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其中75%发生于50岁以上妇女。近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症状 约90%的患者出现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症状,在诊断时无症状者不足5%。(1)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2)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因阴道排液异常就诊者约占25%。(3)下腹疼痛及其他: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2.体征 早期患者妇科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晚期可有子宫明显增大,合并宫腔积脓时可有明显压痛,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易出血。癌灶浸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固定或在宫旁扪及不规则结节状物。"
疾病检查:
"1.病史及临床表现 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均应排除子宫内膜癌后再按良性疾病处理。对有以下情况的异常阴道流血妇女要警惕子宫内膜癌:①有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因素者如肥胖、不育、绝经延迟者;②有长期应用雌激素、他莫昔芬或雌激素增高疾病史者;③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2.影像学检查 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可对异常阴道流血的原因作出初步判断并为进一步检查的 选择提供参考。典型子宫内膜癌的超声图像有宫腔有实质不均回声区,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有不均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像可显示丰富血流信号。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多用于治疗前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对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间质浸润有较准确的判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可协助判断有无子宫外转移。3.诊断性刮宫(diagnostic curettage) 是常用而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如果临床或影像学检查怀疑有宫颈转移,或为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管腺癌,应行分段诊刮(fractional curettage),方法详见第三十八章第六节“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组织学检查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依据。4.宫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有无癌灶存在,癌灶大小及部位,直视下取材活检,对局灶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更为准确。5.其他(1)子宫内膜抽吸活检(endometrial aspiration biopsy):方法简便,国外报道诊断的准确性与诊断性刮宫相当,但国内尚未普遍开展。(2)血清CA125测定:有子宫外转移者,血清CA125值会升高。也可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
疾病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及药物(化学药物及激素)治疗。应根据肿瘤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结合患者年龄及全身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高危因素有:非子宫内膜样癌或低分化腺癌、深肌层浸润、脉管间隙受侵、肿瘤体积大、宫颈转移、淋巴结转移和子宫外转移等。晚期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1.手术治疗 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一是进行手术·病理分期,确定病变范围及与预后相关因素,二是切除病变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术中首先留取腹腔积液或盆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然后全面探查腹腔内脏器,对可疑病变取样送病理检查。子宫切除标本应在术中常规剖检,确定肌层侵犯深度,必要时可行冰冻切片检查,以进一步决定手术范围。手术可经腹或在腹腔镜下进行。切除的标本应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癌组织还应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作为术后选用辅助治疗的依据。Ⅰ期患者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有下述情况之一者,行盆腔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①可疑的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②特殊病理类型,如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癌肉瘤、未分化癌等;③子宫内膜样腺癌G3;④肌层浸润深 度≥1/2;⑤癌灶累及宫腔面积超过50%。Ⅱ期行改良广泛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Ⅲ期和Ⅳ期的手术应个体化,以尽可能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病灶为目的,手术范围也与卵巢癌相同,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2.放疗 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有效方法之一,分腔内照射及体外照射两种。腔内照射多用后装治疗机腔内照射,高能放射源为60钴或137铯。体外照射常用60钴或直线加速器。单纯放疗:仅用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腔内照射总剂量为45~50Gy。体外照射总剂量40~45Gy。对Ⅰ期G1、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可选用单纯腔内照射外,其他各期均应采用腔内腔外照射联合治疗。放疗联合手术及化疗:术后放疗是Ⅰ期高危和Ⅱ期内膜癌最主要的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改善无瘤生存期。术后辅助放疗可能使有深肌层浸润、G3及淋巴结转移者获益。对Ⅲ期和Ⅳ期病例,通过放疗和手术及化疗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3.化疗 为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措施之一,也可用于术后有复发高危因素患者的治疗以期减少盆腔外的远处转移。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多柔比星、紫杉醇、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依托泊苷等。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也可与孕激素合并应用。子宫浆液性癌术后应给予化疗,方案同卵巢上皮性癌。4.孕激素治疗 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癌,也可试用于极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其机制可能是孕激素与癌细胞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延缓DNA和RNA复制,抑制癌细胞生长。孕激素以高效、大剂量、长期应用为宜,至少应用12周以上方可评定疗效。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有效率可达80%。常用药物:口服醋酸甲羟孕酮200~400mg/d;己酸孕酮500mg,肌内注射每周2次。长期使用可有水钠潴留、水肿或药物性肝炎等副作用,停药后即可恢复。"
预防预后:
病因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子宫内膜癌有两种发病类型。Ⅰ型是雌激素依赖型(estrogen-dependent),其发生可能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或复杂型,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继而癌变。临床上可见于无排卵性疾病(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妇女以及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的妇女。这种类型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分化较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预后好。并且患者较年轻,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延迟。PTEN基因失活和微卫星不稳定是常见的分子事件。Ⅱ型是非雌激素依赖型(estrogen-independent),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这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属少见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腺癌等。多见于老年体瘦妇女,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恶性度高,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