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什么是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本组病共有七类:①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②皮肌炎(der— nlatomyositis,DM);③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mrnatomyositis);④幼年型皮肌炎(iuvenile dermatomyositis);⑤恶性肿瘤相关DM或PM;⑥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DM或PM;⑦包涵体肌炎(inchlsion body myositis)。 成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约占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70%左右。PM与DM发病率大约在0.5/10万~8/10万人,其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5~14岁儿童和45~64岁成人。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关节痛、乏力、厌食和体重减轻。 一、多发性肌炎常隐袭起病,病情于数周至数年发展至高峰。骨盆带及肩胛带肌群最易受累,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感到近端肢体肌无力,尤其髋周及臀部肌无力,难以蹲下或起立。当肩胛带肌群受累时双臂难以上举,有些患者伴有自发性肌痛与肌肉压痛,约半数发生颈部肌无力,1/4因吞咽肌受累可见吞咽困难。 二、皮肌炎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典型皮疹即可诊断皮肌炎。皮疹与肌肉受累程度常不平行,有时皮疹可非常广泛而仅有轻度肌炎。皮疹可为多样性,但典型皮疹是以上眼睑为中心的眶周水肿性紫红色斑,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面出现紫红色丘疹称CottrOn征;颈前及上胸部呈“V”字型红色皮疹,肩颈后的皮疹则呈披肩状(披肩征)。“机工手”即手掌和手指纹表现为污黑的肮脏状,甲根皱襞可见不规则增厚,甲周呈毛细血管扩张,其上常见瘀点等均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三、儿童皮肌炎:急性起病,肌肉水肿,疼痛明显多伴发血管炎,肌钙化等。四、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PM或DM:许多结缔组织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症、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常表现为肌无力,其特点为容易发生雷诺现象、肌痛、关节炎。五、包涵体肌炎:可有不典型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可表现为局限性、远端,非对称性的肌无力。六、无肌病性皮肌炎:约10%的DM患者,临床及活组织检查证实有DM皮肤改变,但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肌炎证据,称为无肌病性DM。可能是疾病早期,或“只有皮肤改变阶段”,或是一种亚临床类型DM。
疾病检查:
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诊断具备1、典型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表现;2、肌酶谱升高;3、肌电图示及原性损害;4、肌活检异常;5、皮肤特征性表现。以上5条全具备为典型皮肌炎;仅具备前4条为多发性肌炎;前4条具备2条加皮疹为“很可能皮肌炎”;具备前4条中3条为“很可能多发性肌炎”;前4条中1条加皮疹为“可能皮肌炎”;仅具备前4条中2条为“可能多发性肌炎”。在诊断前需要排除肌营养不良、肉芽肿肌炎、感染、横纹肌溶解、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重症肌无力、药物和毒药诱导的肌病症状等。
疾病治疗:
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用药首选糖皮质激素,对重症可用甲泼尼龙静脉点滴,一般病例可口服泼尼松(龙),1~1.5mg,(kg/d),根据病情好转,酶谱改善,可逐渐减量,经4周至3个月治疗后应见效,糖皮质激素减量要缓,治疗时间要长,常需1年以上,约90%病例病情明显改善,50%~75%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可完全缓解。重症或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者应加用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
预防预后: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在某些遗传易感个体中,由免疫介导,感染与非感染环境因素所诱发的一组疾病。1、遗传因素具有HLA-DR 表现型,抗JO-l抗体阳性与HLA- DR 、B相关;包涵体肌炎患者的HLA-DR 频率比正常人高两倍。2、病毒感染感染细小糖核酸病毒后,可逐渐发生慢性肌炎。3、免疫异常本组肌病常可检测到高水平的自身抗体,如肌炎特异性抗体,其中抗J0-1抗体最常见;PM/DM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突眼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1型糖尿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