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
什么是结肠癌?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的恶性肿瘤,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外男、女发病率差别不大,在我国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发病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八位。其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次为升结肠、盲肠、降结肠、横结肠、肝曲、脾曲。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与饮食习惯、肠道细菌、病毒有关。在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为主要特点。我国结肠癌流行病学特点:全部大肠癌中结肠癌所占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30%增加至50%左右,而直肠癌的比例在下降;结肠癌的发病年龄逐渐老龄化,目前以40-65岁发病率最高。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结肠癌主要有以下几组症状: 1.排便习惯 常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黏液D这些症状在左半结肠癌中尤为突出,病变部位越靠近直肠,则上述表现越明显。 2.腹痛 也是早期症状之一,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隐痛、绞痛、钝痛等。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出现肠梗阻时则腹痛加重或阵发性绞痛。 3.腹部肿块 多由肿瘤本身引起,也可由癌肿侵及肠壁全层后引起的肠周炎性反应与邻近的脏器或肠曲相粘连引起的,有时也可因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所致,肿块大多质地硬,结节状,固定或不固定,并发感染时往往与周围组织发生黏连,肿块固定,且有明显的压痛。 4.肠梗阻症状 一般属结肠癌的中晚期症状,多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主要表现是腹胀和便秘,有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当发生完全梗阻时,症状加剧。左侧结肠癌有时可以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为首先出现的症状。 5.全身症状 由于长期慢性失血,病人可出现贫血貌,消瘦、乏力,感染、毒素吸收则可出现低热。晚期癌肿发生转移,则可见相应的症状,其中,以肝转移多见,表现为肝肿大、黄疸、浮肿、腹水,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恶病质等。早期结肠癌常无明显的症状和感觉,当出现某些症状时,往往已有相当的进展,故如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体重减轻、食欲减退、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则应考虑是否患了结肠癌。 由于癌肿病理类型和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区别。一般右侧结肠癌以全身症状如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是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为显著。
疾病检查:
结肠癌的诊断: 一、辅助检查 1、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是作出正确诊断的起始点。如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及营养状况,可初步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局部体征需注意有无腹胀、肠型。对沿结肠或下腹部疼痛的患者应注意局部有无压痛或肿物。如发现肿物,需注意其性质,形状,表面光滑度,与肠壁关系,基底的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此外,检查肝脏是否肿大或有无结节,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等。对于初步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病人有无贫血。大便潜血试验,由于其方法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可作为结肠癌普查的初筛方法,其先决条件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大便潜血阳性。临床应用无肉多渣饮食4日,于第二到四日连续3日每日在大便中取两个标本作潜血检查,其中只要1次呈阳性者,再作进一步检查。 3、内窥镜检查 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诊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做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若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疼痛、腹部肿块及贫血时,则应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内窥镜检查能在直视下观察病灶情况,采取活组织标本,是目前诊断结肠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4、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除对有梗阻症状者作X线平片检查以了解肠腔扩张程度、范围及液平多寡,以判断梗阻的程度和部位外,一般均应作钡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检查时应注意观察肠壁蠕动的改变,结肠袋的形态,肠腔的形态有无异常。在癌肿部位可发现不变的充盈缺损、黏膜破坏、肠壁僵硬、肠腔狭窄等改变。 5、B超检查 不能确诊结肠癌肿,但可协助诊断肠腔有无占位性病变。 6、CT扫描检查 主要用于发现肝内有无转移灶及腹主动脉旁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7、血清癌胚抗原(以下简称为CEA) 大肠癌及其他组织中均可有此类抗原,CEA对结肠癌的诊断无特异性,但对判断预后是一个有用的指标。对术前CEA值高的结肠癌病人,术后可用于判断预后及复发的可能性。 8、网刷脱落细胞检查 脱落细胞检查可用于全结肠癌的诊断,在行结肠镜检查时,将细胞刷在可疑病变处反复摩擦数次,再取出细胞刷,用生理盐水冲洗,取其离心沉淀物作涂片观察,此法阳性率高达90%。 . 9、血管造影 腹腔血管造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诊断大肠癌,其精确率达85%以上,该检查如提示肠段肠壁血管分布异常,或缺损,即可确定病变部位。特别是对癌肿引起出血的病人,在癌肿区的肠腔可见溢出的造影,更有助于确定诊断。 二、诊断 1.腹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贫血等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物。 2.大便隐血试验多呈持续阳性。 3.影像学检查提示并了解有无器官和淋巴结转移。 4.纤维结肠镜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取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诊断。 5.术前应判断是早期结肠癌还是进展期结肠癌,并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 鉴别诊断: 1、阿米巴痢疾 患者多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呈“果酱样”、味腥臭。急性感染期乙状结肠镜可见典型的口小底大“烧瓶样”浅表溃疡,慢性期则溃疡可深入肌层、浆膜层,与邻近组织相粘连,此时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甚至呈瘤样增生,应作活检确诊。 2、肠结核 好发于回盲部,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右下腹可扪及肿物,易与盲肠癌相混。询问病史,既往多有其他器官的结核史。平均年龄较结肠癌年轻,女多于男。病变范围广,可累及末端回肠。X线钡餐检查见肠蠕动加速,钡剂通过病灶处速度很快,即为病灶处“激惹现象”或“跳跃现象”。但当患者无其他器官结核及由结核引起的一系列全身症状时,诊断亦依赖于内窥镜加病理活检。 3、节段性肠炎(Crohns病) 是胃肠道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多见于回肠末段,也可局限在结肠,病变年龄多在20岁左右,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全身症状可有低热、消瘦、贫血、乏力等。X线及内窥镜检查示病变肠段与正常肠之间分界清晰,呈跳跃式分布,诊断多无困难。对病变局限者,亦可取活检以资鉴别。 4、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常有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酷似慢性菌痢症状,病人也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等。乙状结肠镜检查见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和表浅溃疡,或融合成大片溃疡,溃疡之间黏膜增殖,形成假性息肉。晚期因纤维组织增生,肠腔狭窄,肠萎缩。本病为癌前期病变,应当随访,结肠镜检查有怀疑时应作病理活检。 5、结肠邻近器官疾病 如肝癌、胃癌、慢性胆囊炎等。 6、结肠良性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大肠平滑肌瘤、脂肪瘤和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疾病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概要: 结肠癌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并可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铂类、多柔比星、生物碱类。术后如果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即可出院。 结肠癌的详细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 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可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他支持治疗。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9年第一版) 1.局部切除术或结肠区段切除手术:早期结肠癌。 2.根治手术(结肠癌根治术):进展期结肠癌,无远处转移,肿瘤条件允许或联合脏器切除可以根治的结肠癌患者。 3.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4.姑息手术(结肠癌姑息切除术、短路或造口术):有远处转移或肿瘤条件不允许,但合并梗阻、出血的结肠癌患者。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术前肠道准备:为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必须做好肠道准备。 饮食:如无结肠梗阻,术前3d服无渣饮食、前ld禁食,同时给予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常规使用甲硝唑0.4g,3/d;新霉素l.0g,2/d,术前ld使用。不建议3d法肠道准备。 肠道:术前12~24h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000~3000ml.或口服甘露醇法。也有术前ld口服泻药,如蓖麻油、硫酸镁或番泻叶液等。除非疑有肠梗阻,目前临床七较少采用反复清洁灌肠的肠道清洁方法。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手术日为入院第≤7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2.手术耗材:吻合器和闭合器(肠道重建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术中病理:冰冻(必要时)。 5.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6.手术方法 ①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的癌肿。对于盲肠和升结肠癌,切除范围包括右半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包括长15~20cm的回肠末段,做回肠与横结肠端端或端侧吻合。对于结肠肝曲的癌肿,除上述范围外,须切除横结肠和胃网膜右动脉组的淋巴结。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时必须注意右侧输尿管及十二指肠降部的损伤,肿瘤较大时更应注意。 ②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进展期横结肠癌或胃癌、肝癌、胰腺癌、胆囊癌及十二指肠癌侵犯横结肠须行联合切除者。肠管切除范围为肝曲到脾曲的全部横结肠,须游离结肠肝曲及脾曲,并切除全部大网膜.胰腺被膜,于根部结扎切断结肠中动静脉及右、左结肠动静脉的第一分支,并清除相应血管旁的一、二、三站各组淋巴结。肿瘤切除后行结肠端端吻合术。若肿瘤偏向肝曲或脾曲,则有时不必强行横结肠切除,避免张力过大,而行右半结肠切除或左半结肠切除术。行横结肠切除应注意在游离脾曲时防止脾损伤及对合系膜时勿使十二指肠空肠曲受压,造成术后梗阻。 ③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癌。切除范围包括横结肠左半、降结肠,并根据降结肠癌位置的高低切除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然后做结肠间或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术。应注意勿损伤左侧输尿管,游离脾曲时勿造成脾损伤出血,以及对合系膜时勿使十二指肠空肠曲受压,引起术后梗阻。 ④乙状结肠癌的根治切除术:要根据乙状结肠的长短和癌肿所在的部位,分别采用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和全部降结肠,或切除整个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和部分直肠,做结肠直肠吻合术。术中应注意勿损伤左侧输尿管,如需游离脾曲时,注意勿损伤脾脏造成大出血。该部手术可应用吻合器或双吻合器进行,此时应取截石位。 ⑤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应当在进行胃肠减压、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等适当的准备后,早期施行手术。右侧结肠癌做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回肠结肠吻合术。如患者情况不许可,先做盲肠造口解除梗阻,二期手术行根治性切除。如癌肿不能切除,可切断末端回肠,行近切端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远切端回肠断端造口。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时,一般应在梗阻部位的近侧做横结肠造口,在肠道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再二期手术行根治性切除。对肿瘤不能切除者,则行姑息性结肠造口。 ⑥不能做根治术的手术原则:肿瘤局部侵润广泛,或与周围组织、器官固定不能切除时,若肠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肿瘤远侧与近侧的短路手术,也可做结肠造口术。如果有远处脏器转移而局部肿瘤尚允许切除时,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状。 二、化疗 目的是杀灭存在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及亚临床的微小转移灶,防止术后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化疗,经肛门、经动脉局部灌注及腔内用药,其中静脉化疗最常用。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铂类、多柔比星、生物碱类(如羟基喜树碱等)。许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前辅助化疗或术后传统化疗的方法,可提高5年生存率5%~10%。 1 MFV 丝裂霉素4mg,5-氟脲嘧啶500~750mg,长春新碱1mg。上药静脉注射,每周1次,以8~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2个月。 2 CMF 环磷酰胺400mg.甲氨蝶呤25~40mg,5一氟脲嘧啶500~750mg。上药静脉注射,每周1次,以8~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2个月。 3 FVC 5-氟脲嘧啶500mg,长春新碱1mg,亚硝脲120mg。上药静脉注射,每周1次,口服每6周1次。 3.免疫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抗肿瘤的能力,近年来发展很快,诸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已逐渐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疗的进行。 4.放射治疗 结肠癌患者对术前及术后放疗无明显效果。放射治疗仅适用于结肠癌的术中放疗。如手术中疑有残留,关腹前可将患者送入放疗室,避开小肠和输尿管,用β射线一次照射15~17GY。 术后住院恢复≤10天: 1.术后病理:病理学检查与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切缘、脉管侵犯、淋巴结数目);(2)免疫组化;(3)分子生物学指标。 2.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 3.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出院标准: 1.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或门诊可以处理)。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预防预后:
结肠癌的病因概要: 结肠癌的病因有4个方面:溃疡性结肠炎、日本血吸虫病等引起的结肠的慢性炎症;家族性腺瘤患者的癌变率高达67%是结肠腺瘤癌变;胆酸、胆盐增加等的膳食与致癌物质;遗传因素可能是一种发生癌的倾向,除在遗传的易感性之外,还需有若干后天的激发因素,才能引起癌肿的发生。 结肠癌的病因详细解释: 结肠癌的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 1结肠的慢性炎症 如溃疡性结肠炎、日本血吸虫病,使肠黏膜反复破坏和修复而癌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约有3%~5%最终发生癌变。远远超过结肠癌高发区的发病率。病程长者,发生癌变的机会更大。20年以上的达20%,30年以上的达40%。癌变的机理至今还不太清楚。多数人认为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可能由于反复组织破坏和修复而导致肠上皮增生、腺瘤化,终于癌变。 2结肠腺瘤癌变 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患者的癌变率高达67%。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癌变率为7.3%,1~2cm的为32.1%,2cm以上的可达58.1%。由于腺瘤的组织分型的不同其癌变的比率也不同,绒毛状腺瘤大于管状绒毛状腺瘤大于管状腺瘤。在这三种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相对较低,但它的出现率占绝大多数.75%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仅占9%。因此,癌前病变的管状腺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有蒂腺瘤的浸润癌变率为4.5%,而广基形腺瘤的癌变率为10.2%。腺瘤的位置也与癌变有一定的关系,左半结肠高于右半结肠。女性腺瘤的癌变率高于男性,原因尚不清楚。 3膳食与致癌物质 脂肪肉食与低渣饮食使细菌组成改变,胆酸、胆盐增加,被肠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环烃、甲基胆蒽,在便秘情况下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致癌作用。 4遗传因素 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很明显。一般认为它的癌变率很高,并且在早年(10~20年)发生恶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家族性疾病,在其长期慢性经过的病人中,特别是年轻患者癌变率颇高。遗传因素可能是一种发生癌的倾向。除在遗传的易感性之外,还需有若干后天的激发因素,才能引起癌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