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因人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症状特征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有25%患者无任何症状。1.症状(1)下腹痛和痛经:疼痛是内异症的主要症状,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及大腿,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至整个经期。疼痛严重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呈正比,粘连严重的卵巢异位囊肿患者可能并无疼痛,而盆腔内小的散在病灶却可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下腹痛,经期加剧。但有27%~40%患者无痛经,因此痛经不是内异症诊断的必需症状。(2)不孕: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引起不孕的原因复杂,如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精卵结合及运送、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抗子宫内膜抗体增加而破坏子宫内膜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卵巢功能异常导致排卵障碍和黄体形成不良等。中、重度患者可因卵巢、输卵管周围粘连而影响受精卵运输。(3)性交不适: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局部粘连使子宫后倾固定者。性交时碰撞或子宫收缩上提而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最明显。(4)月经异常:15%~30%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可能与卵巢实质病变、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或合并有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有关。(5)其他特殊症状:盆腔外任何部位有异位内膜种植生长时,均可在局部出现周期性疼痛、出血和肿块,并出现相应症状。肠道内异症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严重者可因肿块压迫肠腔而出现肠梗阻症状;膀胱内异症常在经期出现尿痛和尿频,但多被痛经症状掩盖而被忽视;异位病灶侵犯和(或)压迫输尿管时,引起输尿管狭窄、阻塞,出现腰痛和血尿,甚至形成肾盂积水和继发性肾萎缩;手术瘢痕异位症患者常在剖宫产或会阴侧切术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周期性瘢痕处疼痛,在瘢痕深部扪及剧痛包块,随时间延长,包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除上述症状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囊内容物流入盆腹腔引起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疼痛多发生于经期前后、性交后或其他腹压增加的情况,症状类似输卵管妊娠破裂,但无腹腔内出血。2.体征 卵巢异位囊肿较大时,妇科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粘连的肿块。囊肿破裂时腹膜刺激征阳性。典型盆腔内异症双合诊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方可扪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及囊实性包块,活动度差。病变累及直肠阴道间隙时,可在阴道后穹隆触及、触痛明显,或直接看到局部隆起的小结节或紫蓝色斑点。"
疾病检查:
"生育年龄女性有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不孕或慢性盆腔痛,盆腔检查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或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即可初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临床上常需借助下列辅助检查。经腹腔镜检查的盆腔可见病灶和病灶的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依据,但病理学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内异症的诊断。1.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异位囊肿位置、大小和形状,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6%以上。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特别与子宫粘连,囊壁厚而粗糙,囊内有细小的絮状光点。因囊肿回声图像无特异性,不能单纯依靠B型超声图像确诊。盆腔CT及MRI对盆腔内异症有诊断价值,但费用昂贵,不作为初选的诊断方法。2.血清CA125测定 血清CA125水平可能增高,重症患者更为明显,但变化范围很大,临床上多用于重度内异症和疑有深部异位病灶者。在诊断早期内异症时,腹腔液CA125值较血清值更有意义。但CA125在其他疾病如卵巢癌、盆腔炎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增高,CA125诊断内异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与腹腔镜相比尚缺乏作为诊断工具的价值。但血清CA125水平用于监测异位内膜病变活动情况更有临床价值,动态检测CA125有助于评估疗效和预测复发。3.腹腔镜检查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内异症诊断的最佳方法,除了阴道或其他部位的直视可见的病变之外,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盆腔内异症的标准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下列情况应首选腹腔镜检查:疑为内异症的不孕症患者,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慢性腹痛及痛经进行性加重者,有症状特别是血清CA125水平升高者。只有在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直视下才能确定内异症临床分期。"
疾病治疗:
"治疗内异症的根本目的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加以选择,强调治疗个体化。症状轻或无症状的轻微病变可选用期待治疗;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经过全面诊断评估后可以先给予药物治疗,重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年轻无生育要求的重度患者,可行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辅以性激素治疗;症状及病变均严重的无生育要求者,考虑行根治性手术。1.期待治疗 仅适用于轻度内异症患者,采用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引起的轻微经期腹痛,可给予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等;希望生育者一般不用期待治疗,应尽早促使其妊娠,一旦妊娠,异位内膜病灶坏死萎缩,分娩后症状缓解并有望治愈。2.药物治疗 包括抑制疼痛的对症治疗、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内膜萎缩、阻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刺激和出血周期为目的的性激素治疗,适用于有慢性盆腔痛、经期痛经症状明显、有生育要求及无卵巢囊肿形成患者。采用使患者假孕或假绝经性激素疗法,已成为临床治疗内异症的常用方法。但对较大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特别是卵巢包块性质未明者,宜采用手术治疗。(1)口服避孕药:是最早用于治疗内异症的激素类药物,其目的是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导致内膜萎缩和经量减少。长期连续服用避孕药造成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称假孕疗法。目前临床上常用低剂量高效孕激素和炔雌醇复合制剂,用法为每日1片,连续用6~9个月,此法适用于轻度内异症患者。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呕吐,并警惕血栓形成风险。(2)孕激素:单用人工合成高效孕激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无周期性的低雌激素状态,并与内源性雌激素共同作用,造成高孕激素性闭经和内膜蜕膜化形成假孕。各种制剂疗效相近,且费用较低。所用剂量为避孕剂量3~4倍,连续应用6个月,如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30mg/d,副作用有恶心、轻度抑郁、水钠潴留、体重增加及阴道不规则点滴出血等。患者在停药数月后痛经缓解,月经恢复。(3)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mifepristone)与子宫孕酮受体的亲和力是孕酮的5倍,具有强抗孕激素作用,每日口服25~100mg,造成闭经使病灶萎缩。副作用轻,无雌激素样影响,亦无骨质丢失危险,长期疗效有待证实。(4)孕三烯酮(gestrinone):为19-去甲睾酮甾体类药物,有抗孕激素、中度抗雌激素和抗性腺效应,能增加游离睾酮含量,减少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抑制FSH、LH峰值并减少LH均值,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异位内膜萎缩、吸收,也是一种假绝经疗法。该药在血浆中半衰期长达28小时,每周仅需用药两次,每次2.5mg,于月经第1日开始服药,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50%~100%患者发生闭经,症状缓解率达95%以上。孕三烯酮与达那唑相比,疗效相近,但副作用较低,对肝功能影响较小且可逆,很少因转氨酶过高而中途停药,且用药量少、方便。(5)达那唑(danazol):为合成的17α-乙炔睾酮衍生物。抑制FSH、LH峰;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生成并增加雌、孕激素代谢;直接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结合抑制内膜细胞增生,最终导致子宫内膜萎缩,出现闭经。因FSH、LH呈低水平,又称假绝经疗法。适用于轻度及中度内异症痛经明显的患者。用法:月经第1日开始口服200mg,每日2~3次,持续用药6个月。若痛经不缓解或未闭经,可加至每日4次。疗程结束后约90%症状消失。停药后4~6周恢复月经及排卵。副作用有恶心、头痛、潮热、乳房缩小、体重增加、性欲减退、多毛、痤疮、皮脂增加、肌痛性痉挛等,一般能耐受。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已有肝功能损害不宜使用,也不适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者。(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人工合成的十肽类化合物,其作用与体内GnRH相同,促进垂体LH和FSH释放,但其对GnRH受体的亲和力较天然GnRH高百倍,且半衰期长、稳定性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此疗法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目前常用的GnRH-a类药物有:亮丙瑞林3.75mg,月经第1日皮下注射后,每隔28日注射1次,共3~6次;戈舍瑞林3.6mg,用法同前。用药后一般第2个月开始闭经,可使痛经缓解,停药后在短期内排卵可恢复。副作用主要有潮热、阴道干燥、性欲减退和骨质丢失等绝经症状,停药后多可消失。但骨质丢失需时1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在应用GnRH-a 3~6个月时可以酌情给予反向添加治疗提高雌激素水平,预防低雌激素状态相关的血管症状和骨质丢失的发生,可以增加患者的顺应性,如妊马雌酮0.625mg加甲羟孕酮2mg,每日1次或替勃龙1.25mg/d。3.手术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较大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者。腹腔镜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方法,目前认为腹腔镜确诊、手术+药物为内异症的金标准治疗。手术方式有:(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切净或破坏所有可见的异位内膜病灶、分离粘连、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但保留子宫、一侧或双侧卵巢,至少保留部分卵巢组织。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年轻和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复发率约40%,因此术后尽早妊娠或使用药物以减少复发。(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切除盆腔内病灶及子宫,保留至少一侧或部分卵巢。适用于Ⅲ、Ⅳ期患者、症状明显且无生育要求的45岁以下患者。术后复发率约5%。(3)根治性手术:将子宫、双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内膜病灶予以切除和清除,适用于45岁以上重症患者。术后不用雌激素补充治疗者,几乎不复发。双侧卵巢切除后,即使盆腔内残留部分异位内膜病灶,也能逐渐自行萎缩退化直至消失。4.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 手术治疗前给予3~6个月的药物治疗,使异位病灶缩小、软化,有利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对保守性手术、手术不彻底或术后疼痛不缓解者,术后给予6个月的药物治疗,推迟复发。"
预防预后: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概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主要分为3大方面:病因,包括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病理,基本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 子宫内膜异位症详细解析: 病因: 一、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故又名子宫腺肌病。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由于内膜侵入引起纤维组织及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一致性胀大,但很少有超过足月胎儿头大者。不均匀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后壁多见,由于局限在子宫一部分,往往使子宫不规则增大,酷似子宫肌瘤。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亦似肌瘤呈漩涡样结构,但无肌瘤所具有与周围正常肌纤维分开的包膜样组织。病灶中间有软化区,偶可见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陈旧积血的小空腔。镜检所见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腺体相同,其周围由内膜间质所包绕。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分泌期改变不明显,表示异位的内膜腺体受孕激素影响较小。当受孕时,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可呈明显蜕膜样变,已如上述。 二、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即异位的内膜仅有内膜间质组织,或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间质组织发展的范围及程度远远超过腺体成分。一般子宫一致性增大,异位细胞散布于肌层或集中在某一区域,色黄,常具有弹性橡皮样硬度,较肌瘤软,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状小虫样突起,就可以确立诊断。异位组织亦可向宫腔发展形成息肉状肿块,多发性,表面光滑,蒂宽与子宫肌壁有较大面积的直接连系,并可由宫壁向宫腔或沿子宫血管向阔韧带内突出。向宫腔突出者致成月经过多甚或绝经后流血;向阔韧带突出者可经妇科双合诊查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宫数年后还能发生。由于这种特点,有人认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低底恶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侵犯子宫以外的组织(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宫浆膜层的异位内膜)或器官,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 卵巢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其次为子宫直肠窝之腹膜,包括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前壁相当于阴道后穹窿部位,子宫颈后壁相当于子宫颈内口处。有时异位内膜侵犯直肠前壁,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侵入直肠阴道隔而在阴道后穹窿粘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点,甚至可形成菜花样突起,酷似癌瘤,经活检才能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如前所述输卵管、宫颈、外阴、阑尾、脐、腹壁切口、疝囊、膀胱、淋巴结,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肤皆可能有异位内膜生长。 子宫直肠窝处异位子宫内膜,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点或积血小囊,包埋在粘连严重的纤维组织中,镜检可见典型的子宫内膜。该处异位的内膜组织尚可向直肠阴道隔及子宫骶韧带扩展形成触痛性坚实结节。或穿透阴道后穹窿粘膜,形成蓝紫色乳头状肿块,经期可出现许多小出血点。如直肠前壁受累,则可发生经期大便疼痛,有时内膜病变围绕直肠扩展形成狭窄环,与癌瘤极为相似,肠道受侵约占内膜异位症10%左右。病变常位于浆膜及肌层,很少粘膜受侵而发生溃疡。偶有由于在肠壁形成肿块或造成纤维性狭窄或粘连引起肠管过度屈曲而发生肠梗阻,并可发生刺激症状,如间歇性腹泻,月经期更加重。 发病机制: 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下列学说: (一)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即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在卵巢和临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生长、蔓延。已证实人类经血中含有活的子宫内膜细胞,经血潴留患者常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可致异位症。临床上典型病例是剖宫产后腹壁疤痕异位症。反复多次的子宫腔手术操作、初潮早、绝经晚及频发月经也是其高危因素。 (二)免疫学说 多数妇女发生经血倒流入腹腔,但仅少数发生内膜异位症,所以目前认为此病发生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内膜异位症病人抗子宫内膜抗体可呈阳性。在子宫内异位症患者,虽然腹腔内巨噬细胞数日增多,但其吞噬、清除“异物”功能降低。患者的血液、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也降低,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不能有效地清除异位的内膜。 (三)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原始体腔上皮有高度分化的潜能,那些来源于体腔上皮的组织如卵巢、腹膜等在反复炎症、激素或经血等的刺激后,可向子宫内膜组织衍化,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四)良性转移学说 远离盆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通过淋巴和血液播散的,目前认为内膜的间质细胞和腺体可以像恶性肿瘤那样先侵入淋巴管和静脉再向远处转移。 (五)遗传学说 一级亲属患异位症,其发病风险比无家族史者高7倍。雌、孕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染色体不稳定可能与发病有关。 目前尚无一种学说可以完全解释异位症的发生,各学说可相互补充解释不同部位的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病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病变部位、程度不同,其局部表现有所差异。 (一)大体病理 1.卵巢异位症 卵巢是最容易被异位内膜侵犯的器宫,80%患者病变累及一侧,约50%累及双侧。卵巢的异位内膜病灶分为微小病变型和典型病变型两种。微小病变型为位于卵巢浅表层的红色、蓝色或棕色等斑点、小囊,直径只有数毫米,常破裂致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典型病变型又称囊肿型,异位内膜侵犯卵巢皮质,并在其内生长,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周期性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内含有柏油样、似巧克力色液体,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囊肿大小不一,直径多在5cm左右,大者可至10-20cm,表面呈灰蓝色,常与子宫后方、阔韧带后叶及盆侧壁粘连、固定,活动度差。手术剥离时粘连局部极易破裂流出“巧克力样液体”。这种粘连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的临床特征之一。 2.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异位症 最多见,轻者局部有散在紫色斑点状出血,骶韧带增粗或结节样变。随病变发展,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直肠子宫陷凹变浅甚至消失,重者累及直肠阴道隔,在隔内形成肿块,但罕有穿破阴道或直肠黏膜者。 3.盆腔腹膜异位症 病灶为多发性,典型的病灶呈紫色、蓝色或黑色结节;不典型病灶可有多种外观:红色火焰样、息肉样、白色透明病变、卵巢周围粘连、黄棕腹膜斑等。环形腹膜缺损或称腹膜袋也是异位内膜的一种病理形态。 4.输卵管及宫颈异位症 异位内膜累及输卵管及宫颈者少见,偶有输卵管浆膜层被累及,可见紫蓝色斑点,输卵管常与周围组织粘连,但管腔多通畅。宫颈异位内膜病灶,浅表者在宫颈表面见暗红色或紫色颗粒,经期略增大;深部病灶,在宫颈剖面见点状紫蓝色或含陈旧血液的小囊腔。 5.其他部位异位症 阑尾、膀胱、直肠的异位病灶呈紫蓝色、红色或棕色的小点状或片状病损,穿透脏器黏膜层者少见,会阴及腹壁疤痕处异位病灶因反复的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圆形结节,剖面多为纤维组织,偶可见典型的紫蓝色或陈旧性出血灶。 (二)镜检 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素、出血4种成分。早期病灶一般可见到上述典型病理改变。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可使典型组织结构被破坏,出现临床表现极典型而病理组织学特征极少的现象。在镜下见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随卵巢周期变化而有增生和分泌改变,但大多与异位子宫内膜不同步,而且同一病灶的不同部位、间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等对激素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少见,其病理诊断标准为:①在同一卵巢中,内膜异位与癌并存;②必须见到从良性到恶性的证据,所见到的癌必须是腺癌;③除外转移性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