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肌炎
什么是包涵体肌炎?
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 IBM)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特殊类型。Adams等(1965)首先报道了此病的细胞质内和核内包涵体病理特征,并注意到该病的许多特征性临床表现。IBM约占炎症性肌病患者l/3,尤其男性患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本病在男性较常见,男女比例约为3:1。通常在50岁以后隐袭起病,出现下肢渐进性无痛性近端肌无力和肌萎缩,然后上肢也出现,远端肌无力通常不如近端严重,通常双侧不对称,也可选择性累及部分肌肉,数月或数年后发展到其他肌群,拇长伸肌选择性损伤是特征性改变。疾病呈进行性,早期伴膝腱反射减低。吞咽困难较常见,少数病例可见某种类型心血管异常。 2.家族性IBM肌无力始于儿童早期,通常不累及股四头肌。与散发病例不同,家族性病例肌肉缺乏炎症改变,因此称为家族性包涵体肌病更为确切。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血清CK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12倍。 2.EMG本病EMG异常与PM很相似,少数患者表现肌纤颤电位等神经原性改变,尤其是肢体远端肌。 3.组织学检查 肌活检组织学检查可见肌纤维异常和炎症性改变,CD8T细胞浸润。确定性诊断需要肌活检发现变性肌纤维细胞质和胞核中空泡形成,卢一淀粉蛋白浸染呈阳性反应(嗜伊红包涵体)。与某些PM病例所见的空泡不同,空泡内或周围有嗜碱性粒状
疾病治疗:
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适当体疗以保持肌肉功能和避免萎缩。防止肺炎发生。 1.糖皮质激素 治疗通常无效。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大多患者无效。血浆置换无效。对某些临床颇似多发性肌炎的难治性病例应想到IBM的可能。 2.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C) 疗效不确定,少数病例用IVIG治疗有效,特别是肌无力累及吞咽功能时。
预防预后: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学不清,有证据提示T细胞介导的肌细胞毒性。多因素遗传易患性参与发病机制。本病可为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方式,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许多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性包涵体肌病是由于染色体9pI~qI缺失,但并非所有的患者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