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疼痛(中医)
什么是面部疼痛(中医)
?
面部疼痛系指部分或整个颜面部包括目眶、鼻额、鼻唇沟、面颊、颔、口唇等处剧烈疼痛的症状。以半侧面部疼痛为常见。(内经)一书有“两颔痛”、“颊痛”的记述。(医学纲目)、(薛己医案)、(普济本事方)中皆有面部疼痛的治验医案。另外,如痄腮、骨槽风、齿痛、眼疾、鼻疾均可引致面部疼痛,但这些病症往往局部红肿胀,与单纯之面部疼痛不同。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风热挟痰阻络面痛:多呈发作性、烧灼性或刀割样疼痛而难忍,有时鼻旁或唇旁有触痛点,偶有触犯,则突然疼痛发作,颜面之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亦可为半面上下皆痛,左右均疼痛者少见,痛时面红、出汗,遇热加重,得凉稍舒,井伴有发热、口干、溲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痰火阻络则可兼见头晕、胸闷、肢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风寒挟痰阻络面痛:亦多为发作性、抽掣样疼痛,剧烈难忍。痛时面色苍白。遇冷加重,得温则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紧。如为寒痰阻络可兼见面虚浮,首如裹。舌淡胖,苔白厚腻,脉濡滑。 肝郁化火面痛;面部灼热疼痛,多因情志抑郁或忧思恚怒而突发,遇热加重,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闷胁满。常有叹息,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尿黄赤,便燥结,舌质红、善黄燥,脉弦数。 气虚血瘀面痛:面痛日久,疼痛持续时间长,发作性特点减弱,且痛如锥刺而难忍,痛着不移,面色晦滞;甚则肌肤甲错。有时疼痛伴随抽搐,畏风自汗,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淡白或有瘀斑癍点,脉沉细而弱。
疾病治疗:
鉴别治疗 风热挟痰阻络面痛与风寒挟痰阻络面痛:风邪挟痰,治宜疏风散热,涤痰活络,用自拟“面痛I号方”。如系风寒挟痰则兼见外感风寒之象(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量之恶寒)。治宜疏风散寒,涤痰通络,用自拟“面痛Ⅱ号方”。 肝郁化火面痛:治宜清肝泻火,通经活络,用自拟“面痛Ⅲ号方”。 气虚血瘀面痛:治宜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用自拟“面痛Ⅳ号方”。 临床上前述各证常错杂互见,治疗自当兼顾。惟疼痛日久,病邪多深入血络,必须酌入虫类搜剔之品,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鳖虫等方能奏效。
预防预后:
风热挟痰阻络面痛与风寒挟痰阻络面痛:头面部乃一身阳经所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面颧部,手三阳经筋则会于角(侧头部)。若素体脾虚,痰湿内盛,复受风热或风寒侵袭,风邪挟痰闭阻经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挟痰,忽聚忽散,因而疼痛乍作乍止。 肝郁化火面痛:从病因分析,肝郁化火多由忧思恚恐伤肝,术失条选,郁而化火,肝火上犯,遂致面部疼痛;且具明显肝火的症状,如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苜黄燥,脉弦数等。 气虚血瘀面痛:气虚血瘀常是面痛多年,气血亏损,病邪入血入络,脉络瘀滞,故舌淡白或有瘀癍,脉沉细而弱。 (证治准绳·杂病):“面痛皆属火,…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 (张氏医通);“有老人过劳。饥则面痛,补中益气汤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因郁结积成胃热,遂患面痛。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