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
什么是肺痨?
肺痨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症为其临床特征,为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西医学中肺结核病及肺外结核与本病表现相同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增强患者体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病情恶化,是预后好坏的关键。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详察主症特点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胸痛、消瘦是肺痨的主要症状,其特点分别叙述如下。 咳嗽:阴虚者,干咳痰少,咳声轻微短促;气虚者,咳而气短声低,痰清稀。 咯血:多为痰中带血,少数为血痰,亦有大量咯血者。血色鲜红,常夹泡沫痰。小咯血往往是大咯血的先兆,应当警惕。 潮热:多为低热,有时但觉手心灼热。发热每在午后开始,暮夜为盛,晨起热退。热势的增减,提示阴津耗损与来复,是病情恶化与好转的征象。 盗汗:本病盗汗乃虚热蒸逼,津液外泄所致,因此观察盗汗的多少、有无,可测病势进退之机。 胸痛:常有胸部不适或隐痛,其胸痛产生之原因,多为肺阴不足,痰瘀阻滞,络脉失和之故.或因久咳伤络所致。 消瘦:其消瘦往往是逐步发展,不似急性热病之迅速,一般为四肢先行瘦削,渐见颈部纤细,两颧高突,肋骨暴露,精神萎靡。 2.分析病变部位 肺痨病位主要在肺,在病变过程中可累及脾、肾、心、肝等脏。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病位在肺;伴有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病位在肺睥;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病位在肺肾;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胸胁掣痛,梦遗失精,病位在肺肝;伴有面浮肢肿,五更泄泻,心悸气短,则病位在肺脾心肾。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按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1.具有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倦怠乏力、身体逐渐消瘦为特征的临床表现。上述诸症可间作,也可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 2.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理化检查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对接种卡介苗者,阳性的意义不大;但对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则提示已受结核菌感染或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当呈现强阳性时表示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发病几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结核病的参考指征。 直接涂片:镜检抗酸杆菌阳性2次;或阳性1次,且胸片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或阳性1次加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次。 4.胸部X片显示云絮状、云雾状或斑片点状阴影。 二、鉴别诊断 1.虚劳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虚劳病缘于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机主为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俱虚,可资鉴别。但肺痨晚期发展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的虚损重症时,又可归属于虚劳的范围。 2.肺痿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多种慢性肺部疾患后期的转归,如肺痈、肺痨、咳嗽日久,若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故肺痨的晚期,如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转属肺瘘之候。 3.肺痈肺痈发病急骤,多有高热、恶寒、咳嗽、胸痛等症状,并咯吐大量腥臭的黄绿色脓痰,或痰中带脓血。其病理性质为热毒,与肺痨之慢性衰弱性阴虚病变,不难区别。 4.肺胀肺胀多由久咳、哮喘等病症日久不愈.出现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动则尤甚、面色晦黯、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等症状;肺痨则以阴虚为主,出现咳嗽、咳血、潮热、盗汗、颧红等症状。 5.肺热喘咳肺热喘咳起病较急,多见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咯吐铁锈色痰,鼻翼扇动,呼吸困难,病程短,系风热邪毒为患;肺痨病程长,系阴虚病变为主的慢性虚弱性疾患。必要时结合X线摄片和痰液涂片等检查,鉴别不难。
疾病治疗: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总以正气亏损,痨虫入侵,肺阴耗伤所致,故治疗可遵循《医学正传·劳极》提出的“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两大原则。杀虫是针对病因的治疗,补其虚以复其真元,以提高抗病能力。但补虚培元还要根据受损脏器的不同及病性的差异而恰当辨证治疗。早期以痨虫肆虐蚀肺,肺损阴亏为主,当执滋阴润肺治痨法。中期若肺损及肾,水亏火旺,当执滋阴降火治痨法;若阴伤气耗,肺脾同病,当执益气养阴治痨法。后期久延病重,阴阳两虚,肺脾。肾同损,当执滋阴补阳培本法。 分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 症舌脉:干咳,痰少黏白,或带血丝,咳声短促,胸部隐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病机分析:多因禀赋薄弱,调摄失宜,久病或病后失调,致邪热燥气犯肺,损耗肺阴,痨虫乘虚伤人,使肺阴更伤,肺失滋润,而致干咳,或痰少黏白,咳声短促,胸部隐痛;阴虚内热,故见午后手足心热;久咳或内热损伤肺络,故有时痰中带血;燥热伤肺,津液被灼而口燥晒干;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肺阴不足之象。 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月华丸加减。药用牛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沙参、百部、獭肝、川贝母、二三七、白及、茯苓、山药。 方中以生地、熟地、天冬、麦冬、沙参滋阴清热润肺;百部、獭肝、贝母杀虫润肺止咳;三七、白及以止血;茯苓、山药以资脾胃化源,生津保肺。全方标本同治,共奏滋阴润肺、杀虫清热、镇咳、止血之功。 (2)加减:咳嗽甚者,加杏仁、瓜蒌止咳化痰;胸痛明显者,加郁金行气止痛;咯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止血;骨蒸潮热者,加银柴胡、功劳叶、白薇清热除蒸。 (3)临证参考:月华丸寓有培土生金作用,且长于止血和络及杀虫。正如唐容川《血证论·痨瘵》所云,其“义取补虚,而去瘀杀虫兼施,其治乃万全之策”。但需要一提的是,用药时须照顾肺清肃润降的生理特点,以凉润轻宣微苦之品为安。轻宣润降,巧拨宣肃之灵机,切不可浪进辛温燥品,以免劫伤气阴。 2.阴虚火旺证 症舌脉:咳呛气急,咯血.痰少黏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此多因肺痨日久。肺之阴虚不复,久而及肾,致肺肾同病,或为青壮之年,纵情恣欲,耗精伤血,而成阴虚火旺之证。肺肾阴伤,虚火上炎,灼津为痰,故咳呛气息,痰少黏白或黄;虚火灼伤血络,则咯血;水亏火旺,则见午后颧红,口咽干燥,潮热骨蒸;阴虚火旺,迫津外泄而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补肺益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用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玄参、龟甲、鳖甲、知母、胡黄连、银柴胡、白及、三七。 方中以二地为君,重在滋补肾水,亦能润泽肺阴,生地兼能凉血止血,且滋阴以降火;配百合润肺止咳,麦冬滋肺清热,玄参滋补肺肾之阴,又凉血而降虚火,龟甲、鳖甲、知母养阴清热,胡黄连、银柴胡清热除蒸,白及、三七活血止血。全方合力,使肺肾得滋,阴血得养,虚火降,咳痰止,而诸症自愈。 (2)加减:咳嗽痰黄量多者.加瓜蒌、鱼腥草、黄芩;便秘腹胀者,加大黄、麻仁润肠通便;盗汗明显者,加乌梅、龙骨、牡蛎收敛止汗;咯血量多者,加白茅根、仙鹤草、紫珠草止血。 (3)临证参考:肺肾阴虚,可因肺虚不能制肝和肾虚不能养肝而使肝火偏旺,同时肺虚心火客乘,肾虚水不济火,而使心火上炎。因此,治疗时在滋阴降火、补肺益肾的同时,佐以潜降安神之品,如生龙骨、牡蛎、白芍等。若以骨蒸潮热盗汗为主症者,宜用秦艽鳖甲散。若虚火刑金伤肺络,咯血不止者,可合用十灰散加强止血作用。 3.气阴两虚证 症舌脉: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答薄,脉弱而数。 病机分析:肺主气,喜润恶燥,若痨虫侵蚀于肺,先伤肺阴,再耗肺气,气阴亏耗,清肃之令不行,则肺气上逆而咳。肺气虚故咳嗽无力,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咳久损伤肺络,故偶有咯血;气虚卫外不固而自汗;阴虚火旺迫津外泄则盗汗;肺虚及脾,子盗母气,则肺脾同病,脾失运化而聚湿生痰,故咯痰清稀;脾气虚,运化无力,则食少腹胀便溏;舌质嫩,苔薄,脉弱而数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保真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生甘草、炙黄芪、五昧子、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生白芍、地骨皮、莲子心、百部、白及、当归。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牛甘草、炙黄先朴益肺脾之气;生地、熟地、天冬、麦冬养阴润肺;白芍、当归滋阴养血;莲子心清心除烦;地骨皮退虚热;百部、白及补肺杀虫。 (2)加减:阴伤明显,潮热骨蒸者,加银柴胡、龟甲、鳖甲滋阴退热;咳嗽剧,痰多色白者,加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气虚明显,汗出较多者,加浮小麦、牡蛎收敛止汗;夹有湿盛症状,配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咯血较著者,加山萸肉、仙鹤草、三七等合补气药以摄血;脾虚,便溏食少。腹胀明显者,加谷芽、鸡内金、橘白等甘淡健脾,忌用地黄、阿胶、麦冬等滋腻药。 (3)临证参考:保真汤长于补气益阴清热,主治三阴交亏,气阴两伤之形疲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若气阴两虚,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且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肺脾两虚,食少腹胀,便溏,面浮神倦,咳而气短,痰多清稀者,可选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对脾阳虚,土不生金的肺痨,治以补脾益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对胃阴虚,虚火灼金的肺痨,当滋阴养胃,壮水制火,可选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对于脾虚生湿者,又当根据寒热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利湿,温化寒湿之品。 4.阴阳两虚证 症舌脉: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有浮肿、腹泻等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数无力。 病机分析:此型多为肺痨经久不愈,阴损及阳而致,多属本病的后期危证。肺虚气逆,则咳逆喘息,痰旱泡沫状;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脾肾阳虚,则形寒自汗。或有浮肿、腹泻等症;肺肾阴虚,声道失润,故形体消瘦,声音嘶哑;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数无力,均为阴阳两虚之象。 治法:滋阴补阳,培元固本。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当归、白芍药、熟地黄、枸杞子、紫河车、龟甲、鹿角、远志、酸枣仁。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补脾肺之气;当归、白芍、熟地、枸杞子培育阴精;紫河车、龟甲、鹿角阴阳并补,厚味填精;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2)加减:肾虚气逆喘息,配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阴虚偏重者,加麦冬、五味子滋阴补肾;心悸气短者,加紫石英、丹参镇心安神;浮肿者。加猪苓、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五更泄泻者,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肾暖脾;身体大肉尽脱者,加阿胶、猪脊髓填精补血。 (3)临证参考:本证属肺痨后期,正气耗竭,阴阳并亏,因此处方用药应掌握以下几点:一是本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则,注意患者的食纳情况,分别采取平补或峻补法。若杳不思食。再用滋补峻剂,不仅无效,反增痞满呕恶,即使胃纳尚好,进补剂时,亦应佐以健运脾胃之品,如砂仁、陈皮、焦符芽、焦麦芽等。二是补剂既要持平,又要有所侧重。如阴虚为主者,补阳药宜减,以防虚火上浮;阳气偏虚者,滋阴药应减,以免阳气虚陷而洞泄。三是不能忘记祛邪,同时抗痨杀虫。 5.瘀血痹阻证 症舌脉:咳嗽咯血不止,血色暗而有块,胸痛如刺。午后或夜间发热,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身体消瘦,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分析:此证多因忧郁伤肝,肝气郁滞。气滞则血行滞涩,或因伤湿、暴饮、房事不节,劳役过度等原因,导致营卫失和,气机阻滞,经络阻塞,瘀血内停,复感痨虫而发。瘀阻肺络,可见咳嗽咯血不止,血色暗而有块,胸痛如刺;瘀积化热,耗伤阴津.故见午后或夜间发热;血瘀内阻,新血不生,无以荣于肌肤,故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身体赢瘦;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涩,皆为瘀血痹阻之象。 治法:活血祛瘀生新。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大黄庶虫虫丸加减。药用大黄、庶虫虫、桃仁、丹参、生地黄、白芍药、杏仁、黄芩、百部、生甘草。 方中大黄、庶虫虫攻下瘀血,以通其血脉,大黄并能凉血泄热,共为君药;桃仁、丹参助君药活血祛瘀,通络行血为臣;生地黄、白芍药滋阴养血,杏仁开宣肺气,通利气机。黄芩配大黄、生地清瘀热,百部止咳杀虫共为佐药;片草和中补虚,使祛瘀而不伤气,并调和药性为使药。 (2)加减:咯血不止,色黯有块者,加三七、郁金、花蕊石化瘀止血;午后低热,盗汗者,加秦皮、地骨皮、银柴胡退虚热;胸痛明显者,加丝瓜络、郁金、延胡索理气止痛;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养阴润燥。 (3)临证参考:肺痨由瘀血致虚,或虚而兼瘀血之证者亦每有所见,临证时当辨其有无瘀血。若属因瘀血致虚者,当活血祛瘀以生新;若属虚而兼有瘀血者,当先祛其瘀,后补其虚,或用攻补兼施之法。 四、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养阴清肺糖浆:每次20ml,每日2次。适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2)阿胶:每次3~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阴血不足,肺燥咳嗽、咯血等症。 2.单验方 (1)白及散:白及、百部、牡蛎、炮穿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动,百部加倍,每服3~5g,每日2~3次。 (2)羊胆,烘干,研粉装胶囊,每服1粒,每日3次。 (3)宁肺散:百部、白及、三七。上药等量研末,每服1.5g,1日2~3次。具止咳止血功效。 (4)大蒜对于肺痨颇有效验,内服外用均可,或每次以30g佐餐,每日3次,或以鲜大蒜泥,置纱布上贴双涌泉穴20~30分钟,局部疼痛时取下。 (5)野百合、款冬花各90g,蜂蜜300g,共煎成膏,分为40次量。每日3次,开水送服。 3.外治法 (1)净灵脂、白芥子各15g,牛甘草6g,研末,大蒜泥15g同捣匀,入醋少量,摊纱布上,敷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1寸半,约1~2小时皮肤灼热感去之。每7日 1次(《理瀹骈文》,原方有白鸽黄粪15g,麝香0.3g)。 (2)五倍子、飞辰砂敷脐治疗肺痨盗汗:取五倍子粉2~3g,飞辰砂1~15g,加水成糊状,涂在塑料薄膜上敷于脐窝,用胶布固定,24小时为1次。 4.针灸 (1)体针:选太渊、肺俞、膏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主穴。肺阴亏损配照海;阴虚火旺配合谷、行间;气阴两虚配脾俞、胃俞、气海;潮热配尺泽、鱼际;盗汗配阴郄;咯血配孔最;遗精配志室;经闭配血海。毫针刺,用补法。 (2)耳针:选肺区敏感点。脾、肾、内分泌、神门等,可用毫针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结核穴、中府、肺俞、大椎、膏盲、曲池、足三里等穴,选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或链霉素0.2g,每次选择2~3穴,轮流使用。 【转归与预后】 肺痨的转归与预后,丰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正气较强,加以合理的治疗与适当的调养可逐渐恢复止常,正气较弱,正邪相持不下,病势起伏,形成慢性迁延;若正气大亏,病邪迅速向肺以外传变.形成新的病变;同时由肺之虚而逐渐损及脾肾心肝,形成五脏亏损。总之,增强患者体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病情恶化,是预后好坏的关键。
预防预后: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染痨虫痨虫传染足形成本病的唯一外因,凼直接接触本病患者,痨虫侵入人体而成病。痨虫致病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传染性:如问病、吊丧、看护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可因直接接触传染致病。 (2)病程较长,渐耗肺阴,“发病后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 2.正气虚弱 (1)察赋不足:由于先灭素质不强,小儿发育未充,痨虫入侵致病。 (2)酒色过度:饮酒入房,重伤脾肾,耗损精血,正虚受损,痨虫入侵。 (3)忧思劳倦:情志不遂,忧思伤脾,劳倦过度,脾虚肺弱,痨虫入侵。 (4)病后失调:如大病或久病(如麻疹、哮喘等病)后失于调治,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胎产之后失于调养等,正虚受病。 (5)生活贫困:贫贱窘迫,营养不良,体虚不能抗邪,痨虫入侵。 上述病因,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和发病的根本原凼,亦是病情发作或恶化的诱因。 二、病机 1.发病感染痨虫与正气不足互为因果,外因感染是重要的致病条件,内因正虚是发病的关键。因正气旺盛,感染后不一定发病,正气虚弱则感染后易于发病,而病情之轻重亦往往取决于内在正气之强弱。 2.病位本病病位在肺,病变可影响整体,传及脾肾等脏。肺生气,司呼吸,吸入天之清气,呼出体内浊气,职司卫外,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强,痨虫由口鼻入侵,则首先侵蚀肺体,而致发病,出现干咳、痰中带血、咳呛声哑等肺系症状。由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肺病日久可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器,终致肺脾同病,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或肺肾两虚,伴见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或肝火偏旺,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痛等症,甚或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症。 3.病性阴虚火旺为主。由于病情有轻重不同,病变发展阶段不同,涉及脏器不一,因此病理性质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初起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导致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皆亏,阴损及阳,则见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 4.病势总的趋势是由上及下,始于阴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致阴阳两亏,气血俱虚。 5.病机转化由于脏腑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脏器和整体。 (1)母病及子:肺肾相生,肾为肺之子,肺虚则肾失滋生之源,在肺阴亏损的基础上出现肾亏之证。 (2)子盗母气:脾为肺之母,“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肺阴虚与脾气虚两候同时出现。 (3)阴阳气血相互影响:肺喜润而恶燥,痨虫犯肺,阴分先伤,故首见阴虚肺燥之证,阴虚生内热,则为阴虚火旺;或阴伤气耗,则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若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则出现瘀血痹阻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