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中医)
什么是痛经(中医)?
妇女在行经前或正值经期及经后,出现周期性的少腹疼痛或痛及腰骶,以致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称为痛经。严重者可伴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恶心呕吐,手足厥冷,甚或昏厥。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也可以说是一个临床自觉症状。因各人痛阈值不同,其强度除病人在发病时的感觉外,到目前还不能用科学的客观方法来衡量,临床又缺乏确切的测定方法。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为下腹痛 (1)时间 一般于月经临来前或月经来潮仅见少量经血时开始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也有部分患者在经前1~2天即有下腹疼痛不适,或腰骶部疼痛感,经期加剧。膜样痛经一般在月经第3~4天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剧烈,一旦排出疼痛迅速减轻。 (2)部位性质 疼痛多为阵发性下腹绞痛、胀痛或坠痛,或痛引腰骶。痛剧者可放射至股内侧及阴道、肛门。多数患者觉少腹凉,喜热喜按,得热痛减,按之痛减,经量增多外流通畅后疼痛渐缓解或消失。 2.伴随症状 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肠胀气或肠挛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便意等膀胱直肠激惹症状,还可伴有头痛、头晕、肢软乏力等不适。经痛剧烈时,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甚者晕厥虚脱。 3.精神症状 如精神紧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过度劳累、盼子心切者等常使痛经加剧。由于疼痛为主观感觉,难以客观衡量疼痛的程度,故临床常以有无呕吐晕厥,是否坚持工作学习,或必须卧床休息等作为判断程度的参考标准。
疾病检查:
(1)详细询问病史 注意疼痛发生的性质及时间,有无精神过度紧张、过劳、受痛剧烈,一旦排出疼痛迅速减轻。 (2)部位性质 疼痛多为阵发性下腹绞痛、胀痛或坠痛,或痛引腰骶。痛剧者可放射至股内侧及阴道、肛门。多数患者觉少腹凉,喜热喜按,得热痛减,按之痛减,经量增多外流通畅后疼痛渐缓解或消失。 2.伴随症状 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肠胀气或肠挛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便意等膀胱直肠激惹症状,还可伴有头痛、头晕、肢软乏力等不适。经痛剧烈时,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甚者晕厥虚脱。 3.精神症状 如精神紧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过度劳累、盼子心切者等常使痛经加剧。由于疼痛为主观感觉,难以客观衡量疼痛的程度,故临床常以有无呕吐晕厥,是否坚持工作学习,或必须卧床休息等作为判断程度的参考标准。
疾病治疗:
痛经的治疗概要: 痛经要注意注意保暖,少食生冷,热敷下腹。前列腺素拮抗剂PG的产生为痛经的决定性因素。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现用非手术疗法多能减轻或治愈,故不宜采用。也可通过中医药来治疗痛经。 痛经的详细治疗: (1)一般治疗 ①精神调养 年青妇女来经可有少腹坠胀、轻度腰痠不适,属生理范畴,一般经血外流后自然消失。对月经生理要有正确认识,消除焦虑、紧张、恐惧心理。 ②注意经期摄生 注意保暖,少食生冷,忌游泳、涉水。 ③热敷下腹用热水袋或热敷灵等外敷少腹部,对少腹凉者往往可使疼痛缓解。 (2)前列腺素拮抗剂PG的产生为痛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凡能抑制组织内PG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PGF。的合成和释放,均能迅速控制症状。如消炎痛 25mg,异丁苹丙酸(布洛芬)200~400mg,乙酰水杨酸0.3g,复方阿斯匹林0.5g等每日2~4次。灭酸类药物能中和已形成的PG,亦能抑制其合成,如甲灭酸(扑湿痛)250mg,氟灭酸200mg,氯灭酸200mg等每日2~4次。于经前1~2天或来经期或疼痛始时服。一般短期应用的副作用发生率很低,最常见的为头痛和眩晕。有消化道溃疡史或对阿斯匹林类药有支气管痉挛反应者禁用。 (3)内分泌治疗 ①雌激素 雌激素抑制排卵,使经前期成为增生期内膜,内膜之PG含量相对减少而减轻疼痛,同时使子宫发育肌纤维收缩协调。适用于子宫发育较差者。用法:已烯雌酚 1mg每日1次连服22日为1周期,连用3~6个周期。 ②孕激素 A.抑制子宫收缩 用法:黄体酮20mg肌注每日1次,经前7天开始连用5天;或甲孕酮4~8mg每日服1次,经前10天开始连服7天。 B.抑制排卵 用法:炔诺酮2.5~5mg,或甲孕酮5~10mg,每日1次,月经第5天起连服22天,连用3个周期。 ③雌孕激素混合物 用于抑制排卵,使周期中不再出现分泌期而减少子宫内膜PG的合成,又降低子宫肌壁对PG的敏感性,从而使疼痛缓解。并可限制螺旋动脉的发育而减少经血量。对经痛要求避孕或经痛合并经量多者尤适宜。用法:国产口服避孕药I、Ⅱ号或复方18甲每日1片,月经第5天起服22天为一周期,连用3~6个周期。有效率达80%以上。 (4)镇痛镇静解痉药 止痛:可待因0.06g,去痛片1片;延胡索乙素50~100mg等,每4~6小时口服1次。或肌肉注射安痛定1支。解痉:阿托平0.3~0.5mg口服或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平0.5mg。镇静:巴比妥类药如鲁米那0.03g,或安定2.5~5mg,口服,每日3次。适于精神紧张者。吗啡、杜冷丁易成瘾,宜慎用。 (5)其他 子宫肌纤维收缩与弛缓受ATP及血中游离钙离子浓度影响,故使ATP消耗或降低血中Ca浓度者均可用以治痛经,如尼福地平为钙的拮抗剂,用10mg每 4~5小时1次,总量20~40mg。 (6)手术治疗 ①宫颈扩张术使经血畅流,并能减低宫颈内口周围交感神经感受力而减轻疼痛,对颈管狭窄者有效,尤以已婚不孕者。约1/4病例可获痊愈。手术宜细微、谨慎,切忌粗暴,免使宫颈损伤。 ②骶前神经切断术 临床极少采用,于顽固性痛经久治不愈者,国外有采用此法治疗。现用非手术疗法多能减轻或治愈,故不宜采用。 (二)中医治疗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1~2天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时多时少,挟有血块、块下痛减,经色紫暗,伴胸肋乳房胀痛,舌有瘀点或紫黯,脉弦涩或弦滑。治法:理气活血,逐瘀止痛。例方:膈下逐瘀汤。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应急措施: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刺灸法:针刺行泻法,可灸;穴位:气海、太冲、民泉、三阴交。取任脉、足厥阴位穴为主。三七末2~3g,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少腹冷痛,得热则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黯红有块,或畏 寒身痛,苔白或白腻,脉沉紧或弦紧。治法: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例方:少腹逐瘀汤加味。常用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应急措施: 当归注射液4ml作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三阴交或足三里)。刺灸法:针刺行平补平泻法,并用灸法。穴位:中极、水道、地机、三阴交、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穴位敷贴痛经药:痛经膏主药为丁香、白芷、生草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 肤渗透剂。敷贴穴位:气海、子宫穴、三阴交。 用热水袋或热敷灵等外敷少腹部。 3.湿热壅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拒按、或有灼热感、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胀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或带粘涎;带下黄稠量多,色黄气臭; 小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法:清热除湿,行滞止痛。例方:清热调经汤加味。常用药: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红藤、败酱草、苡仁。应急措施: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七叶莲注射液或延胡索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三阴交、足三里)。刺法:针刺行泻法,不灸。穴位:中极、次髂、阴陵泉、血海。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4.气血虚弱 主证:经后1~2日或经期,少腹隐隐作痛,按之则舒,少腹或阴部空坠,经血量少、色淡、质清稀,或周期延后,伴神疲倦怠,气短懒言,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濡养经脉。例方:三才大补丸。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阿胶、艾叶、补骨脂、香附、杜仲。 应急措施: 参麦注射液6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刺灸法:针刺行补法,重用灸法。穴位、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 5.肝肾虚损 主证:经净1~2日或经期、少腹绵绵作痛,腰脊酸楚、头晕目眩、形衰体弱、经血量少,色淡质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治法:调补肝。肾、填精补血。 例方:调肝汤。常用药:当归、白芍、山茱萸、阿胶、山药、巴戟、甘草。应急措施: 丽参注射液10ral加50%葡萄糖40ml作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20ml加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刺灸法:针刺行补法,并用灸法。穴位:肾俞、照海、关元、肝俞、足三里。取任脉、足少阴、脊俞穴为主。耳针: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肝。 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2次。
预防预后:
发病因素 1.精神因素占重要地位,其中包括精神紧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等。对内在、外在刺激过度敏感也是其中之一。 2.经期中剧烈活动,不注意风寒湿冷,或体质虚弱,或对疼痛较为敏感,痛阈值降低,均容易引起痛经。 3.卵巢内分泌因素 痛经多发生于有排卵周期,又因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可以治疗痛经,都说明痛经与卵巢内分泌有关。 4.子宫因素 宫颈管狭窄或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屈时,子宫峡部成角,皆阻碍经血外流;子宫发育不良伴血管供应异常,造成组织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