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什么是中风?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急骤发展的脑局部血液循环和功能障碍,属中医的中风范围。中风之证若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禁不开、高热、抽搐、呼吸困难或二便失禁,大汗淋漓等症,为危重症候。乃肝阳暴亢,痰浊蒙蔽或正不胜邪,元气衰败,阴阳将决之象,预后较差。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中风前兆 中风发病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前会有先兆表现。表现为单眼视物不清、眼前发黑、眼眶及眼球痛、流泪,或舌头发硬发麻、口齿不清、哈欠不断等;也有的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和原因不明的跌跤等等。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完全没有预兆,就突然发作倒地的。 中风的症状 先驱症状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无力。部分患者没有先兆,直接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发展达高峰,有些经24-48小时缓慢进行。发作时表现为一侧性的肢体无力或麻小、嘴歪、流口水、舌唇麻、语言障碍、失读、失认、精神异常。出血性多数有头痛、呕吐、烦躁甚至嗜睡、昏迷等症,缺血性只有大面积脑缺血才会出现头痛、呕吐。 中风后遗症有哪些? 最常见到的是三偏症状:偏瘫(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身感觉障碍(冷热不知、疼痛不觉)、偏盲(视野缺损、视物模糊),伴有语言不利或运动性失语。较大范围或多次复发的后遗症的症状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人格改变、精神萎靡、易激动、痴呆)。 中医常见症状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人中 主证: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发热、恶寒、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2)肝肾阴虚、风阳上拢 主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细而数。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便干或便秘,头晕或痰多,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偏瘫侧脉多弦滑而大。 2.中脏腑 (1)闭证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根据热象有无,又分阳闭与阴闭。 ①阳闭主证:除闭证主证外,兼见面红身热,气粗口臭,躁动不安,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②阴闭主证:除闭证主证外,兼见面白唇暗,静而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濡。 (2)脱证 主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大汗淋漓,二便自遗,肢冷轻瘫,舌痿,脉微欲绝。 西医常见症状 (1)年龄及病史 多数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数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可发生于青壮年。 (2)发病形式多为急性起病,但脑血栓形成起病相对缓慢。 (3)先驱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无力。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栓塞多无先驱症状。 (4)诱因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有突然用力,过度疲劳、激动、兴奋等诱因。 (5)定位症状 一侧肢体偏瘫、甚至偏视或偏盲,浅表感觉减退,伴有语言不利或运动性失语。 (6)神经系统症状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数有头痛、呕吐、烦躁甚至嗜睡、昏迷等症,缺血性较少出现,但大面积脑缺血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疾病检查:
1.诊断 (1)一般根据病史、年龄、发病情况及明显的脑神经定位症状可以作初步诊断。 (2)初步区分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般活动中或情绪过激中起病多为出血性;安静中起病,病程发展相对缓慢者多为缺血性。 (3)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 (4)若考虑急性脑血管疾病而无条件行CT或核磁共振查检、或不宜搬动的病人,可以进行腰椎穿刺术,做脑脊液检查可以确诊。若压力高呈均匀血性者为出血性,压力不高且脑脊液无改变的为缺血性。 (5)症状突然发作,在1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个别可达2小时,症状持续不超过24小时,发作停止后体征与症状完全消失,不遗留后遗症,为急性脑血管短暂缺血。 2.鉴别诊断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首先必须对本病各种类型进行鉴别,后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局限性癫痫 各种类型的局限性癫痫,易与短暂性缺血发作相混淆。大多数局限性癫痫继发于脑部病变,其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局部脑波异常,临床上常可发现其他神经系统体征,特殊检查可以发现脑的病灶。 (2)昏厥 与短暂脑缺血发作鉴别。前者呈短暂意识丧失,而后者无意识障碍,通过病史询问及血压检查可以区别。 (3)老年性痴呆 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年龄较大,无明显定位症状,但可有精神症状,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鉴别。 (4)颅内占位性变 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起病缓慢,呈渐进性,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鉴别。 (5)病毒性或散发性脑炎 与脑出血鉴别,前者较年轻,有感染,精神症状等前驱症状,多无高血压史,可作脑脊液检查以确诊。 (6)颅脑外伤 明显病史,但须查明外伤与出血的发病先后与因果关系。 (7)颅内肿瘤出血 与脑出血鉴别,前者在脑出血前常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慢性颅内压增高征和肢体无力,麻木,局限性癫痫等局部脑症状或病史,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确诊。 3.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重指标 (1)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深昏迷。 (2)持续血压升高,一般降压药无效,甚至舒张压常在18.6kPa(140mmHg)以上。 (3)瞳孔不等圆等大或针尖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改变,呈潮式呼吸、点头样呼吸或呼吸表浅。 (4)短时间内出现超高热(中枢性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对降温治疗无效;或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者。 (5)颅脑CT或核磁共振证实大量脑出血或大面积脑缺血者。
疾病治疗:
中风能治好吗? 暂时没有任何治疗手段可以完全治愈中风,中风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目的是预防二次中风和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统计,约四分之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约半数可于3周内死亡。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7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 中风治疗方法 应根据病人不同中风类型、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于缺血性卒中,包括处理并发症、超早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华法林)、外科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出血性中风的内科治疗主要通过服药或输液等控制并发症。而外科治疗指通过手术方式清除颅内血肿。 中风的急救 首先,呼叫120。接着,在等待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病人如果意识还很清醒的话,可协助他平稳地躺下(动作要轻柔、避免震动);病人如已处于昏迷状态,就要将他的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而致窒息。此外,还可以给病人作穴位按压:用拇指按压人中穴、十大王穴各5~7下。尽早恢复病人的意识。 中风的中医治疗: 1.络脉空虚、风邪人中治法:养血祛风,活血通络。 例方:牵正散。 常用药:天麻、蜈蚣、附子、全蝎、当归、丹参、僵蚕、防风、穿山甲、白芷、鸡血藤。 应急措施: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川芎嗪注射液150mg加入低分子右旋醣酐中静脉滴注。 2.肝肾阴虚、风阳上拢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例方:镇肝熄风汤。 常用药:龙骨、牡蛎、代赭石、龟板、天麻、钩藤、白芍、夜交藤、元参、菖蒲、远志。 应急措施: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生脉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治法:清热化痰、泻腑通络。 例方:星蒌承气汤。 常用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丹参、赤芍、鸡血藤、钩藤、竹茹、天麻、法夏、菊花。 应急措施: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4.阳闭主证:治法:辛凉开窍例方:羚羊角汤常用药:羚羊角黄芩、代赭石、地龙清肝熄风。 水牛角、菊花、夏枯草、生地、丹皮、石决明、白芍、天竺黄、应急措施: 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安脑丸)每天1~2丸。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5.阴闭治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 例方:涤痰汤。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枳实、石菖蒲、胆南星、天麻、僵蚕、地龙、陈皮。 应急措施: 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每天1~2丸。 参麦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6.脱证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例方:参附汤。 常用药:人参、熟附子、山萸肉、煅龙骨、五味子、黄芪、熟地黄、生地黄、糯稻根、炙甘草、大枣。 应急措施: 温灸:百会、神厥、足三里等。 参附注射液6ml加入50%葡萄糖中静脉注射或10~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高丽参注射液6~10ml加入50%葡萄糖中静脉注射,后用10~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中风的西医治疗 (1)短暂性脑缺血 对1次以上发作的病人,特别是伴有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应积极进行治疗。 (2)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发病数小时后,梗塞区的核心部分缺血坏死已难逆转,但如合理治疗,其周围边缘带和水肿区可能缓解,使梗塞区域不再扩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代偿与康复。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增进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增进氧的供应和利用;降低脑代谢,特别是发病后增高的代谢如发热、高血糖等;防止并发症。 (3)脑栓塞 治疗脑梗塞与脑血栓形成大致相同。抗凝治疗只能在确诊无出血倾向,无感染并发症时方可使用。原发栓子疾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根据栓子来源如对心脏病积极进行内、外科处理,非常重要。 (4)脑出血 对确诊为脑出血的第一手抢救旨在稳定出血所引起的急性脑功能紊乱,赢得时间,选择最佳处理方案。药物止血往往无效。 (5)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的目的是阻止继续出血,预防再出血和缓解症状。经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适于手术治疗者,应争取早日手术以防再发。如动静脉畸形,可等至一般情况好转后手术。并发有大脑内血肿者也是手术治疗的指征。
预防预后:
中风的原因 西医认为中风与年龄(60~70岁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肥胖、生活压力大),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炎、动脉硬化、胆固醇异常),糖尿病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主要是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情志、饮食、劳倦等诱因作用下,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气血逆乱,风阳内动,痰浊蒙闭清窍而发病。 中风的高危人群 1.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史或家族史者。 2.生活习惯不良,如饮食不当者,吸烟,酗酒,缺少运动者。 3.肥胖者与一般人比较,发生中风的机会要高40%。 4.糖尿病未能及时控制者。 5.60~70岁老年人,与20~30岁人相比,心排出量约减少20%~30%,直接影响脑灌注。 6.有上述现象的,遇事急躁易引起情绪激动者。 为什么中风容易出现后遗症? 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大脑的运动中枢受损,就会出现偏瘫;大脑的语言中枢受损,就会表现为失语;大脑的多部位受损,就会出现多个功能的丧失,甚至可能会出现痴呆;如果是急性的大面积脑损害,那就可能出现昏迷不醒的现象。延髓的生命中枢受到挤压,那就可能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而迅速致死。 中风是怎么回事? 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中风是指脑供血动脉的堵塞,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动脉本身长出血栓)、脑栓塞(通过血液流过来的血栓堵塞脑动脉)。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包括脑出血(脑实质内的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表面血管破裂)两种。 中医病因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病因病理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是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情志、饮食、劳倦等诱因作用下,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气血逆乱,风阳内动,痰浊蒙闭清窍而发病。 其主要病机归纳起来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最根本。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致正气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人中,使气血痹阻肌肤筋络失濡;或因痰浊素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而致中风。或年老肾虚、思虑过度、气血亏损,以致真气耗散,元气衰惫,复因调摄失度,虚风内生、气血上逆、神明失用或发中风。 《杂病源流星烛·中风源流》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上蒙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或肝郁化火,炼液成痰,以致风挟痰火,横窜经络,蒙敝清窍而成中风。《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仆击、偏枯……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另外,暴怒伤肝、致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并走于上则神昏而卒中,跌倒无知。《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云:“所以中风瘫痪者……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神心昏冒,筋骨不用,而卒中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由热甚致也。” 西医病因 1.短暂脑缺血发作 是一种多因综合症,其主要病因是主动脉一颅脑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其余还有如颈椎病,颅内动脉炎、低血压、动脉痉挛、血粘度增高等。 2.脑血栓形成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相互促进。高血脂症,糖尿病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等血管病损的发展。其次的病因为脑动脉炎,这包括现时较少见的梅毒性脑动脉炎和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巨细胞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 3.脑栓塞 病因很多,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和心外源性两大类。各种心脏病均有产生栓子的可能,以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赘生物,附壁血栓脱落最常见。在瓣膜伴发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时更容易发生脑栓塞。心源性栓子约占脑栓塞病因的60%~80%。主动脉弓及其他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炎、动脉瘤、动脉创伤以其伴发的血栓形成,也是主要来源。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肺部化脓性感染,癌细胞集团,寄生虫虫卵,骨折后的脂肪颗粒,胸腔手术时血凝块或肺泡的气泡,误由动(静)脉注入的空气或油剂,潜水员减压过快时血液中所释出的氮气进入颅内血管,都可成为栓子。 4.脑出血 脑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促进,构成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其他少见的病因有:脑内小的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炎性管壁坏死,脑瘤出血,血液病并发脑出血,抗凝药物诱发等。 5.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为位于颅内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和脑表浅部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他如脑出血后血流穿破脑室或皮质,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