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人蛔虫亦称似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简称蛔虫,蛔虫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儿童由于食入感染期虫卵而被感染,轻者多无明显症状,异位寄生虫可导致胆道蛔虫病、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 ①幼虫移行:蛔虫移行至肺可引起蛔幼性肺炎或蛔虫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Loffler综合征),表现为咳嗽、胸闷、血丝痰或哮喘样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可见肺部点状、片状或絮状阴影,病灶易变或很快消失。症状1~2周消失。②重症感染:幼虫可侵入脑、肝、脾、肾、甲状腺和眼,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惊厥、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视网膜炎、眼睑水肿及尿的改变等。2.成虫引起的症状 成虫寄生于肠道,以肠腔内半消化食物为食。临床表现与蛔虫多少、寄生部位有关。轻者无任何症状,大量蛔虫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异食癖;常腹痛,位于脐周,喜按揉,不剧烈;部分患者烦躁易惊或萎靡、磨牙;虫体的异种蛋白可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感染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3.并发症(1)胆道蛔虫症(biliary ascariasis):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屈体弯腰、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右上腹压痛。当发生胆道感染时,患儿可出现发热、黄疸、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个别患儿,蛔虫可直接窜入肝脏引起出血、脓肿或虫体钙化。其他还包括胆道大出血、胆结石、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肠穿孔等。(2)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其中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部分或完全梗阻肠道,造成肠梗阻,多见于回肠下段。表现为起病急骤、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剧痛、呕吐、腹胀、肠鸣音亢进、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充气和液平面。(3)肠穿孔及腹膜炎:表现为突发全腹的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进行性腹胀。体检可见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腹部X线检查见膈下游离气体。"
疾病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排蛔虫或呕吐蛔虫史、粪便涂片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助于诊断。若出现上述并发症时,需与其他外科急腹症鉴别。
疾病治疗:
"1.驱虫治疗(1)甲苯咪唑(mebendazole):是治疗蛔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为广谱驱虫药,能杀灭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可直接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入,导致糖原和ATP生成减少,使虫体无法生存。在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方面亦起作用。>2岁驱蛔虫剂量为每次100mg,每日2次,或每日200mg顿服,连服3日,虫卵转阴率为90%~100%。不良反应轻微,偶见胃肠不适、腹泻、呕吐、头痛、头晕、皮疹、发热等。复方甲苯咪唑(mebendazole compound)每片含甲苯米唑100mg和左旋咪唑25mg,剂量同前。(2)枸橼酸哌嗪(piperazine citrate):是安全有效的抗蛔虫和蛲虫药物。能阻断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冲动传递,使虫体不能吸附在肠壁而随粪便排出体外,麻痹前不兴奋虫体,适用于有并发症的患儿。每日剂量150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日。不良反应轻微,大量时偶有恶心、呕吐、腹痛、荨麻疹、震颤、共济失调等,肝肾功能不良及癫痫患儿禁用。有肠梗阻时,最好不用,以免引起虫体骚动。(3)左旋咪唑(levamisole):是广谱驱肠虫药,可选择性抑制虫体肌肉中琥珀酸脱氢酶,抑制无氧代谢,减少能量产生,使虫体肌肉麻痹随粪便排出。口服吸收快,由肠道排泄,无蓄积中毒。驱蛔效果达90%~100%,对钩虫、蛲虫也有效,同时也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恢复细胞免疫功能。驱蛔虫每日剂量为2~3mg/kg,睡前1次顿服或空腹顿服。不良反应轻微,可有头痛、呕吐、恶心、腹痛,偶有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皮疹等,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4)阿苯达唑(albendazole):是广谱杀虫剂。能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糖原和ATP生成减少,使虫体失去能量供应而死亡,能有效抑制虫卵发育。>2岁驱蛔虫剂量为400mg,睡前1次顿服。治愈率可达96%,如需要,10日后重复1次。不良反应轻微,可有口干、乏力、头晕、头痛、食欲减退、恶心、腹痛、腹胀等。<2岁者慎用。2.并发症的治疗(1)胆道蛔虫症: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驱虫、控制感染及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驱虫最好选用虫体肌肉麻痹驱虫药。内科治疗持久不缓解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2)蛔虫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输液、解痉、止痛等处理,疼痛缓解后可予驱虫治疗。完全性肠梗阻时应即时手术治疗。(3)蛔虫性阑尾炎或腹膜炎: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手术治疗。"
预防预后: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最大的线虫,成虫呈圆柱形,雌雄异体,活虫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一般长15~35cm,横径0.2~0.6cm。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雌虫每天产卵可多达20万个,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环境条件下5~10天发育成熟即具感染性。虫卵被吞食后,虫卵中的胚幼破壳而出,穿入肠壁通过门静脉系统循环移行至肝脏,经右心进入肺泡腔,沿支气管、气管到咽部,又重新被吞咽至小肠并逐步发育成熟为成虫。在移行过程中幼虫也可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一般不发育为成虫,但可造成器官损害。成虫有向别处移行和钻孔的习性,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一旦阻塞气管、支气管可造成窒息死亡,亦可钻人阑尾或胰管引起炎症。自人体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60~75天,雌虫寿命为1~2年。蛔虫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由于雌虫产卵量极大和虫卵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虫卵可在泥土中生存数月,在5~10℃可生存2年仍具感染力,因此是构成蛔虫易于传播的重要因素。生吃未经洗净且附有感染性虫卵的食物或用感染的手取食是主要的传染途径,虫卵亦可随飞扬的尘土被吸入咽下。人蛔虫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人类蠕虫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有13亿患者,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感染率高。世界各地均有蛔虫病,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感染较普遍。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年人。蛔虫是国内感染率最高、分布最广的寄生虫,我国约有5.31亿人感染,平均感染率为46.99%,最高达71.12%。由于在全国学校贯彻肠道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近年来感染率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