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牵偏视
什么是风牵偏视?
风牵偏视是指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又名目偏视、坠睛、坠睛眼。《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三·治坠睛诸方》以坠睛之名记载:“坠睛眼者,由眼中贼风所吹故也……则瞳仁牵拽向下。”《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亦云:“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均视眼球偏斜为其主症。风牵偏视相当于西医学之麻痹性斜视。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类,前者由先天发育异常、产伤等引起;后者可由外伤、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痛和代谢性疾病引起。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猝然发病,视一为二,常伴有视物模糊,眩晕,恶心,同时向患侧运动时受限,甚至严重受限,步态不稳等症状。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眼珠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运动受限。外展肌群麻痹时眼位向鼻侧偏斜。严重者偏斜角度颇甚。几乎只见白睛,产生同侧性复视;内转肌群麻痹时,眼位向预侧偏斜,产生交叉性复视。一般头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偏斜,可伴有瞳孔散大,规物不清。周边弧形视野计检查: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即麻痹眼注视时,健眼的偏斜度大。影像学检查:x光眶片、颅脑CT或MRI检查。以排除眶骨折、颅脑出血及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 通睛:两者均有目偏斜。通睛无复视,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无眼球运动障碍。风牵偏视则有复视,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并有不同程度的限球转动受限。
疾病治疗:
本病早期应针药并用,疗效更佳。若经6个月治疗而麻痹肌功能仍无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若有颅内、眶内病变者,应及早针对病因治疗。 1.药物治疗 (1)风邪中络 证候:发病急骤,可见目偏斜,眼珠转动失灵,倾头瞻视,视物昏花,视一为二,兼见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舌淡。脉浮散。本证以骤然眼珠偏斜,视一为二及头晕目眩等全身症状为辨证要点。 治法:祛风散邪,活血通络。 处方: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合牵正散((杨氏家藏书>)加减。 肝虚血少者,加当归、白芍、熟地养血补血;头晕目眩者,加当归、白芍、天麻、菊花祛风养血。 (2)风痰阻络 证候:眼症同前,兼见胸闷呕恶,食欲不振。泛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本证以胸闷呕恶及舌脉等垒身症状为辨证要点。 治法:祛风降温,化痰通络。 处方:正容汤(《审视瑶函》)加减。 上方中加赤芍、当归以活血通络;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以涤痰止呕;痰湿偏重者,加苡仁、石菖蒲、佩兰以化浊除湿。 (3)脉络淤阻 证候:多系头部外伤、眼部直接受伤或中风后,出现目珠偏位,视一为二,舌脉无特殊。本证以外伤或中风后发病为辨证要点。 治法:活血行气,化瘀通络。 处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病变早期可加防风、荆芥、白附子、僵蚕、全蝎以增强祛风散邪之力;后期可加党参、黄芪等以益气扶正。 2.针灸冶疗 (1)体针 基本处方:合谷 风池 太冲 太溪 光明 合谷、风池善于祛风通络;太冲、太溪分别为肝经、肾经的原穴,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光明为胆经之络穴,与太冲合用为原络配穴法,清泻肝胆、化瘀通络。 加减运用:内直肌麻痹加睛明、印堂;上直肌麻痹加上明(眉弓中点,眶上缘下)、攒竹;下宜肌麻痹加承泣、四白;外直肌麻痹、太阳;上斜肌麻痹加丝竹空、上明;下斜肌麻痹加球后、四白。 操作方法:局部穴位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余穴依虚补实泻操作。 (2)皮肤针:取眼眶周围穴位及太阳、风池等,用中、强度刺激叩刺。 (3)电针:以眼眶周围穴位睛明、承泣、球后等为主,亦可配合四肢远端穴位如太冲、太溪、足三里、合谷等。进针得气后,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电针刺激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 l次。 3.其他治疗 (1)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肌肉注射,适用于脉络瘀阻型。每次2m1,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2)穴位敷贴:复方牵正膏敷贴患侧太阳、下关、颊车穴,先太阳后下关再颊车,每次1穴,每穴间隔7—10天。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推拿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百会、睛明、攒竹、鱼腰、太阳、丝竹空、风池等穴。再用双手拇指指膜分抹眼眶周圈,上述手法反复交替使用,每次治疗约20分钟。然后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者背部点揉肝俞、胆俞及对侧合谷、下肢光明穴约5一10分钟。全套手法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l个疗程。 (4)手术治疗:保守治疗6个月(或病情好转停止、稳定4—6个月)无效时,可用分腱术治疗。 (5)病因治疗:全身应用抗炎药物或治疗外伤。 (6)支持疗法:可配合能量合剂、维生素B族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
预防预后: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认为:“目珠不正……乃风热攻脑,筋络被其牵缩紧急。吊偏珠子,是以不能运转。”《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三·治坠睛诸方)称:“风寒入贯瞳仁,攻于眼带,则瞳仁牵拽向下”。结合临床归纳为: 1.风邪中络 气血虚弱。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入经络,使其眼目筋脉弛缓而致。 2.风痰阻络 脾胃失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致眼带转动不灵;或热病伤阴,阴虚生风,风动夹痰上扰而致。 3.脉络癌阻 头面部外伤或肿瘤压迫,致使脉络受损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