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疕
什么是白疕?
白疕是一种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肤如疹疥,搔起白皮而得名。中医文献中又称“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本病的特点是在红斑上有多层的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季减轻。可有家族史。《外科大成 卷四》中有“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呼蛇风。由风邪客干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的记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西医曾将本病称为“牛皮癣”。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和红皮病型四型。 一、寻常型白疕 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1.可发生于身体各处,亦可累及指(趾)甲,对称分布。初发时好发于头皮、四肢伸删。 2.典型皮损为红色丘疹、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易刮除。刮去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露水珠样出血点(点状出血现象,即Auspitz’s征)。皮损大小形态不一,初起为点滴状,可扩大融合成钱币状、环状、地图状、蛎壳状等,边界清楚,浸润明显。 发生于头皮者,皮损可超过前发际,红斑境界清楚,鳞屑较厚,其上头发呈束状。不脱落。 甲受累可见甲板上有点状凹陷,状似顶针箍;或甲板凹凸不平、增厚、分离。 3.病程一般分为三期。 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原皮损扩大,颜色鲜红,鳞屑增多,“同形反应”阳性,即摩擦、外伤、针刺处均可发生新的皮疹。 静止期:病情稳定,基本无新疹出现。原皮疹色暗红,鳞屑减少,既不扩大,也不消退。 消退期:应损缩小,颜色转淡,鳞屑减少,或从中心开始消退,消退后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斑或色素沉着斑。 4.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亦可完全不痒。 5.病程慢性,易于复发。 二、脓疱型白疕 临床上较少见,以无菌性小脓疱为特征性损害。分为泛发性脓疱型白疕和掌跖脓疱型白疕两种类型。 1.泛发性脓疱型 在炎性红斑或在寻常型白疕的皮损上,出现密集的无菌性小脓疱,可融合成脓期,表面覆有鳞屑、脓痴。常伴有发热、乏力、关节肿痛等全身不适。 2.掌跖脓疱型 皮损局限于掌跖,出现对称性红斑,其上密集针尖至粟粒大小脓疱,不易破溃.逐渐结痂、干燥、脱皮。脓疱反复发生,顽固难愈。甲常变形增厚。 三、关节炎型白疕 1.关节症状常发于寻常型白疕之后。或与脓疱型或红皮病型白疕并发。少数患者的关节症状出现于寻常型白疕之前。 2.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特别是指(趾)末端关节受累更为普遍;严重时可累及膝、骶髂、脊柱等大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变形。 3.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四、红皮病型白疕 1.常由寻常型白疕发展而成。或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长期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突然停药等因素引发。 2.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浸润,大量脱屑。指(趾)甲混浊、增厚、变形,甚至脱落。部分患者在残余正常皮肤上可见寻常型白疕的皮损。 3.常伴发热、畏寒、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寻常型的典型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融合性角化不全。部分皮损在角化不全中有Munro小脓疡(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较规则地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其内血管扩张。其上表皮变薄: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基本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丘疹、斑块,表而覆盖有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 2.鉴别诊断 (1)白屑风(脂溢性皮炎):与头面部白疕相鉴别。淡红色斑片,鳞眉少而呈油腻性,或为弥漫粉末状鳞屑,无束状发,发于头皮者皮损不超过前发际。 (2)慢性湿疮(慢性湿疹):皮损肥厚粗糙,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剧痒。鳞屑少且不旱银白色,刮之无出血点。 (3)风热疮:多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皮损呈椭圆形红斑,上覆较薄细碎的鳞屑,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无薄膜及点状出血现象。 (4)剥脱性皮炎型药毒(疹):与红皮病型白疕相鉴别。有明确用药史,无白疕病史,无典型的白疕皮损。
疾病治疗: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寻常型的典型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融合性角化不全。部分皮损在角化不全中有Munro小脓疡(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较规则地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其内血管扩张。其上表皮变薄: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基本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丘疹、斑块,表而覆盖有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 2.鉴别诊断 (1)白屑风(脂溢性皮炎):与头面部白疕相鉴别。淡红色斑片,鳞眉少而呈油腻性,或为弥漫粉末状鳞屑,无束状发,发于头皮者皮损不超过前发际。 (2)慢性湿疮(慢性湿疹):皮损肥厚粗糙,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剧痒。鳞屑少且不旱银白色,刮之无出血点。 (3)风热疮:多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皮损呈椭圆形红斑,上覆较薄细碎的鳞屑,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无薄膜及点状出血现象。 (4)剥脱性皮炎型药毒(疹):与红皮病型白疕相鉴别。有明确用药史,无白疕病史,无典型的白疕皮损。
预防预后:
本病多因营血亏损,血热内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1.素体内有蕴热,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阻于肌肤,蕴结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腥发之品,火热内生;火热之邪相搏,内入营血,外发肌肤而致肤生红斑、鳞屑。 2.血热内盛,灼伤阴血.使血行失畅;或邪滞经脉,血脉瘀滞,以致瘀血内阻,肌肤失于濡养,则皮损肥厚,顽固难消。 3.病程日久.热毒耗伤阴血;或热盛生风,风盛燥血,致使体内阴亏血燥,肌肤失于濡养,则皮损干燥、脱屑,反复不愈。 4.若脾先健运,湿浊内生,或感受外湿,热毒与湿浊相合则见皱褶部皮损湿润、渗液,或掌跖部发生脓疱。湿浊流窜关节,痹阻经络而致关节红肿、疼痛。 5、热毒炽盛,燔灼气血,气血两燔导致全身皮肤潮红、肿胀、脱屑;或泛发红斑、脓疱。 西医学目前研究认为,银屑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可促发或加重银屑病的因素有感染、精神紧张和应急事件、手术。外伤、妊娠、吸烟和某些药物作用等,其中感染被认为足重要因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真皮毛细血管扩张为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推测皮损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促发并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