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面瘫
什么是脓耳面瘫?
脓耳面瘫是措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并发周围性面瘫。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患者起初自觉口角流涎、不能自收,说话、吹口哨时漏气;继则别人提示或照镜发现口眼歪斜(患侧闭眼困难、口角下垂,嘴角歪向健侧),在说话、发笑时面容不对称。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患侧面肌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不能提额皱眉、闭眼,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鼓腮、吹口哨漏气,闭眼、漏齿时面容不对称;患耳鼓膜边缘穿孔,耳道溢脓污秽臭腐。x线或CT扫描示乳突有骨质破坏;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泪腺分泌试验、味觉试验、面神经电图、面肌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判断面神经损害部位及程度。 【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瘫(核上瘫):由颅内面神经核以上部位病变所致,表现为不完全性面瘫(提额皱眉、闭眼正常,嘴角向虑侧歪斜),并伴有颅脑病变的相应症状。 (2)周围性面瘫(核下瘫):由包括脓耳在内的多种原因引起,临床常见的有以下两种:①耳带状疱疹:以耳痛、外耳疱疹,甚或耳聋、眩晕、口眼歪斜为点要表现;②贝尔氏面瘫:常无明显诱因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或有耳后完骨痛,但无脓耳表现。
疾病治疗:
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疗法,包括有中耳乳突根治术、面神经探查减压术、面神经改道吻合术、耳大神经移植术等,临床需酌情选用。而药物与针灸治疗为辅助治疗,具有抗炎消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1.药物治疗 (1)热毒壅盛,燕灼脉络 证候:口眼歪斜,耳内流脓,耳痛剧烈,鼓膜充血、穿孔,耳道内脓稠秣臭,耳后完骨部叩压痛,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本证以口眼歪斜、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及热毒壅盛的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处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可加挑仁、红花、全蝎,以活血通络;合用牵正散,以祛风通络。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 证候:耳内流脓日久。渐致口眼歪斜,久则面肌萎僻,鼓膜松弛部或边缘穿孔,中耳有肉芽或息肉。耳道脓液污浊臭秽,伴有面色无华,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白,苔白腻,脉细弱。本证以耳内反复流脓日久,渐致口眼歪斜及气血亏虚脉症为辩证要点。 治法:托毒排脓,祛瘀通络。 处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若脓多者,加薏苡仁、冬瓜仁、车前草;若面瘫日久、面肌萎僻者,可用补阳还五汤。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阳白 四白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中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均位于面部,可疏调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全方共奏活血通路,疏调经筋之功效。 加减运用:肝胆火盛,加行间、侠溪清泄肝胆;气血亏虚,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补气养血;气血瘀滞,加太冲、膈俞行气活血。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操作方法:面部腧穴、应采用平补平泻法。在急牲期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采用常规刺法。因虚实补泻。 (2)穴位贴敷或注射:取颊车、地仓、下关、曲池、翳风、外关等穴,用蓖麻仁捣烂,敷贴穴位;也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每次l一2穴,各穴轮流使用,每穴注入药液0.5一l m1,隔日1次,5~7日为1疗程。 (3)屯针: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电针仪,以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适合于恢复期。 3.其他治疗 (1)手术:脓耳面瘫早期行中耳乳突根治术,术中酌情考虑行面神经探查减压术;面瘫日久,经探查面神经已断离,可行面神经改道吻合术或耳大神经移植术;若面神经损伤已不可恢复,则行筋膜悬吊术,以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 (2)理疗:频谱或超短波理疗,有助于消除面神经周围炎性水肿,促使其功能恢复。
预防预后:
面部脉络循行于耳周骨壁,若脓耳热毒炽盛,或日久邪毒潜伏,灼腐耳周骨壁,致使脉络闭阻不通,或断裂损伤,则可导致面瘫。 1.热毒盛.蒸灼脉结 肝胆热盛、挟火毒上攻耳窍,腐肉为脓,蚀骨伤络,致脉络闭阻,肌肤失养,而筋肉弛缓不收。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 脓耳日久,气血亏虚,湿毒困结耳窍,闭阻脉络,使面部肌肤失养而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