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
什么是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extemal otitis)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漫性外耳道炎。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外耳道疖:早期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耳闷。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脓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有脓血或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易误诊为乳突炎。 2.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灼热,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若发生坏死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侵犯颅骨及中枢神经系统。 3.坏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特殊的弥漫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导致颞骨和颅骨骨髓炎,并发多发性神经麻痹,其中以面神经麻痹最为常见,故有“恶性外耳道炎”之称,实际并非恶性肿瘤。病人多数是老年人和糖尿病人,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严重者感染可侵及颞下窝,也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
疾病检查: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
疾病治疗:
外耳道炎的治疗:1.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早期可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2.局部尚未化脓者用l%~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每日更换纱条2次。 3.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用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 4.慢性者局部亦可应用抗生素与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霜剂、粉剂等局部涂敷。 5.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加强治疗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 6.对疑为坏死性外耳道炎者要及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并纠正全身不良状况。
预防预后:
病因: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挖耳、游泳时外耳道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是其诱因。糖尿病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弥漫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的弥漫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容易发病。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可为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