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中医)(偏枯)
什么是半身不遂(中医)
?
半身不遂或称“偏瘫”,《内经》称为偏枯。系指左侧或右侧上下胺瘫痪,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而言。常伴有瘫痪侧面部口眼歪斜,久则有患肢枯瘦、麻木不仁的表现,多为中风的临床表现。《金匿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诸病源候论》中所记述的“风半身不随候”、“风偏枯候”、“偏风候”均有半身不遂之症状。后世历代文献则多于“中风”病中讨论。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风中经络半身不遂: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伴见口眼斜,语言不利,或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象浮滑。 肝阳化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心烦易怒,面红曰赤,遇有激怒则突发半身不遂,舌强语譬,口眼呙斜,甚则呕吐,神志不清等症,舌质红,脉弦数。 痰热内闭半身不遂;突然昏仆,神识不清,半身不遂,口眼呙斜,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红目赤,喉中痰鸣,喘促躁动,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惜而数。 痰湿蒙闭心窍半身不遂:卒暴僵仆,半身不遂。嗜睡或昏睡,神识不清,两手握固,痰涎壅盛,颜面虚浮,牙关紧闭,静而不烦,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舌白惜腻,脉沉滑或缓。 阳脱半身不遂:突然昏仆,半身不遂,神识不清,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面色苍白,额出冷汗,舌痿而淡白,脉沉细微。亦可醒后见半身不遂。 阴虚阳浮半身不遂:突然半身不遂,昏不识人,口眼呙斜,亦可见目合口开,手撤遗尿,鼻鼾息微,然手足冷而面红赤,舌痿而红,脉沉细欲绝。亦可于苏醒后方见半身不遂。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半身不遂,面色苍白,偏身枯瘦,肌肤不仁。或手足肿胀,筋脉拘急,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上下肢强制屈伸则疼痛。或有半身刺痛。舌淡白,或晦滞有瘀血斑点,脉弦细或涩结。 肝肾亏虚半身不遴:病人多年高力衰,面色苍白,腰瘦腿软,齿摇发脱,耳鸣健忘,眩晕目糊,语言不利,神情呆滞,智能低下,如期如痴,半身不遂逐渐发生。舌淡白,脉沉细弱。 鉴别分析 半身不遂一症,多属“中风”症状之一,轻者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化风等证。重者则为闭证及脱证。闭证、脱证中又须区别为阳闭、阴闭、阳脱,阴脱。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痰阻络 1,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形体丰满,口角流涎,喉中痰鸣,肢体麻木。时或神志昏蒙,心烦胸闷。舌苔腻而黄,脉象弦滑。 2,病因病机:风痰留窜经络,血脉为之闭阻。 3,治法:化痰通络。 4,方剂:导痰沥(《济生方》)加减。 药物:姜半夏10~15g,茯苓15~30g,陈皮10g,甘草6~10g,胆南星10g,枳实6~10g,天竺黄l0g,竹沥10g,桑枝15~30g,木瓜10g,丝瓜络10g。 方义:半夏、陈皮和胃,茯苓健脾,甘草调中,胆南星、天竺黄、枳实理气,竹沥清热豁痰,桑枝、木瓜、丝瓜络通络。 加碱;有热者加黄连、山栀清热,有寒者加附子、挂枝温寒,有风者加地龙、天麻、羌活祛风通络。 5,变通法;如见失语者可用涤痰汤(《济生方》)加减,即上方加菖蒲、远志等通窍启音。如见面瘫可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用,即上方加僵蚕、全蝎、白附子等搜风通络。 (二)肝阳上亢 1,临床表现: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头晕且痛,目眩耳鸣,舌强语謇,口歪,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硬有力。 2,病因病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脉络瘀阻,气血不通。 3、治法:平肝潜阳通络。 4,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药物:天麻15~30g,钩藤15~30g,石决明15~30g,牛膝15~30g,白芍15~30g,当归l5g,桑寄生15~30g,山栀10g,桑枝15~30g,丝瓜络1 5~30g,地龙10g,僵蚕10g。 方义: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地龙、僵蚕搜风通络,牛臃、桑寄生补益肝肾,山栀清热,桑枝、丝瓜络舒缓筋脉,白芍、当归养血和血。 加减:肝肾虚者加杜仲、川断补益肝肾,肝阳上亢者加龙骨、牡蛎、龟甲潜阳。 5,变通法:若阴血虚亏,津液被劫,风阳内动,口苦心烦,便干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者。切忌再用苦寒伤阴或温燥之品以劫阴。当予滋阴息风通络,可用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药用羚羊角、玄参、钩藤、菊花、生地、白芍、茯苓、竹茹、川贝、丝瓜络、稀莶草、木瓜、桑寄生等。 (三)气血亏虚 1,临床表现:一侧性弛缓性瘫痪,手足不温。面色觥白,腰背酸痛,形寒神倦。舌淡,脉沉细或迟缓。 2,病因病机:气血亏虚,正虚络空,风寒侵袭,筋脉失养。 3,治法: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4,方剂:三痹汤(《妇人良方大全》)加减。 药物:黄芪15~30g,续断10~15g,独活10~15g。秦艽10~15g,防风10~15g,细辛3g。川芎10~15g,当归10~15g,熟地10~15g,白芍10~15g,桂枝10g,茯苓15~30g,杜仲10~1 5g,怀牛膝10~15g,党参10~15g,甘草6~10g。 方义:黄芪、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续断、杜仲、牛膝朴益肝肾,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和血养血,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细辛祛风通络。 加减:血脉瘀滞者,加全蝎、地龙、红花、桃仁化瘀通络。 5,变通法:可用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加减。 (四)风邪中络 1,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歪流涎,言语謇涩,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肌肤麻木。舌苔白。脉弦。 2,病因病机:正虚络空,风寒之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 3,治法:祛风养血通络。 4,方剂:大秦艽汤(《妇人良方大全》))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药物:秦艽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3g,羌活10g,独活10g,当归15g,赤芍l5g,川芎10g,全蝎6g,白附子6g,僵蚕6g。 方义:秦艽、防风、白芷、细辛、芜活、独活祛风散寒,赤芍、川芎、当归和血活血,全蝎、白附子、僵蚕搜风通络。 加减;有热者加石膏、黄芩清热。 5,变通法:风邪中络,可用《古今录验》续命汤,药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等。有热者也可用风引汤(《外台秘要》),清热重镇。药用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等。 (五)气虚血瘀 1,临床表现:偏枯不用,肢软乏力,患侧手足浮肿,面色萎黄少华或紫黯,语言謇涩,口眼歪斜。舌淡紫,脉细涩无力。 2,病因病机:气虚不能运血,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 3,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4,方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黄苠30~60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5g,生地10~15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30g,桑枝15g,川牛膝15g。 方义:黄芪益气通络,赤芍、川芎、当归、生地和血活血,地龙通络息风,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桑枝引药至上肢,川牛膝引药至下肢, 加减:口眼歪斜加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言语謇涩加石菖蒲、远志通窍启音。 5,变通法:偏枯日久,加重活血通络而疗效不显其庄觅患侧上、下肢青紫瘀肿者,可用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石楠藤、稀莶草等,活血破瘀、搜风通络,起废治瘫。 (六)肝肾亏虚 1,临床表现:半身不遂逐渐发生,病人多年高力衰,面色苍白,腰酸腿软,齿摇发脱,耳鸣健忘,眩晕目糊,语言不利,神情呆滞。智能低下,如癫如痴。舌红,脉沉细弱。 2,病因病机:虚损耗伤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肝血不充,筋脉失于濡养而致。 3,治法:滋补肝肾。 4。方剂;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加减。 药物:熟地15g,山萸肉10~15g,石斛10~15g,麦冬10~15g,五味子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茯苓15~30g,苁蓉15g,巴戟10g,僵蚕6g,全蝎6g。 方义:熟地、山萸肉滋朴肝肾,苁蓉、巴载天温润壮阳,石斛、麦冬、五味子养阴益气,石菖蒲、远志、茯苓通窍养心,僵蚕、全蝎搜风通络。 加减:阳虚者加桂枝、跗子温阳通络,夹瘀者加地龙、红花、桃仁化瘀通络。 5,变通法:失语为主者可用资寿解语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药用羌活、天麻、羚羊角、石菖蒲、竹沥、桂技、附子等,息风通窍。 【医家经验】 (一)越错武经验 中风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者,予潜阳通络,选用风引汤(大黄、于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加磁石、龟甲、蹩甲、生铁落。痰盛阳亢,血压过高也可以予天麻钩藤饮配合古今录验续命汤(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便于舌燥,阳明胃热者予三化汤或调胃承气汤。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候氏黑散(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川芎、桂枝),宜冷服。如无大便干等热象时,血压已降,高血压症状已减,留有后遗症麻木无力。屈而不伸,臂不能举,可用强筋壮骨、通络疏络法,则用桂枝汤加黄芪、当归、杜仲、续断、天麻、冬虫夏草、仙灵脾、鸡血藻、香附、乌药、高良姜、伸筋草、山甲等以善其后,病愈后还可用候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其疗效。若以失语为主,选用资寿解语汤、地黄饮子、河间羚角散。关于脑血栓形成,视病情再配用活血化瘀药如桃红四物汤等。关于脑软化,可选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 在上述各方药中包括风药。风药对本病并不禁忌,可以调节血管功能。用热药问题,只要病证相符便可用,如附子、干姜、肉桂也有扩张血管作用。又有淡渗药如云茯苓、白术,有促进吸收作用。镇静药如龙牡、紫石英、铁落有一定降压作用,中医的用语为“降冲逆”。凉血药可以止血,活血药可以通络,对肢体功能恢复颇为有益。(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编,赵镭武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77~78) (二)任继学经验 中风康复阶段的对策,必须根据其病机而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手段,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必须采取调气血之逆,“引经透络”为要。必宜补肾培元,填精益髓,还精补脑;益肝养血,舒筋解急。气虚而滞者,补气活血;气实而滞者理气活血,以捱肌滕之刚柔。养血滋润,安神定志。《此事难知》日:“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而中风急性期,即是初治之道,法当猛峻,为所用药势当急峻也。如近代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多用丹参,川芎、水蛭、土鳖虫、蒲黄、大黄是也。以缓病之新暴,拯性命之危。28天之后,即是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此因病得之非新非久。若见邪盛正衰者,当先以祛邪为主,药用补阳还五汤加苏木、土鳖虫、稀莶草以除邪;邪去则当扶正,方用河间地黄饮子随证化裁l而用之。病至6个月以后,余邪未除,脑髓未复,脏气未平、经络欲通而未达,气血虽顺而有小逆。小逆不除,经络不畅,缠络、孙络、毛脉仍有闭塞,故末治之道,法当宽轻,“宽者渭药性平蓿,广服无毒,唯能养血气、安中”。古人多用八珍汤
预防预后:
风中经络半身币遂与肝阳化风半身不遂:前者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疏松,风邪乃得以乘袭,风邪引动痰湿。流审经络,气血滞塞而发病。后者多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则风阳内动,上扰清空,风阳挟痰走窜经络而发病。二者症状相似,然前者为风邪外感,故可见发热恶寒等六经形症,舌苔白腻,脉浮或弦紧;后者有肝阳偏亢、气血上逆之症状,如头痛眩晕,面红日赤,舌红,脉弦数。前者治法为祛风通络,养血和营,用大秦艽汤加减;后者则用平肝潜阳,涤痰通络法,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热内闭半身不遂与湿痰蒙闭心窍半身不遂:二者皆属痰湿壅盛,蒙闭清窍之证,然前者由肝阳暴张,阳亢风动,气血上逆,肝火挟痰热上逆所致;后者则由饮食失节,脾先健运,聚湿生痰,致使痰挺闭塞,阳气不能运行而成。二者临床表现不同,面红气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是痰热内闭半身不遂之特点;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乃痰湿蒙闭心窍半身不遂之特点。前者属阳闭,治宜辛凉芳香开窍,用至宝丹,及涤痰平肝清热祛风之剂,如羚羊钩藤汤;后者属阴闭,治宜辛温芳香开窍,用苏合香丸,及涤痰熄风药,如导痰汤加天麻、僵蚕、石菖蒲等药物。 阳脱半身不遂与阴虚阳浮半身不遂:二者皆属脱症,此乃危候,由于神识不清,确定半身不遂在于何侧每遇困难,然仔细观察其兼症有口角呙斜,搬动肢体可见半身不遂侧瘫软明显等即可判定。前者多因元气衰微而致阴阳离决,后者则由于阴竭于下而孤阳上越。二者虽皆有神昏,汗出手撒口开。二便失禁等症。但前者为阳气衰弱,故现四肢逆冷,面色苍白,额出冷汗,脉细微等症状;后者则为孤阳上越,故现面赤如妆,舌红,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之象。前者治宜益气回阳,方用参附汤;后者须用壮水制火法,地黄饮子加减。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与肝肾亏虚半身不遂:前者多由气血亏虚,失于运行而致瘀血阻络,常见于年高患者,或婴儿产伤,或头颅外伤,瘀血停着日久所造成,或中风日久,气血亏虚所致。后者则多由虚损耗伤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肝血不充,筋脉失于满养而致。前者兼见气虚血瘀。如肌肤甲错。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神疲,口唇指甲淡白,舌具瘀血斑点。脉细涩等症;而后者兼见肝肾亏虚表现,筋脉拘急,腰瘥腿软,耳鸣目糊,筋惕肉膶,如痴如呆。气虚血瘀者可用补气活血化瘀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亏虚者用滋补肝肾法,地黄饮子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