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主要表现(1)发热: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1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2.心脏表现 于病程第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肌梗死的症状。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但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3岁以下的男孩,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3.其他 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肿大、黄疸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疾病检查:
"1.诊断标准(表9-8)表9-8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注:如5项临床表现甲小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2.IVIG非敏感型KD 目前对该病诊断尚无统一定义,还有“IVIG无反应型KD”、“IVIG耐药型KD”、“难治性KD”等多种表述。多数认为,KD患儿在发病10天内接受IVIG 2g/kg治疗,无论一次或分次输注48小时后体温仍高于38℃,或给药2~7天(甚至2周)后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KD诊断标准,可考虑为IVIG非敏感型KD。"
疾病治疗:
"1.阿司匹林 每日30~50mg/kg,分2~3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2周左右减至每日3~5mg/kg,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剂量为1~2g/kg,予8~12小时静脉缓慢输入,宜于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应同时合并应用阿司匹林,剂量和疗程同上。部分患儿对IVIG效果不好,可重复使用1~2次,但约1%~2%的病例仍然无效。应用过IVIG的患儿在9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3.糖皮质激素 因可促进血栓形成,易发生冠状动脉瘤和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故不宜 单独应用。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亦可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合并应用。剂量为每日2mg/kg,用药2~4周。4.其他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每日3~5mg/kg。(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保护肝脏、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3)心脏手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5.IVIG非敏感型KD的治疗(1)继续IVIG治疗:首剂IVIG后仍发热者,应尽早再次应用IVIG,可有效预防CAL,若治疗过晚,则不能预防冠状动脉损伤。建议再次使用剂量为2g/kg,一次性输注。(2)糖皮质激素联用阿司匹林治疗:有学者建议IVIG非敏感型KD可以在IVIG使用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加阿司匹林。"
预防预后:
病因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立克次体、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逆转录病毒、支原体感染为其病因,但均未能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