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或(和)外周性的呼吸生理功能障 碍,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或)二氧化碳分压增加,患儿有呼吸困难(窘迫)的表现,如 呼吸音降低或消失、严重的三凹征或吸气时有辅助呼吸肌参与及意识状态的改变。儿童呼吸衰 竭多为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重要的危重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如肺炎、脑炎等症状和体征。 2.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 在严重肺部疾病使呼吸衰竭将要发生前,患儿常有明显的呼吸窘 迫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过度使用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鼻翼扇动等;由于儿童的胸廓顺应 性好,三凹征出现特别明显。在新生儿及较小的婴儿,由于存在呼气时将会厌关闭以增加呼气 末正压的保护机制,可在呼气时出现呻吟。 由于呼吸驱动(泵衰竭)所致的呼吸衰竭在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窘迫表现,在临床上相对不 易发现。例如,患儿有神经肌肉性疾病可引起肺泡通气不足,而此时的三凹征并不出现,只有 从呼吸浅表或呼吸率异常减慢等线索中发现。 3.重要脏器的功能异常 小儿呼吸衰竭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如肺炎、脑炎等症状和体征 外,低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等足以导致重要脏器的功能异常,包括: (1)心血管系统:中等程度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心率和心排出量的增加,而严重 低氧血症可致心排出量降低。中等程度的低氧血症可使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低氧和高碳酸血 症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 (2)呼吸系统:在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正常状态下,呼吸衰竭时患儿的每分通气量增 加;随气道阻塞程度的加重,辅助呼吸肌常参与呼吸运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中较为严重的典型病症。由于严重的肺损伤而影响 肺的气体交换、肺顺应性降低、胸部X线片显示肺弥漫性浸润。儿童ARDS的常见触发因素有: 严重的窒息、休克、脓毒症、心脏外科手术后并发症、肺的化学损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重 症肺炎,尤其是重症病毒性肺炎如流感、副流感、禽流感等。 (3)中枢神经系统:因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头疼、神志模糊、嗜睡、激惹和焦虑 等。 (4)肾脏:呼吸衰竭可导致钠、水排出减少。 (5)血液系统:慢性的呼吸衰竭可引起红细胞增多,由于血二氧化碳分压增加,氧离曲 线右移,使红细胞携带的氧在外周更易释放。 (6)代谢:由于无氧代谢,乳酸产生增加,使血pH值明显降低。
疾病检查:
1.根据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评估 尽管对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常用血液气体分析 指标作为诊断和评估的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作出诊断和病情判断十分重要。儿童的呼吸 系统代偿能力有限,故早期认识呼吸衰竭很重要;应尽可能预测呼吸衰竭的发生,避免气体交 换障碍的发生。当怀疑有呼吸衰竭时,应快速评估患儿的通气状态,包括呼吸运动是否存在及 强弱程度、呼吸频率、呼吸运动幅度、是否存在发绀及上呼吸道梗阻。此外,在低氧及高碳酸 血症时,患儿常有意识状态的改变,如少哭、少动、意识模糊与激惹交替等。 当患儿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且影响到重要脏器的功能,尤其是出现呼吸暂停时,往往提示 为严重的呼吸衰竭。在处理已出现的呼吸衰竭伴低氧时,不必等待患儿只吸空气(21%氧)状 态下的血气分析值,应立即纠正低氧血症,再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2.对肺气体交换障碍程度的评估 血液气体分析在呼吸衰竭的评估中有重要地位。将吸入 氧浓度(FiO2)> 60%时,动脉氧分压50 mmHg作为呼吸衰竭的诊 断标准,是较客观可操作的指标,可反映通气和氧合状态。但PaO2也受心脏右向左分流的影响, PaCO2在慢性碱中毒时可代偿性增加,而这些情况本身并非呼吸系统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单 凭血气分析指标不能诊断为呼吸衰竭。对于呼吸衰竭患儿在用氧情况下,单凭动脉血氧分压 (PaO2)不能反映低氧程度和肺部病变的进展或好转,此时应采用包涵吸入氧浓度因素的评估 指标,如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当评估氧合状态时应同时考虑血氧分压与给氧的浓 度,此时采用A-aD O2能对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及变化作定量的判断。A-aDO2 = (713 mmHg ×FiO2)-[(PaCO2 /0. 8 )+ PaO2],该指标的基本原理是:肺弥散功能正常时肺泡氧分压(通 过肺泡气体方程式计算:PAO2 = 713 mmHg × FiO2-PaCO2 /0. 8)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 的差值很小(
疾病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目标是恢复正常的气体交换,同时使并发症减低到最小程度。 1.一般治疗 对于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一般治疗包括应将患儿置于舒适的体位,对于重症 呼吸衰竭需呼吸支持者,采用俯卧位可能对通气及患者预后更为有利。胸部物理治疗,如给以 翻身、拍背、吸痰等,使气道保持通畅,减少呼吸道阻力和呼吸做功,是呼吸衰竭治疗的辅助 措施。对重症呼吸衰竭的营养支持、合理液体平衡对原发病恢复、气道分泌物排出和保证呼吸 肌的正常做功有重要意义。 2.原发疾病的治疗 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肺水肿所致呼吸功能 不全应采用强心药和利尿剂;对于哮喘持续状态,应用抗炎、解除气道痉挛等措施;对与肺部 感染选用合理的抗感染治疗等。 3.氧疗与呼吸支持 (1)吸氧:低氧血症较高碳酸血症的危害更大,而用氧相对比较安全,故在呼吸衰竭早 期应给以吸氧。常用鼻导管或面罩;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头罩吸氧能获得较高浓度和较均匀 的氧吸入,同时也便于精确估计吸入氧浓度。应注意吸入氧的加温和湿化,以利呼吸道分泌物 的稀释和排出。 (2)辅助机械通气:尽管吸氧可能纠正低氧,严重的呼吸衰竭常常需要机械通气给以支 持。目前,机械通气已成为呼吸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机械通气应用的适应证常根据患儿有持 续或进行性的气体交换障碍、出现呼吸暂停、及呼吸衰竭严重影响其他脏器功能等考虑。机械 通气患儿常需进行气管插管。 4.特殊的呼吸支持 对重症呼吸衰竭在常规呼吸支持无效的情况下,可给以较特殊的呼吸 或生命体征支持,包括: (1)体外膜氧合(ECMO):作为体外生命支持手段能降低其死亡率,其适应证之一必须 是肺原发疾病是可逆性的。ECMO原理为将非氧合血引出体外,通过膜氧合器进行氧合,再进 入患者循环,起到人工肺的作用。该治疗所需复杂设备、投入大量人力及费用。 (2)液体通气:全氟化碳液体由于其理化特性与众不同,对氧和二氧化碳高度溶解,对 气流的阻力很低,能显著降低表面张力。以全氟化碳液体进行气体交换或部分液体通气(全氟 化碳液体仅补充功能残气量,潮气量以常规呼吸机提供)能增加肺顺应性、改善氧合、降低二 氧化碳分压及增加pH值。 (3)高频通气:高频通气越来越多被用于急性呼吸衰竭。通常在ARDS应用高频通气时将 平均气道压较常频呼吸机提高,这种使用方法可提高氧合,同时,心排出量并未受到影响,气 漏的发生率也未增加。在某些情况下,如支气管胸膜漏,高频通气明显优于常规呼吸机。高频 通气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如NO吸入等联合应用,增加其疗效。 (4)NO吸入治疗: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肺血管收缩,导致通气/血流比值(V/Q) 失调和低氧。通过吸入NO的方法可选择性扩张肺血管,当有通气的肺泡所支配的血管舒张时, 氧合改善。
预防预后:
" 呼吸衰竭主要病理生理是呼吸系统不能有效地在空气-血液间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 换,导致机体氧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不能满足代谢的需求。 儿童呼吸衰竭的病因在不同年龄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年龄,常见的引起呼吸障碍的原发疾 病有:1.新生儿 (1)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 (2)新生儿窒息。 (3)吸入性肺炎。2.小于2 岁儿童 (1)支气管肺炎。 (2)哮喘持续状态。 (3)喉炎。 (4)先天性心脏病。 (5)气道异物吸入。 (6)先天性气道畸形(气管蹼、囊肿、大叶肺气肿等)。 (7)较大腺样体或扁桃体所致的鼻咽梗阻。 3.2 岁以上儿童 (1)哮喘持续状态。 (2)多发性神经根炎。 (3)中毒。 (4)溺水。 (5)脑炎。 (6)损伤。 也可根据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因分为:①外周性呼吸衰竭:即由呼吸器官本身疾病引起, 包括原发于气道、肺、胸廓、肺循环等病变,如重症支气管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气胸等所致 的呼吸衰竭。临床上以低氧血症为主,患儿常有呼吸困难、呼吸做功增加。②中枢性呼吸衰竭: 即由呼吸的驱动障碍所致的呼吸衰竭,而呼吸器官本身可正常。中枢呼吸活动和外周呼吸肌的 协调类似呼吸的泵驱动,这种泵驱动障碍导致肺泡通气不足,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如脑炎、 窒息、中毒等所致的呼吸衰竭。血氧分压在呼吸泵衰竭时也可降低,但一般给氧后较易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