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
什么是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系指脑供血血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管腔闭塞,由此产生血管供应区脑功能损害和一系列神经症状。缺血性脑卒中常表现为偏瘫、失语。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祥硬化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瓣膜病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祥硬化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瓣膜病等。多于静态发病,约25%患者病前有TIA史。多数病例其症状于发病数小时甚至1~2 d达高峰。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脑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1.临床类型 (1)完全型:发病6 h内症状即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 h至数天。 (3)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或硬膜下血肿等鉴别。 2.不同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 (1)基底动脉综合征:往往累及多支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不一。近端病变影响桥脑背侧部分,出现单侧或双侧滑车神经麻痹、水平性眼球运动异常,并可有垂直性眼震和眼球沉浮,瞳孔缩小而光反射存在,偏瘫和昏迷少见。如损害桥脑腹侧部(不影响桥脑背侧),临床则出现四肢瘫痪,而意识完整,患者仅能通过眼睛闭合和垂直眼球运动来示意,即闭锁综合征(locked in syndrome)。发生远端的闭塞,影响中脑上行网状结构、丘脑和大脑脚,通常出现特征性的意识障碍和单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偏瘫或四肢瘫,临床称为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 (2)椎-基底动脉长旋分支综合征:椎—基底动脉长旋分支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以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导致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最为常见,表现同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Horner征和面部感觉缺失,对侧痛、温度觉损害,眼球震颤、眩晕、恶心、呕吐、呃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无运动障碍。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导致桥脑下端外侧部的损害,缺血性脑卒中的表现常见同侧面部肌肉瘫痪、凝视麻痹、耳聋。无Horner征、呃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小脑上动脉闭塞,临床表现与小脑前下动脉闭塞相似,但无听神经损害,而出现视动性眼球曩颤和眼球反侧偏斜。对侧出现完全性感觉障碍(包括触、振动和位置觉)。 (3)颈内动脉综合征:颈内动脉入颅后分为中央支和皮质支,中央支包括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主要供血于纹状体和丘脑;皮质支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要供血于额叶内侧面及颞叶突面、顶叶等。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常造成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症状危重并变化不一。病程可呈急性、慢性进展型,发病前多有TIA发生。症状可有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Horner征和动眼神经麻痹。如病变发生在主侧半球,可出现失语和精神障碍。 (4)大脑前动脉综合征:多出现对侧下肢为主的偏身瘫痪和感觉缺失,因损害反射性排尿抑制引起急迫排尿,不常见。 (5)大脑中动咏综合征:病变最多见。大脑中动脉上侧皮质支损害时,出现以对侧面部、手、和手臂为主的偏瘫及相应的偏身感觉缺失,但不伴有同向偏盲。如优势半球损害,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可以出现Broea失语(损害语言的表达)。单独大脑中动脉下侧皮质支病变少见,导致对侧同向偏盲,对侧肢体图形、实体和空间感觉的障碍,表现为疾病否认、肚体失认、穿着失用、结构失用等显著的皮质感觉的损害特征。如损害优势半球,可以出现Wernicke失语(损害语言的感受);如损害非优势半球,可出现急性精神混乱的临床表现。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病变,临床症状与体征与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相似。临床症状重,常有意识障碍,合并上下侧皮质支综合征的表现.往往面部、上肢重于下肢。优势半球损害则完全失语(即表达和感受语言障碍)。大脑中动脉主干(发出豆状核纹状体动脉前支)损害,临床表现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障碍,对侧偏身的瘫痪和感觉缺失,因内囊受损,上下肢损害程度无明显差异。 (6)大脑后动脉综合征:常发生在基底动脉尖端,可阻塞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表现为对侧视野的同向偏肓,而黄斑视力保存(此区域由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双重供血)。可以出现眼运动障碍,包括垂直性凝视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和眼球垂直性分离件斜视。如优势半球损害枕叶则出现特征性视觉失认。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可引起皮质盲和记忆障碍。 (7)腔隙性梗死:慢性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穿动脉易发生闭塞,常发生于脑深部核团(豆状核37%、丘脑14%、尾状核10%、桥脑16%和内囊后肢10%);较少见于深部白质、内囊前肢和小脑。其病情是渐进的(数小时或数天),头痛少见,无意识改变,预后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是有数种典型特点的临床表现类型:纯运动轻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瘫痪、构音障碍一笨手综合征等。
疾病检查:
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要点为:①发病年龄多较高;②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病史;③发病前可有TlA;④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⑤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数日内逐渐加重;⑥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⑦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 h后出现低密度灶。 鉴别诊断 (1)脑出血:发病更急,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血压增高明显,典型者不难鉴别。但大面积脑梗死与脑出血,轻型脑出血与一般脑血栓临床症状相似,鉴别相当困难,往往需要做CT才能鉴别。 (2)颅内占位性病变:某些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发病也较快,出现偏瘫等症状及体征,与脑血栓相似,但多有高颅压症状,必要时可做腰穿查脑脊液,或进行CT、MRI检查以资鉴别。
疾病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概要: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呼吸、循环、体液量及代谢的治疗、血压控制。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慎重考虑,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不应轻易施行。中医采取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则。治疗要寻找原因,处理原发情况。 缺血性脑卒中的详细治疗: 治疗 应充分体现“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1.一般治疗 包括呼吸、循环、体液量及代谢的治疗、血压控制,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并治疗癫痫、静脉血栓栓塞、吞咽困难、吸入性肺炎、其他感染、褥疮,以及必要时处理颅内高压。 (1)监测神经功能状态、脉搏、血压、体温以及氧饱和度72 h。 (2)氧饱和度低于95%时予以吸氧,一般鼻导管吸氧2~4 L/min,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 (3)有吞咽障碍时进行液量平衡和电解质的定期检测;最初24 h生理盐水补液。 (4)当血压大于220/120 mmHg或伴有严重心脏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或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谨慎降压,反之不做常规降压。溶栓治疗者收缩压应小于185 mmHg。 (5)监测血糖:大干10 mmol/L时点滴胰岛素治疗,血糖低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予以10%~20%的葡萄糖输注。 (6)发热时(体温大于37℃时)可给以乙酰氨基酚降温。 (7)心脏管理:卒中后常见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等并发症。应给予补液,必要时药物、电复律、起搏器等治疗,保证有效心输出量。 2.特殊治疗 (1)溶栓治疗:发病3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溶栓适应证者,立即静脉应用rt-PA(0.9 mg/kg体重,最大剂量90 mg),其中10%剂量推注,余量持续60 min输注;超过3 h仍可应用,但不推荐;对时间窗6 h内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和符合筛选标准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者,动脉内溶栓可作为一个选择。其他溶栓药物因副反应多,不推荐。 (2)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后48 h和(或)溶栓后给予阿司匹林50~300 mg/d口服和(或)双嘧达膜50 mg/200 mg,bid口服,不宜服阿司匹林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可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3)抗凝剂:不常规应用,但有心房颤动者推荐使用抗凝剂华法令口服,目标为INR2.0~3.0;有静脉窦血栓者推荐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4)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20~40 mg,rid,口服。 (5)脑代谢活化剂:可用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辅酶A等。 (6)防治脑水肿:梗死面积大、病情较重时,常用20%甘露醇125~250 ml静滴,每日2~4次,连用7~10 d。由于甘露醇结晶易阻塞肾小管引起血尿或无尿等肾脏损伤,应注意查肾功能。心、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关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使用仍有争议,用时应警惕继发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对重症脑梗死患者可早期短程使用,一般用地塞米松每日lO~20 mg加入甘露醇中静滴,持续3~5 d,最长7 d。甘露醇和地塞米松还有清除自由基的怍用。 (7)低温疗法:亚低温(脑组织温度32~33℃)可以降低严重MCA死亡率,但因副反应大,复温时可能出现反跳性颅内压增高危象,主张适当降温(35℃)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预后。 (8)外科治疗:对无症状有明显颈动脉狭窄者(狭窄在69%~99%),不建议采取颈动脉手术和颈动脉成形术伴或不伴支架植入术,除非是卒中高危人群者。主要由于这些方法的手术指征及效果尚有争议,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慎重考虑,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不应轻易施行。 (9)中医药治疗:一般采取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则,可用丹参、川芎、红花等。 3.并发症治疗 (1)误吸和肺炎:吞咽障碍者可留置胃管治疗,有肺炎时予以有效抗生素治疗。 (2)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予以穿弹力袜,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 (3)褥疮:加强护理,保持皮肤干燥,高危者予以气垫床。 (4)癫痫:遵守癫痫治疗原则治疗.参见相关章节。 (5)躁动:先寻找原因,处理原发情况,必要时给予镇静药治疗。 (6)尿路感染和尿潴留:予以导尿。加强无菌观念,必要时予以抗生素治疗。
预防预后: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概要: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如结核、梅毒、化脓、钩端螺旋体感染、结缔组织病等所致)、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脑栓塞。 缺血性脑卒中详细解析: 病因 1.脑血栓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如结核、梅毒、化脓、钩端螺旋体感染、结缔组织病等所致)、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常等。Moyamoya病是儿童及青少年发生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糖尿病、高血脂、口服避孕药、吸烟、嗜酒都是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脑栓塞 由循环系统内部(如心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全身其他部位的非血液成分(如空气、脂肪、羊水)脱落致脑供血血管的阻塞。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在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纤维素附着于该处,以后红细胞、白细胞沉积于纤维紊网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动脉闭塞1~3 h,脑组织改变不明显,肉眼检查与正常脑组织不易区别,光镜下可见少部分神经细胞和血管周围间隙稍宽,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神经细胞及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星形细胞肿胀、足突水肿。缺血6~24 h,病变处苍白,轻度肿胀,光镜下见血管和神经细胞周围水肿、间隙增宽,星形细胞肿胀、足突水肿明显,电镜下见神经细胞线粒体破裂不清,核固缩,核膜不清,核周细胞器深染,呈缺血性细胞改变。缺血24~48 h后,病变组织变软,灰白质境界不清,光镜下见神经细胞大片消失,残存者亦有缺血性改变,胶质细胞亦有坏死,并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血管及细胞周围水肿明显,此期即为坏死期。如病变范围大,脑组织高度肿胀,可向对侧移位,甚至形成脑疝。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是动脉阻塞7~14 d,脑组织开始液化,周围水肿明显,病变区明显变软,神经细胞消失,吞噬细胞大量出现,星形细胞增生,此期为软化期。3~4周后,液化的坏死组织被吞噬和移走,胶质细胞、胶质纤维及毛细血管增生,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此期称恢复期,可持续数月至1~2年。病理解剖检查见各主要脑动脉形成血栓的发生率约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部29%。大脑中动脉43%,两者共占2/3,大脑后动脉9%,大脑前动脉5%,基底动脉及椎动脉各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