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团块,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可发生在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狭窄处的感染虽属于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感染症状发热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热程较长,个别患者无发热。此外患者有疲乏、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关节痛、皮肤苍白等表现,病情进展较慢。(2)心脏体征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所致。原有的心脏杂音可因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而发生改变,出现粗糙响亮、呈海鸥鸣样或音乐样的杂音。(3)周围体征 包括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动脉栓塞,脾大,贫血
疾病检查:
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修订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Duke临床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1)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①两份不同血培养标本分离出典型病原体草绿色链球菌、生链球菌、HACEK菌群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社区获得性肠球菌(无原发病灶)。②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一致的病原体持续血培养阳性。 (2)心内膜受累证据 2.次要标准 (1)易感因素,既往心脏病史及静脉药物成瘾者。 (2)发热体温≥38℃。 (3)血管现象:主要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真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Jane—way结。 (4)免疫学现象:类风湿因子,肾小球肾炎,Osler。结或Roth点等。 (5)微生物证据:血培养阳性但未达到主要标准的,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符的致病菌的血清学证据。除外单纯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极少见的病原体。 凡符合两项主要诊断标准,或一项主要诊断标准和三项次要诊断标准,或五项次要诊断标准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
疾病治疗:
(一)治疗原则1.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是心内膜炎最重要的措施;治疗前应抽取足够的血培养,充分用药,病原微生物不明显时治疗一般认为应选择较大剂量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杀菌剂,2.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预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自体瓣膜心内膜炎;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医源性获得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风湿性及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PDA、VSD、二叶型主动脉瓣、法洛四联症、主动脉缩窄)、伴反流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及长期中心静脉插管、留置漂浮导管等基础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