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血吸虫病
什么是脑型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在流行地区因游泳、捕鱼等接触疫水(被血吸虫传染期幼虫——尾蚴污染的水)而感染。主要侵害肝、肠、脾。我国脑型血吸虫病(cerebral schistosomiasis)大多数由日本血吸虫引起,为虫卵沉积于脑内所致。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是本病的流行区。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1.急性型多在感染后6周发病,以急性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如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偏瘫、部分性及全身性痫性发作等。可伴有咳嗽、荨麻疹、腹泻和肝脾肿大。有脑膜刺激征。偶有急性脑脊髓炎与末梢神经炎的表现。 2.慢性型一般发生于感染后3~6个月,长者可达1~2年,以慢性血吸虫脑病为主要表现,因系虫卵所致肉芽肿形成,故临床表现有: (1)癫痫型为虫卵沉积于大脑皮质所致以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多见。发作后可出现Todd麻痹。部分患者表现为癫痫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2)脑瘤型常与肿瘤相似出现颅内压升高症状如头痛、呕吐,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3)卒中型可急骤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类似急性脑血管病的表现。为血吸虫卵栓子引起脑栓塞所致。偶见脊髓压迫症,脊髓肉芽肿形成可引起急性不完全性和横贯性脊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急性型脑血吸虫病患者的外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增多;如脑内肉芽肿病灶较大或有脊髓损害引起部分性蛛网膜下隙阻塞,可引起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可由轻至中度淋巴细胞增多或蛋白增高。CT和MRI可见脑和脊髓病灶。 诊断 可根据患者来自血吸虫病疫区,并有疫水接触史,及临床表现,并结合下列检查协助诊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和尿液中检出血吸虫卵,脑脊液中单核细胞以及蛋白含量轻度增高;补体试验阳性;CT和MRI
疾病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首选吡喹酮,它对人类的三种血吸虫(日本、埃及和曼氏血吸虫)感染都有效。常用二日疗法,每次剂量为l0mg/kg,3次/d,口服。急性病例需连服4日。 2.对癫痫、颅内压增高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如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可减轻脑水肿,癫痫可给予抗癫痫药物。 3.手术治疗 巨大肉芽肿病灶可行外科手术切除。若有蛛网膜下隙阻塞时常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椎板切除减压术。
预防预后:
发病机制和病理 血吸虫病是最重要的全球性寄生虫病之一,全世界可能有超过200万人患病。血吸虫卵或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寄生,大量虫卵通过血液循环入颅而致病,或与颅内血窦被成虫寄生或局部虫卵沉积。因虫卵多经颈动脉进入颅内,故病变多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日本血吸虫易侵犯大脑皮质顶叶,典型病例改变是灰白色的结节状的虫卵性肉芽肿及瘢痕结节,侵及软脑膜及其下的皮质与白质。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大细胞(肉芽肿)。继发脑水肿、脑出血、脑软化、坏死及神经细胞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