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
什么是脓耳?
脓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疾病。该病名首见于《仁斋直指方·卷之二十一》,“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古代又有耳疳、耳湿、耳底子等名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冬春季多见,好发于儿童。小儿平卧哺乳。鼓膜损伤后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易患此病。脓耳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咽鼓管途径和外耳道途径。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期,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继之耳内流脓,流脓后症状缓解;全身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等症,尤以小儿为重。慢性期,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逐渐下降。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急性期。乳突部触痛,鼓膜充血,或见搏动的闪光点,鼓膜穿孔后则耳道有溢脓。听力检查示传导性耳聋: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偏高。慢性期,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有大小不等的穿孔,听力检查示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聋,颞骨x线检查有不同程度的骨质损坏。 【鉴别诊断】 大疱性鼓膜炎:是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耳痛剧烈,鼓膜及邻近皮肤充血,鼓膜后上方出现血疱,血疱破裂则有血性分泌物。不会出现耳内溢脓。
疾病治疗:
1.药物治疗 (1)风热外袭 证候:耳痛突起、逐渐加重,听力下降。鼓膜充血(呈鲜红色),或饱满。或搏动性溢脓,听力检查见传导性聋。伴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数。本证以耳痛逐渐加重、鼓膜红赤或溢脓及风热外犯的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蔓荆子散(《东垣十书》)加减。 脓耳初起风热偏盛者。去生地、麦冬,加柴胡、薄荷;若鼓膜红肿、耳痛较甚者,合五味消毒饮,加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2)肝胆火盛 证侯:耳痛剧烈,痛引腮脑,耳鸣耳聋,鼓膜紧张部穿孔,耳道溢出大量黄稠脓液或脓血,听力检查见传导性聋。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小儿可见高热,烦躁,惊厥等症。本证以耳痛剧烈、鼓膜穿孔、耳内脓液黄稠及肝胆热盛的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处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流脓不畅者,可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小儿脓耳。高热烦躁者;加钩藤、蝉衣等;若见神昏、惊厥者,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类。 (3)脾虚湿困 证候:耳内流脓日久,时轻时重,脓液清稀量多,鼓膜浑浊增厚,有中央型大穿孔,听力检查见传导性耳聋。伴有周身困重乏力,面色少华,大便搪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本证以鼓膜中央穿孔、耳内流脓清稀以及脾虚湿盛的脉症为辩证要点。 治法:健脾渗湿,托毒排脓。 处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 若脓液清稀量多,可加车前子、地肤子、生苡仁等渗湿利水之品;若脓稠或黄白相兼,可酌加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排脓之药。 (4)肾元亏损 证候:耳内流脓不畅,量少味臭,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鼓膜边缘或松弛都穿孔,有豆腐渣样脓,听力检查见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x线乳突摄片示骨质破坏或表皮样瘤阴影。伴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本证以耳脓量少味臭、鼓膜边缘穿孔、中耳周围骨质破坏及肾元亏损之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肾培元,祛腐化浊。 处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肾气丸(《金匿要略》)加减。 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肾阳虚者,用肾气丸加减;常需加鱼腥草、金银花、夏枯草、桔梗等祛湿化浊之药。若湿热久困、腐蚀骨质、脓液秽臭者,可加桃仁、红花、泽兰、穿山甲、皂角刺等活血祛腐之品。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耳门 听会 翳风 合谷 外关 方中耳门、听会、翳风疏利少阳、行气通窍;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具有和解少阳、清热泻火的作用;配以手阳明大肠羟之合谷,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全方共奏行气启闭。清热化腐之救。 加减运用:风热上壅加大椎、曲池,以疏凤清热;肝胆火盛加行间、侠溪,以清泻肝胆;脾虚湿滞加三阴交、阴陵泉,以健脾利湿;肾元亏虚加太溪、肾俞。以补肾填精。 操作方法:同耳胀、耳闻。 (2)耳针:取耳尖、神门、肾上腺、肾、内耳、肝、胆、外耳、内分泌、枕等穴。每次选3一5穴,针刺并留针2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3.其他治疗 (1)滴鼻:1%麻黄碱液滴鼻,改善咽鼓管功能,促进中耳引流。 (2)滴耳:用3%过氧化氢清洁耳道;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液滴耳。 (3)手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小、引流不畅,可行鼓膜切开引流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日久迁延不愈.应做中耳乳突根治术;中耳炎病情已趋稳定,但遗有鼓膜穿孔或听骨链损伤,影响听力,可采用鼓室成形术。
预防预后:
脓耳发病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脾、肾脏腑功能失调。 1.风热外侵 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循经上犯,风热邪毒结聚耳窍而为病。 2.肝胆火盛 风热湿邪传里,引动肝胆之火,或肝胆湿热,循经上蒸,热邪搏结于耳窍,热盛肉腐,化腐成脓。 3.脾虚湿困 素体脾虚失运,湿浊内生,加之邪毒滞留,与湿浊困聚耳窍,致脓耳缠绵难愈。 4.肾元亏损 先天不足,或后天耗损,以致肾元亏虚,耳窍失养,邪毒滞留,使脓耳迁延难愈。久则骨腐脓臭,甚则邪毒内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