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呙斜
什么是口眼呙斜
?
口眼呙斜,又称“面瘫”、”吊线风”,“歪咀风”等。其症状为口目呙斜而不能闭台。本症在《灵枢)中称“口呙“、“僻”、“卒口僻”;(金匮要略)称“呙僻”,(诸病源候论)则有“风口呙候”条;到了宋代,始有“口眼呙斜”之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医学纲目)则将本症称“戾”,此后各家著作多称为“口眼呙斜”。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风邪外袭口眼呙斜;突然口眼呙斜,面部感觉异常,并兼有恶风,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发紧不舒,脉浮,舌苔薄白等。 肝风内动口眼呙斜:口眼呙斜突然发作,面部潮红。肢体发麻,耳根胀痛,眩晕加剧,头重脚轻,脉弦数有力,香暗红,苔黄或少苔乏津。 肝气郁结口眼呙斜:口眼呙斜常随精神刺激而出现,伴有太息,胸胁苦满,不欲饮食,悲痛欲哭,脉弦,苔薄白等。 气血两虚动风口眼呙斜:口眼呙斜,面肌松弛,眼睑无力,少气懒言,手足挛急,脉细无力,舌质淡嫩,舌苔薄白。 风痰入络口眼呙斜:口限呙斜,面肌麻木,语言不清,喉中痰鸣,舌体有僵硬感,脉弦滑或弦缓,舌苔白腻。
疾病治疗:
风邪外袭口眼呙斜: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方选葛根汤:风热证治宜疏风散热,方选柴葛解肌汤;风温证治宜疏风散湿,方选羌活胜湿扬。 肝风内动口眼呙斜:治内风以“熄风”为主,治外风以“疏散”为主。故治肝风内动宜平肝熄风法,方选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 肝气郁结口眼呙斜:经用针刺人中等穴,呙斜或可得到纠正。治宜舒肝解郁,调和络脉,方选抑肝散。 气血两虚动风口眼呙斜:气分偏亏的宣补气活血解痉,方选补阳还五汤进服二虫散;血分偏亏的宜养血祛风,方选大秦艽汤;气血双亏的宣大补气血。方选十全大补汤,或配合针灸治疗。 风痰入络口限呙斜:治宜化痰祛风。开窍通络,方选青州白丸子。或导痰汤加减。 口眼呙斜的治疗,针灸具有简、便、靡、验的特点。综合古今医家所取用的处方用穴,以下述两类效果较好。①以面部六阳经脉流注的穴位为主;②面部以足阳明经与经筋的分布最广,所以前凡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常用穴位为:颊车、地仓、水沟、下关、四白、阳白、太阳、迎香、承浆、翳风、风池、合谷、攒竹等。常用透穴为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迎香透四白,人中透地仓,承浆透地仓,其中以选地仓透穴为佳。 口眼呙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经治疗多能痊愈。若为病久体虚,气血不足,当以益气养血。熄风活络,补泻兼施,匆过甩风药,恐其辛燥伤阴。需要息风止痉的,可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配服牵正散。若误治失治,则面部难以复原,或继发颜面肌肉痉挛、萎缩等症状。前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口眼呙斜是中风先兆之一,因此积极治疗口眼呙斜,不仅可以解除病人痛苦,而且对于中风的发生,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
预防预后:
风邪外袭口眼呙斜:由于风邪客于面部阳明脉络,使气血运行异常,脉络失荣,因而出现口眼呙斜。但临证有风寒。风热与风湿之别。三者的共同点是突然发生口眼呙斜,有明显的外感症状,脉浮,舌苔薄白。不同点为风寒证患侧面肌有发紧或疼痛感,皮肤发厚僵硬;风热证患侧面肌松弛,皮肤有烘热感;风湿证患侧面肌壅肿,眼睑或有浮肿。 肝风内动口眼呙斜: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恚怒气逆,肝阳化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盏与面颊,遂出现口眼呙斜,甚至面部肌肉抽动或肉稠筋惕。虽然此证与外风侵袭所致的口眼呙斜都是突然发作,但一为内风。一为外风。内风有肝风内动之前兆(如素有眩晕、耳鸣或肢体麻木等),外风有表证可寻;内风脉必弦,外风脉多浮;内风多发生于老年人,外风以中青年为多见。 肝气郁结口眼呙斜:本症多见于精神郁闷,多愁善感的女性。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或与他人发生口角,或独自思虑不遂,或耳闻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气怫郁,阳明脉络不和,出现口眼呙斜。其临证特点为发病前精神不乐,发病后表情苦闷,神志呆滞,或哭泣有声,面肌时而抽动,经用针刺人中等穴,呙斜或可得到纠正。 气血两虚动风口眼呙斜: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气虚不能上奉于面,阴血亦难灌注阳明,面部肌肉失却气血的温养,出现口眼呙耕。此症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产后及其他疾病后期。临证无寒热可察,无风象可稽,依据既往症及所伴有的少气懒言,身困嗜卧。面肌松弛,手足挛急,脉细舌淡,便可诊为气血两虚动风证。 风痰入络口限呙斜;素体气虚,伏有痰饮,或气郁扰疲,痰动生风,或偶遇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络脉壅滞不利,即可发生口眼呙斜。常见于形体肥胖。眼失神采,面色晦滞,或眼周暗滞,或眼泡虚浮,或面污垢不洁。舌体肥大,苔白滑润等。临证特点为:患侧面肌麻木,有虫行感,牙关紧;伴有头晕,目眩,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呙……。”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诸病源候论·风病请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呙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枧。诊其脉,浮而迟者可治。” (景岳全书·非风):“凡非风口眼呙斜,有寒热之辩。在经日:‘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此经以病之寒热言筋之缓急也。然而血气无亏,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亦总由血气之衰可知也。” (医林改错·口眼呙斜辨):“或日半身不遴,既然无风,如何口眼呙斜?余日古人立呙斜之名,总是临症不细心审查之故。口眼呙斜,并非呙斜。因受病之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一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口半边无气力不能开,咀角上抽,上下相凑,乍看似呙斜、其实并非左右之呙斜。 …。” “又曰:口眼呙斜,尽属半脸无气乎?余目前论指兼半身不遂而言。若壮盛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呙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经珞为风邪阻滞,气必不上述。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经络散风之剂,一药而愈,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