲痉挛,伴出汗、竖毛反应和大小便自动排出等症状,称为脊髓总体反射。以上情况常提示预后较差,一些患者可终生瘫痪致残。 2.感觉障碍 急性期在病变节段以下的所有感觉丧失。有些患者在感觉消失区上缘可有1~2个节段的感觉过敏区,或有束带状感觉异常。儿童和少数脊髓损害不明显者,感觉水平可以很不明确。局灶性脊髓炎症者可能出现脊髓半侧型感觉障碍,即病变同侧的深感觉缺失和病变对侧肢体的浅感觉障碍。随着炎症的恢复,感觉可逐渐恢复,感觉平面可逐步下降,但其速度远比运动功能的恢复为慢且不明显。据上海华山医院1985年114例脊髓炎随访结果,即使在发病15年之后,部分患者仍残留感觉障碍,甚至在完全恢复体力劳动的某些患者中,仍有一定的感觉减退和感觉异常区域。 3.膀胱、直肠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炎早期为大、小便潴留。在休克期间膀胱无充盈感觉。逼尿肌松弛,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可达1 000ml或更多。当膀胱充盈过度,压力超过括约肌耐受力时,出现尿失禁,称为充盈性尿失禁。此期需要留置导尿管,引流尿液。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逼尿肌逐步出现节律性收缩,可见到尿液从导尿管周边渗出,此时膀胱收缩功能不完全,多数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仍不能排尿。随脊髓功能的恢复,逐步出现尿意和排尿能力,早期残余尿量仍可达.300~400ml以上,逐步恢复至正常排尿功能。据统计。急性脊髓炎发病后,2周内排尿功能恢复者占50%。即使脊髓横贯性损害导致脊髓功能不能恢复的患者,排尿功能亦能在骶髓中枢控制下恢复自主节律性排尿,但无尿意。有报道,脊髓部分损伤患者,90%能在3个月内恢复排尿能力,脊髓完全性损害,60%的患者可望在6个月内出现自主节律性排尿能力。但是,患者无尿意和控制能力,常常呈现节律性尿失禁,残余尿量较大。横贯性或部分性脊髓损害的休克期中,若因膀胱护理不当,长期连续引流而没有定期使膀胱充盈,在脊髓功能恢复时,可发展成痉挛性小膀胱,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速正常,尿量很少,而且不易控制,称为急迫性尿失禁。患骶段脊髓炎者,直接损伤控制膀胱的骶髓中枢,呈现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恢复期为自主节律性神经源性膀胱,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和滴沥,多数患者随脊髓功能的恢复而改善。此外,还应指出,也有部分横贯性脊髓损害和骶段脊髓损害者,长期呈现弛缓性瘫痪,膀胱功能长期不能恢复。 4.脊髓炎的临床症状还随损害节段不同而有其特殊性。 颈段脊髓炎者,出现四肢瘫痪。C4以上节段受累时,出现呼吸困难,有时需人工辅助呼吸,颈膨大脊髓炎者出现两上肢弛缓性瘫痪,而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腰段脊髓炎者,仅出现下肢瘫痪和感觉缺失而胸腹部正常。骶段脊髓炎者,出现鞍区感觉缺失,肛门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无明显肢体运动障碍和锥体束征。当脊髓损害由较低节段向上发展,累及较高节段,特别是病变从下肢开始,迅速发展到完全性截瘫。并逐步上升,依次出现胸、臂、颈甚至呼吸肌的瘫痪和感觉缺失。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能和呼吸困难者,称为上升性脊髓炎。病变上升至脑干出现多组脑神经麻痹,累及大脑出现精神异常者,称为弥散性脑脊髓炎。当病变累及脊髓膜和脊神经根时,病者可出现脑膜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体格检查时可有颈项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分别被称为脊膜脊髓炎,脊膜脊神经根脊髓炎。
疾病检查:
急性脊髓炎的诊断: 1.病史及症状 多青壮年发病,病前两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有受凉、过劳、外伤等发病诱因。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背痛和束带感,尿潴留和大便失禁。 2.体检 有脊髓横贯损害的表现: (1)早期因“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休克期后(3~4周)病变部位以下支配的肢体呈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病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消失,部分可有病损平面感觉过敏带。 (3)植物神经障碍:表现为尿潴留、大量残余尿及充溢性尿失禁,大便失禁。休克期后呈现反射性膀胱、大便秘结,阴茎异常勃起。 3.辅助检查 (1)磁共振成像(MR1)检查: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早期就可确定脊髓病变的全貌、脊髓肿胀的程度和范围,可在增粗的脊髓中发现有边缘不清的多发性斑片状高信号,可以除外多发性硬化和脊髓内肿瘤,是目前诊断急性脊髓炎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表现有:急性期受累脊髓节段略有增粗。受累脊髓显示为较均匀或多发的斑片状稍长Tl和T2异常信号.在Tl加权像上显示为分界不清的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显示为清晰的高信号;钆增强扫描后呈现斑片状短Tl轻度异常对比增强的高信号;晚期可见病变节段脊髓萎缩变细。脊髓MRI变化主要发生在亚急性期阶段。 (2)脑脊液: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10~100)×10^6/L,糖、氯化物正常。急性期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晚期细胞数逐步减少,并逐步恢复正常。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中IgG含量与总蛋白量的变化相平衡,多数正常。即使脑脊液总蛋白在1.0g/L以上的病者,指数仍可正常范围内。这些结果提示脊髓炎病者的脑脊液蛋白质(包括IgG)增高,主要由脊膜受累、血脑屏障破坏所引起。 (3)周围血常规:病程早期可有轻度白细胞计数增高,当合并感染时可明显增高。 鉴别诊断: 根据急性起病,病前的感染史,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及脑脊液所见,不难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肢体呈弛缓性瘫痪,可有或不伴有肢体远端套式感觉障碍,颅神经常受损,一般无大小便障碍,起病10天后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脊髓压迫症:脊髓肿瘤一般发病慢,逐渐发展成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常有神经根性疼痛史,椎管有梗阻。硬脊膜外脓肿起病急,但常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脓肿所在部位有疼痛和叩压痛,瘫痪平面常迅速上升,椎管有梗阻。必要时可作脊髓造影、磁共振等检查加以确诊,一般不难鉴别。 (3)急性脊髓血管病: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呈急性发病,剧烈根性疼痛,损害平面以下肢体瘫痪和痛温觉消失,但深感觉正常。脊髓血管畸形可无任何症状,也可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脊髓症状,有的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及根性疼痛且症状常有波动,有的在相应节段的皮肤上可见到血管瘤或在血管畸形部位所在脊柱处听到血管杂音,须通过脊髓造影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4)视神经脊髓炎: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合并视神经与脊髓的脱髓鞘性病变。限部症状常为双眼性的,可先后或同时受累,以视物模糊,眼球胀痛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者,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完全失明。脑脊液中可见细胞、蛋白质增多。 (5)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常见于2—4岁儿童,病前多有发热、腹泻等呼吸道和肠胃道症状,随后出现烦躁、多汗、感觉过敏、四肢肌肉疼痛、拒抱和弛缓性肢体瘫痪等临床表现。 (6)急性硬膜外脓肿起病急骤,病前常有皮肤脓肿或细菌感染病史,有寒战、高热、周围血象中自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在短期内出现根痛及脊髓压迫症状,脊柱压痛明显。脑脊液动力测定有脊椎管腔阻塞现象,蛋白定量显著增高。
疾病治疗:
急性脊髓炎的治疗概要: 急性脊髓炎常用氢化可的松。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抗生素的应用等。出现呼吸肌麻痹及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时,应立即作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针灸、中药治疗对康复期治疗有效。急性期过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急性脊髓炎的详细治疗: 急性脊髓炎的治疗: (一)不同时期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 (1)糖皮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或地塞米松10-20 mg/d,10—20 日为一个疗程;或甲泼尼龙500—1 000 mg,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5日,然后改为泼尼松30一60 mg/d顿服,每周减量5 mg,5~6周逐步停用。大剂量激素连续应用超过1个月,病情无任何改善者,应为无效,可逐渐减量后停用。 (2)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滴注,连用3-5 日。 (3)细胞活化剂和维生素的应用:辅酶A、三磷腺苷(ATP)、肌苷、胰岛素、氯化钾等加入10%的葡萄糖液内组成能量台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10—20日为一疗程;大剂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能加速周围神经的增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多被常规应用。胞磷胆碱、乙酰谷酰胺也有类似作用,亦可用来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4)抗生素的应用:根据细菌学检查,按药物敏感状况选用敏感抗生素。 (5)脱水剂:20%甘露醇,每次1~2 g/kg,每日2~3次,连用4—6日。 (6)其他治疗:转移因子、干扰素、聚肌苷酸-聚胞苷酸可调节机体免疫力,对脊髓病变治疗可能足有益的,但确切疗效目前尚难肯定。在急性期还可选用血管扩张药,如烟酸、尼莫地平、丹参制剂等。神经营养药三磷酸腺苷、胞磷胆碱、细胞色素C,可能对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双下肢痉挛者用巴氧芬5~10mg,每天2~3次。便秘者可用番泻叶3~5g代茶饮,或用轻泻剂或润肠剂,可适当使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西沙必利.5~10mg,每日3次。另外还可用血液疗法、高压氧疗法等。 2.恢复期治疗 (1)预防痉挛状态:鼓励患者积极锻炼,避免发生屈曲性截瘫,使瘫肢置于功能位,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肌张力增高者给予推拿按摩,同时采用针灸、理疗等治疗。 (2)痉挛状态的康复:除推拿、按摩、理疗或中药外洗外,可口服地西泮,每次2.5-5 mg,每日3次,托派酮每次50—100 mg,每日3次,可减轻痉挛状态。 (3)功能训练:当肌力开始恢复时,鼓励患者多动,充分发挥已恢复的肌力,以上带下,以强带弱,促使瘫肢功能的恢复。当肌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给予合理的医疗体育,加强功能训练,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后遗症。 (二)呼吸障碍的治疗 病人出现呼吸肌麻痹及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时,应立即作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三)中医治疗 针灸、中药治疗对康复期治疗有效。 (四)康复治疗 急性期过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加强肢体主动和被动锻炼,防止肢体痉挛和关节挛缩,促进肌力恢复。中药活血通络药物和针灸、推拿、按摩、理疗、高压氧精疗等均可选用。
预防预后:
急性脊髓炎的病因与分类、病理概要: 急性脊髓炎多数在病前数天至数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病史,或有外伤及过度劳累等诱因。其分类主要有5个:单纯疱疹、EB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脊髓炎;细菌性脊髓炎;梅毒性脊髓炎引起和螺旋体感染性脊髓炎;寄生虫和真菌感染;急性脊髓炎和慢性复发性脊髓炎等非特异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的病理:病变部位的脊髓肿胀、充血、变软,软脊膜充血、混浊,脊髓切面灰白质分界不清,可见点状出血。 急性脊髓炎的详细解释: 急性脊髓炎的病因与分类: 多数在病前数天至数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病史,或有外伤及过度劳累等诱因。自1957年亚洲流行性感冒流行之后,世界各国的脊髓炎发病率均有升高,因此曾推测本病与流感病毒感染有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并发的急性脊髓炎病人血清中流感病毒抗体滴定度升高,但脑脊液中抗体正常,神经组织中也未能分离出病毒,从而证明本病并非直接病毒感染。但很多学者提供临床资料显示急性脊髓炎症状出现之前1~4周有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的症状。为此,目前认为本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后所诱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见于疫苗接种之后、外伤、过度疲劳等因素。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病毒性脊髓炎 CoxsackieA和B病毒、ECHO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EB病毒、巨细胞病毒、狂犬病毒、B病毒、HTLV—l病毒、AIDS等。 2.细菌性脊髓炎 化脓性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等。 3.螺旋体感染性脊髓炎 梅毒性脊髓炎、莱姆病(Lylne)等。 4.寄生虫和真菌感染 硬膜外肉芽肿、局限性脑脊髓膜炎和脓肿。 5.非特异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和慢性复发性脊髓炎。 其中以非特异性脊髓炎最常见,结核性和化脓性少见,其他类型罕见。本文重点介绍非特异性脊髓炎中的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的病理: 炎症可累及脊髓的不同部位,但以上胸髓最多见。病变部位的脊髓肿胀、充血、变软,软脊膜充血、混浊,脊髓切面灰白质分界不清,可见点状出血。镜下见软脊膜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脊髓软化、坏死.后期可有脊髓萎缩和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