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
什么是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严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可以分为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和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的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4年死亡率高达50%,严重心力衰竭1年死亡率高达50%。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一)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 (1)呼吸困难:是左心哀竭最主要的症状。肺充血时肺组织水肿,气道阻力增加,肺泡弹性降低,吸入少量气体就使肺泡壁张力增高到引起反射性呼气开始的水平。 (2)咳嗽、咳痰和咯血: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咳嗽是较早发生的症状,常发生在夜间,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或停止。痰通常为浆液性,呈白色泡沫状。有时痰内带血丝。如肺毛细血管压很高,或有肺水肿时,血浆外渗进入肺袍,可有粉红色泡沫状痰。 (3)心排血量降低为主的症状:如疲乏无力、头昏失眠、少尿、苍白、发绀、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上述症状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 2.右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过度充盈,压力增高,各脏器淤血、水肿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以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 (1)脏器淤血症状:长期消化道淤血引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肾脏淤血引起尿量减少、夜尿增多、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肝淤血引起上腹饱胀、甚至剧烈腹痛,长期肝淤血可引起黄疸、心源性肝硬化。 (2)水肿:经常卧位者以腰背部为明显。能起床活动者以足、踝内侧较明显,常于晚间出现,休息一夜后可消失。颜面部无水肿,病程晚期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3)胸腔积液和腹水:右心或全心衰竭时,均可出现胸腔积液。以双侧胸腔积液较多见。如为单侧,多位于右侧。单侧性左侧胸腔积液提示有肺栓塞可能。 3.全心衰竭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为主。
疾病检查: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一、检查 1.x线检查 (1)左心衰竭主要以左心增大为主。早期肺淤血可见肺门血管影增强,上肺血管影增多,甚至多于下肺;间质性肺水肿时可见密集而短的、水平的Kerley-B线;肺泡性肺水肿时,可见肺门呈蝴蝶状阴影。 (2)右心衰竭时以右心增大(或全心增大)为主。单纯的右心衰竭时可发现肺部的原发疾病(慢支、肺气肿等);并能及时发现肺部感染。 2.心电图 可有心脏原发病的表现,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坏死性Q波)、冠状动脉供血不足(ST-T改变);心房肥大(M型P波、高尖P波)、心室肥大(QRS波群的时间延长、电压增高、电轴的改变等)的表现;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3.超声心动图 对心包疾病、心肌疾病、心脏瓣膜疾病有确诊价值。二维切面(2DE)和M型超声可以发现心房、心室增大,瓣膜狭窄、关闭不全,心包积液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1)、频谱多普勒可以探测心内、瓣膜区有无湍流及其速度、方向等。 4.血生化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有血清钾离子浓度、钠离子浓度降低。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 (2)肝功能检查:反复发作或长期心衰可有肝功能异常,早期转氨酶(ALT、AST)增高,合并心源性肝硬化时可有蛋白的变化,血清总蛋白(T)、白蛋白(A)降低等。 (3)肾功能检查:可有肾功能的异常,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5.血流动力学监测 左心衰竭时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2mmHg,右心衰竭时周围静脉压升高>15cm H2O。 6.其他 病因不明确者,可行放射性核素检查(心室造影、心肌灌注显影)、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活检等,进一步明确病因诊断。 二、诊断 1.左心衰竭的诊断 (1)有较长的心脏病史。 (2)症状 a.呼吸困难:是左心哀竭最主要的症状。肺充血时肺组织水肿,气道阻力增加,肺泡弹性降低,吸入少量气体就使肺泡壁张力增高到引起反射性呼气开始的水平。 b.咳嗽、咳痰和咯血: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咳嗽是较早发生的症状,常发生在夜间,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或停止。痰通常为浆液性,呈白色泡沫状。有时痰内带血丝。如肺毛细血管压很高,或有肺水肿时,血浆外渗进入肺袍,可有粉红色泡沫状痰。 c.心排血量降低为主的症状:如疲乏无力、头昏失眠、少尿、苍白、发绀、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上述症状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 (3)体征:心脏增大,心率常增快,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P2)亢进。两肺底湿性啰音或全肺湿性啰音,伴或不伴哮鸣及干啰音;呼气及吸气均感困难。部分病例可见交替脉。 (4)检查: 1)胸部X线表现:中、上肺野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线,尤其B线。 2)血流动力学检查:瘟用有刨性或无创性方法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心排血量(CO)和心脏指数(C1)。其中PCWP正常值为0.8~l.6kPa(6~12mmHg),当PCWP>2.4kPa(18mmHg)时,即出现肺淤血;>3.3kPa(25mmHg)时,有重度肺淤血;达4kPa(30mmHg)时,即出现肺水肿。 2.右心衰竭的诊断 (1)有心脏病史。 (2)症状: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过度充盈,压力增高,各脏器淤血、水肿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以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 a.脏器淤血症状:长期消化道淤血引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肾脏淤血引起尿量减少、夜尿增多、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肝淤血引起上腹饱胀、甚至剧烈腹痛,长期肝淤血可引起黄疸、心源性肝硬化。 b.水肿:经常卧位者以腰背部为明显。能起床活动者以足、踝内侧较明显,常于晚间出现,休息一夜后可消失。颜面部无水肿,病程晚期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c.胸腔积液和腹水:右心或全心衰竭时,均可出现胸腔积液。以双侧胸腔积液较多见。如为单侧,多位于右侧。单侧性左侧胸腔积液提示有肺栓塞可能。 (3)体征:右室舒张早期奔马律。颈静脉充盈、怒张或搏动,肝脏肿大和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垂性水肿,胸水,腹水甚至心包积液。(4)检查:颈静脉压>1.5kPa(15cmH2O)。 鉴别诊断: 1.左心衰竭 严重左心衰竭需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见本章三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需与下列情况相鉴别;①神经性呼吸困难:多为神经官能症患者,做1次深呼吸,症状可暂缓解,呼吸频率不增加,无心脏体征。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尤其伴肺气肿时,亦可有呼吸困难,但有慢性支气管、肺及胸廓疾病的既往病史,常有肺气肿征,发绀比呼吸困难重,咳痰后缓解,不一定需要坐起。如进行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则更有利于鉴别。 2.右心衰竭 (1)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无心脏病史。心脏搏动弱、心音遥远、肺动脉瓣第2音(P2)不亢进,心包积液者,其扩大的心浊音界可随体位而改变,并有奇脉。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包积液的液性暗区,x线片可见心包蛋壳样钙化影为缩窄性心包炎的特征。 (2)肾源性水肿:逐渐形成水肿,多从眼睑开始,自上而下。水肿性质,心衰为压凹性,后者软而易移动。肾性水肿伴有肾脏疾病的其他征象,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3)门脉性肝硬化:肝病特征,如腹壁静脉曲张及蜘蛛痣、脾肿大、肝功能不良等。但右心衰竭晚期亦可发生心源性肝硬化。 3.心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 前者多见于中年以上,有心脏病史及心脏增大等体征,常在夜间发作,肺部可闻干、湿啰音,对强心剂有效;而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无心脏病史及心脏体征,常在春、秋季发作,有过敏史,肺内满布哮鸣音,对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氨茶碱等有效。 4.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有较长的慢性咳、痰、喘病史;气急呈进行性加重,痰量多,黏液状,无夜间阵发性发作的特点;有典型的肺气肿体征(桶状胸、触觉语颤减弱、过清音、呼吸音低、心音遥远等);X线检查有肺气肿征象及肺纹理粗乱等;呼吸功能检查异常可资鉴别。 5.慢性肺心病 有慢支、肺气肿病史,肺及胸廓疾病的病史及肺气肿体征。心脏增大以右室为主,无左室增大及病理性杂音,发绀明显;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测有利于鉴别。 6.慢性心力衰竭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的鉴别 均可引起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有胸痛、胸闷、发热等症状,体检可见奇脉、脉压小、心音低钝或遥远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确诊。 7.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鉴别 右心衰竭有基础心脏病体征、颈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征;肝硬化有慢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或血吸虫疫区接触史,无颈静脉怒张的表现。 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护理: (1)积极治疗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等可影响心肌代谢或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避免进一步损伤心肌。 (2)避免导致心衰发生的一切诱因(感染、劳累、精神压力过重、情绪激动、妊娠、分娩、静脉过多或过速输液等)。 (3)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心态平衡,适量活动。 (4)长期卧床患者,尤其是有低垂部位水肿的患者,应加强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预防褥疮。按摩翻身,被动活动肢体,预防坠积性肺炎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疾病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概要: 慢性心力衰竭除积极防治病因,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各种可导致心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早期治疗,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减少其负面效应。 慢性心力衰竭详细解析: 1.病因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积极降压治疗,控制血压水平,减轻心脏负担;控制糖尿病的血糖;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防止心肌的进一步损伤;慢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抓住手术时机,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应早期干预,延缓心室重塑过程。 2.减轻心脏负荷 (1)利尿剂:对有液体潴留的心衰患者,利尿剂能够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症状和运动耐量,尽可能与ACE抑制剂联合应用。 ①噻嗪类:目前常用药物有双氢克尿噻、氯噻酮等,为口服利尿剂,服后l小时出现疗效,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近端。抑制钠、氯的重吸收,因而尿中钠、钾和氯排出增加,长期服用易产生低血钾,故应加服氯化钾或与潴钾利尿剂合用。或间歇用药。 ②袢利尿剂:作用快而强,静脉注射可在5~l0分钟内产生利尿作用,1小时达高峰,适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或顽固性心力衰竭。 ③保钾利尿剂:作用于远曲小管,排钠留钾。单用时利尿效果较差,常与其他排钾利尿药合用,可提高利尿效果和减少电解质紊乱的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④碳酸酐酶抑制剂:常用的有醋氮酰胺,利尿作用较轻,主要抑制肾小管细胞的碳酸酐酶,使钠氢交换受阻,使钠、钾及碳酸氢根排出而利尿。 (2)血管扩张剂: 1)适应证:①中、重度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如无禁忌证均可应用。②瓣膜反流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2)禁忌证:血容量不足.低血压、肾功能衰竭。 3)常用药物:①硝普钠(sodium nitorusside),动静脉扩张剂,初始量10μg/min,按每5~10min增加5~10μg/min,直至产生疗效或不良反应。②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静脉扩张为主,外周小动脉扩张作用弱,静滴lOμg/min,可增至50~100μg/min。③酚妥拉明(phentolamine),动脉扩张为主,静滴0.1mg/min开始。0.3mg/min维持。④ACEt类,以动脉扩张为主。 (4)增加心排血量: 1)洋地黄类药物:适应证:①心功能Ⅲ、Ⅳ级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心力衰竭。②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③心房颤动伴心室率快的心力衰竭患者。禁忌证:①旁道下传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②已出现洋地黄中毒表现者。③窦性心律的单纯二尖瓣狭窄。④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又无起搏器保护者。⑥单纯性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 常用制剂和用法:①快速作用类制剂,如毛花苷C(lanato-sideC,西地兰),缓慢静脉注射0.2~0.4mg/次,24小时总量可达1~1.6mg;毒毛花苷K(strephanthin K),缓慢静脉注射0.25~0.5mg/次。②中速怍用类制剂。如地高辛(digoxin),常采用维持量法给药,即口服0.25~0.5mg,1次/日。 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和神经精神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疲乏、失眠、视觉异常等;也有心力衰竭加重和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各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洋地黄中毒的处理:应立即停药;补充钾及镁盐;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可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缓慢静脉注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常用阿托品静脉注射,严重者可用心脏临时起搏器;特异性地高辛抗体的应用。 2)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仅适宜于急性心衰短期使用。 β受体激动剂:如多巴酚丁胺,常用剂量2.5~7.5μg/(kg·min)。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目前应用于临床有:①氨吡酮(氨力农,amrinone),静脉注射0.75mg/kg,继以5~10μg(kg·min)静脉滴注;②米利酮(米力农,milrinone),适量稀释后37.5~50μg/kg缓慢静脉注射10分钟,继以0.375~0.75μg/(kg·min)静脉滴注。③依诺昔酮(enoximone),可静脉注射,也可口服。 3)ACE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为:①扩血管作用。②抑制醛固酮。③抑制交感神经必奋性。④可改善心室及血管的重构。多为口眼制剂,如无禁忌证,应作为茸选药物,长期使用。如卡托普利(captopril)、依那普利(enalapril)、赖诺普利(lisino—pril)、培哚普利(perindopril)等。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所有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均应使用ACE抑制刺。逐渐从小剂量达到靶剂量。 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有使心肌间质腔原增多。促进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塑作用。醛固酮受体拮抗荆可阻断醛固酮的不利效应。可选用小剂量(20~25mg/d)螺内酯,并根据血钾、肌酐的浓度调整剂量。副作用是痛性乳房增生及血钾升高。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Ⅱ)阻滞荆(ARB):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AT,受体,对AⅡ不良作用的阻断比AcE抑制剂更完全,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目前主要用于不能耐受ACE抑制剂的病人。 6)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在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稳定后.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应从极小剂量(常规剂量的l/8~l/4)开始,缓慢(间隔4周以上)逐步增加剂量。不宜随意撤药。 (3)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1)毛花苷c:静脉注射,成人剂量为首次0.4~0.8 mg,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注射,需要时,可间隔2~4小时后再给0.2 mg;维持量为每日0.2—0.4 mg,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注射,每日1次,或分2次,间隔12小时。 2)地高辛:口服:快速洋地黄化,每6—8小时给0.25 mg,总量为0.75~1.25 mg;缓慢洋地黄化,0.125~0.5 mg,每日1次,共7日;以后维持量为0.125—0.5 mg,每日1次。静脉注射:洋地黄化,0.25~0.5 mg,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注射,以后可用0.25 mg,每隔4—6小时按需注射,但每日总量不超过l mg;维持量为0.125—0.5 mg,每日1次。 3)米力农:25—75μg/kg,静脉注射,以后以每分钟0.25-1.0μg/kg维持。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13 mg/kg。疗程不超过2周。 3.其他治疗 (1)呼吸困难者可给于吸氧。 (2)心力衰竭时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治疗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淤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生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对于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行外科治疗。 3)心源性肝硬化: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角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轻症可口服氧化钾3~6 g/d,重者可用氯化钾1~1.5 g溶于5%葡萄糖液500 ml内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重复给予。 ②失盐性低钠综合征:应不限制食盐,并可用3%氯化钠液100~500 ml缓慢静脉滴入。 4.积极防治病因及诱因 心力衰竭发生后,如能应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基本病因,则心力衰竭可获改善。例如,贫血性心脏病者纠正贫血,高血压心脏病者降压治疗,均为防治该病发展至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积极而有效地避免或控制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急性感染、心律失常、劳累过度,常可减少和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5.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对于有些严重慢性心力衰竭,各项治疗措施,包括休息、饮食、洋地黄和利尿剂等,均不能改善其心力衰竭状态,此称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逐个排除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1)诊断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 (2)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存在,如肺部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电解质紊乱、肺栓塞等。 (3)洋地黄剂量是否适当,剂量不足或过量均可影响疗效。 (4)所用利尿剂是否恰当。 (5)所用药物中有无负性收缩能药物,如心得安等,其常可使心力衰竭加重。 (6)电解质紊乱是否纠正。
预防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概要: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分为: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心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其中代偿期包括交感神经兴奋、心室舒张末容量增加、心肌肥厚。失代偿期主要包括: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减低;水、钠潴溜;心室舒张末压增高。 慢性心力衰竭的详细解释: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心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1.心功能代偿期心脏有很大的储备力,当患病的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减少时,心脏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代偿,使心排血量增加甚至接近正常,此为心功能的代偿期。起代偿作用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交感神经兴奋:心功能不全开始时,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刺激了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内压力感受器,同时心室舒张末压和血容量的增加刺激心房、大静脉内压力感受器,两者均可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 (2)心室舒张末容量增加:由于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内的血管,包括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使血容量重新分布,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应。容量血管收缩使血容量减少,静脉压升高,故回心血量有所增加。此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增加加强肾脏对钠及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及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更为增多。Frank-Starling定律.即心室舒张期末容量在一定范围的增加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因而心搏血量增加。 (3)心肌肥厚:持久的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加重可使心肌肥厚,心肌收缩的功能单位(肌节)数目增多,因而心肌收缩力加强。 通过以上代偿功能,心排血量增加尚能适应人体在中等体力劳动时的组织代谢需要,而不发生淤血症状,称为心功能代偿期。 2.心功能失代偿期当心脏病变不断加重,心功能减退超过其代偿功能,则出现心功能失代偿,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有以下几种。 (1)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减低:心功能不全早期,心率代偿性加快,虽有助于增加心排血量使其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然而也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之冠状动脉供血和心室充盈时间缩短而使每搏血量下降,心排血量反而降低。 (2)水、钠潴溜:心排血量的降低引起血液的重新分配,使肾血流量减少。肾血流量的减少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或肾素分泌增加,进而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形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过肺及肾循环,在转换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索Ⅱ。血管紧张素Ⅱ除使全身及肾细小动脉痉挛加重而致肾缺血外,还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更多的醛固酮,使钠潴留增多,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视上核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索分泌增多,从而引起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静脉及毛细血管充血和压力增高。 (3)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心室腔内的残余血容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淤血和静脉压的增高;当毛细血管内静永压力增高超过血浆渗透压和组织压力时,毛细血管内液外渗,组织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