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瘫痪(中医)
什么是面肌瘫痪(中医)
?
以一侧性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为临床症状者,称为面瘫,又称口僻。相当于面神经麻痹,临床可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面肌瘫痪的药物治疗,以祛风通络为主。若由外风引起者,常夹寒、热,可配散寒、清热之药,并主“解肌缓急之品。若有内风所致者,常有痰湿、肝风兼证,则宜息风化痰,并主以平肝潜阳药物。且可配台药物外治或针灸治疗,一般不难康复。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风痰入络 1,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平素眩晕,突然口角歪斜牵向健侧,影响嘴嚼。伴舌强语謇,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影响运动。舌淡胖有齿痕,亦可见舌歪,苔白腻、水滑,脉弦滑。 2,病因病机:肝风内动,痰湿内生,风痰上扰,面部络脉闭阻。 (二)风邪袭络 1,临床表现:触冒风邪,突然发生耳内或乳突部疼痛,流涎、流泪,口歪向健侧,目不能闭合,不能皱额、蹙眉,鼻唇沟变浅或歪斜。可伴恶风、发热、头痛、鼻塞,颈项部肌肉僵硬。舌苔薄,脉浮。 2,病因病机:风邪乘虚袭于面部,面部络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 (三)痰瘀互结 1,临床表现:多见顽固性面瘫,病程在2个月以上不能恢复者。口瞻歪斜,面肌麻木,面色晦滞,眶周灰黯黧黑,喉间痰声漉漉作响,咯痰而量多。舌胖色黯有瘀点(斑),苔白腻而厚,脉弦滑或弦涩。 2,病因病机:病久络脉闭阻,痰瘀互结,气血不通。 (四)气血两虚 1,临床表现:病久不愈,口眼歪斜,面肌松弛麻术。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心悸怔仲,肢体麻木。舌淡,脉虚。 2,病因病机:久病必虚,气血不足以荣养面部。致面瘫日久不愈。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痰入络 1,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平素眩晕,突然口角歪斜牵向健侧,影响嘴嚼。伴舌强语謇,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影响运动。舌淡胖有齿痕,亦可见舌歪,苔白腻、水滑,脉弦滑。 2,病因病机:肝风内动,痰湿内生,风痰上扰,面部络脉闭阻。 3,治法:息风化痰,通络缓急。 4,方剂:导痰汤(《济生方》)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5g,制南星10~15g,化橘红10g,石菖蒲10g,茯苓15g,枳实6g,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钩藤10~15g(后下),天麻10~15g。 方义: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通络,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半夏、南星、枳实、茯苓、橘红化痰理气,菖蒲通窍启闭。 加减:若见头痛、眩晕甚者,加石决明、菊花、白蒺藜息风;项强不适者。加葛根、白芍和血解肌。夹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蒲黄化瘀活血;血虚则加当归、白。芍、川芎和血养血。 5,变通法:若风阳上扰,痰浊闭阻,见眩晕面赤、昏蒙甚而不知人事者,可用牵正散台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沦》)、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平肝息风,化痰通络,药如羚羊角、钩藤、菊花、贝母、天麻、石决明、牛膝、全蝎、僵蚕、半夏、菖蒲等。 (二)风邪袭络 1,临床表现:触冒风邪,突然发生耳内或乳突部疼痛,流涎、流泪,口歪向健侧,目不能闭合,不能皱额、蹙眉,鼻唇沟变浅或歪斜。可伴恶风、发热、头痛、鼻塞,颈项部肌肉僵硬。舌苔薄,脉浮。 2,病因病机:风邪乘虚袭于面部,面部络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 3,治法:祛风通络。 4,方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葛根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白芷10g,葛根15~30g,麻黄3~6g,桂枝6~10g,白芍l0g,甘草3~6g,姜3片,枣5枚。 方义:全蝎、僵蚕、白时子三味为牵正散,祛风通络,是面瘫常用方。若见风寒表证,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葛根、白芍缓急通络,甘草调中,桂枝、白芍、姜、枣调和营卫。葛根、白芷引经入阳明。 加减:若汗出去麻黄,加羌活、防风、荆芥疏风, 5,变通法:若寒已化热,面部灼热紧张,发热心烦,咽痛口渴,脉数者,去麻黄、桂枝、姜、枣,加桑叶、菊花、柴胡、黄芩、连翘、牛蒡子、蝉衣,即合桑菊戗(《温病条辨》)、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以清热疏风、通络解肌为主。 (三)痰瘀互结 1,临床表现:多见顽固性面瘫,病程在2个月以上不能恢复者。口瞻歪斜,面肌麻木,面色晦滞,眶周灰黯黧黑,喉间痰声漉漉作响,咯痰而量多。舌胖色黯有瘀点(斑),苔白腻而厚,脉弦滑或弦涩。 2,病因病机:病久络脉闭阻,痰瘀互结,气血不通。 3。治法:祛风化痰,活血化瘀。 4,方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5g,桃仁10~15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15g,姜5片,葱3枚,水蛭粉3g(分冲),胆南星10g,法半夏10~15g,石菖蒲10g,蒲黄10g,黄酒30m1同煎。 方义: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通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水蛭破瘀通痹,胆南星、半夏化痰泄浊。石菖蒲、蒲黄配伍,一以化痰通窍,一以活血通络。姜、葱、黄酒三味,助诸药上行头面,增强其化痰祛瘀作用。本方性蝮,不可用于虚证。 加减:瘀血甚者,加炮山甲、鬼箭羽破瘀穿透;痰湿重者,加白芥子、猪牙皂豁痰通络。 5,变通法:若气虚血瘀者,不可用上方,宜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补气祛瘀,药用生黄苠、当归、赤白芍,地黄、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全蝎、僵蚕。 (四)气血两虚 1,临床表现:病久不愈,口眼歪斜,面肌松弛麻术。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心悸怔仲,肢体麻木。舌淡,脉虚。 2,病因病机:久病必虚,气血不足以荣养面部。致面瘫日久不愈。 3,治法: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4,方剂:十全大补汤(《局方》)合牵正散(《扬氏家藏方》)加减。 药物:生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白芍15g,术瓜10g,葛根15g,蝉衣6g,全蝎5g,僵蚕10g,当归10g,川芎6g,甘草1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营,白芍、葛根、木瓜、甘草舒筋缓急,蝉衣、全蝎、僵蚕祛风通络。 加减:有瘀血者加丹参、蒲黄化瘀,见痰湿者加菖蒲、南星化痰。 5,变通法:可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益气养血,合牵正散祛风通络,药如黄氏、当归,白芍、全蝎、僵蚕等。 【简易方药】 1,蜈蚣、全蝎、僵蚕,比例为1:2:3,焙干研末。每服2~3g,日2~3次。用于风邪入络,面瘫初起。 2,黄芪100g,当归15g,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0g,每日1剂,水煎滤汁,加白酒10ml服。适于气虚血瘀者。 3,白附子、僵蚕、钩藤、蝉衣、海风藤、防风各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日3次,每次l丸。适于风痰阻络者。 4,肉桂末2~6g(冲),附子、麻黄各4g,川芎6g。党参、白芍、杏仁、防风、茯苓、防己、白附子各10g,甘草5g,细辛、蜈蚣各3g,地龙15g,每日1剂,水煎服。另取药渣趁热用纱布包裹热敷患处,烫时可上下移动之。日敷3~5次。适于风寒袭络者。 5,羌活、防风、白附子、半夏各4,5g,松节、甘草、胆南星、木瓜各3g,秦艽6g,僵蚕9g,黄酒30g(分兑),每日1剂,水煎去渣兑入黄酒服用。或将上药量加大10倍,松节煎煮10分钟,余药研末,以松节水泛为丸,日3次,每次6g,温开水兑黄酒送服。适于风痰入络、风寒袭络。 【外治法】 (一)药敷法 1,处方:马钱子l00g,松香450g,蜂蜡135g,花生油150ml,制成膏药。 用法:用时稍加热烘软,剪戚2片,1片贴翳风穴,~片取患侧耳前方(下关至颊车连线区域)。 疗程;每3~5天换1次。3次为1疗程。适于面瘫急性期。 2,处方:蓖麻子适量捣烂。 用法:外敷面部,左侧贴右,右侧贴左, 疗程:每3~5天换1次。3次为1疗程。适于面瘫急性期。 (二)握药法 处方;陈巴豆(1~2年内药效最佳)10~12g。 用法: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状,按患者手心捏成饼状,置于患侧手心处,外敷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24小时。一般敷处发痒、发热、发水泡,甚而沿手臂上行至颈项胀痛、灼热、麻辣,为正常反应。如反应过大可去之。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按病程分期取穴。 (1)急性期:合谷、风池、完骨、内庭(健侧或双侧),亦可用毫针浅刺患侧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翳风(用皮肤针轻叩上穴亦可)。 (2)稳定期: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地仓透额车、巨髂透四白、翳风(或完骨),均患侧。 (3)迁延期(慢性期):在稳定期取穴基础上,肝肾阴虚加太冲、太溪,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方法:急性期用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稳定期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l小时;迁延期用针剌补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5~7日。 2,取穴: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迎香透晴明,地仓透颊车,合备。耳后痛加翳风,颈部痛加风池,偏头痛者加太阳。 方法:病程短而见实证者,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较大幅度捻转并着力上提,亦可按顺时针方向弧旋形摇动针柄,出针后不按针孔。病程长而见虚证者,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轻微捻转并推针入内,出针快、疾按针孔。虚实夹杂者,则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15~20分钟。 疗程:每日或隔日l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日。 3,取穴:攒竹透瞎明,地仓透迎香,瞳子髂透颧髂,阳白,颊车,翳风(以上穴位均用患侧),合答(健侧)为主。配穴:①风邪中络者加曲池,外关(均患侧);②凰寒乘袭者加风池、曲弛(均患侧);③风热郁闭者加中渚、头维,下关、内庭(均患侧);④风痰阻络者加丰隆或足三里(双侧);⑤气滞血瘀者加入中、承浆、三阳络、太冲(患侧);⑥脾虚血亏加血海、足三里(均双侧);⑦肝肾不足者加三阴交、太溪、风市、太冲(均双侧)。 方法:面部局部穴以沿皮透刺法,轻中度刺激,根据不同病证类型用捻转补法或泻法;四肢穴位按常规针刺,适当深刺,刺激稍强,用提插补法或泻法。配穴:①轻刺,捻转,平补平泻;⑦轻刺,快速捻转,同时针后加灸颊车、翳风;③浅刺,泻法;④丰隆或足三里针后加受,颧髂拨旃,翳风加灸;⑤针刺泻法
预防预后:
若突然发生,有受风史,耳痛耳鸣,患侧面部表情消失,目不能闭合而流泪,口角歪斜牵向健侧。鼻唇沟变浅而歪斜,不能鼓颊吹气。容易流涎,且不能皱额盛眉、颧纹变浅或消失。主要由风邪袭络所致,久而可引起络脉痹阻,痰瘀互结,使症情迁延加重。相当于周围性面瘫。 若见于中风病程中,常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头痛、眩晕,甚而昏迷、不知人事,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但不影响皱额、闭目等动作。主要为风中经络之表现。由肝风内动、风痰人络引起。久而可有气虚血瘀之证。相当于中枢性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