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
什么是风疹?
风疹(rubella,German measles)是儿童时期常见传染病,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皮肤斑丘疹,枕后、耳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又称“风痧”,痧子等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风疹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可引起严重胎儿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胎儿感染可发生在整个孕期中,但孕早期感染可导致几乎所有器官发生暂时的或永久性进行性损害。常见的由风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畸形如下。 1.发育异常 先天性风疹最常见的表现是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50%~85%.出生时常为小于胎龄儿,常伴有其他畸形。 2.先天性心脏畸形 最常见的是动脉导管未闭,其次是肺动脉狭窄。其他少见的包括主动脉狭窄、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和法洛四联征等。 3.耳聋 耳聋常为双侧,可在出生时发生或生后一段时间内发生,耳聋的程度可轻可重,常伴其他畸形。 4.眼异常表现 白内障为特征性眼部改变,发生率约35%.可为双侧或单侧,出生时白内障可能很小,须用眼底镜仔细检查。小眼球常与白内障同时存在。视网膜黑色素斑也常见,发生率为35%~60%,出生后不久可出现,常为单侧,但此种病变对视力无影响。先天性风疹还可致青光眼,可为双侧,必须手术治疗,否则导致失明。 5.中枢神经系统 20%患儿生后数周出现脑膜脑炎,表现为前囟饱满、易激惹、肌张力异常、惊厥等。脑脊液中蛋白和细胞数增高.30%脑脊液可分离出风疹病毒。少数可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全脑炎,一般在原发感染后10年起病,病理特点为纤维样坏死,严重神经元丢失和脱髓鞘改变。先天性风疹所致小头畸形不常见。 6.骨骼生长障碍 发生率10%~20%,最常见的是X线见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十骺端密度减低,一般于生后3个月恢复正常。 7.消化系统 常见肝脾大,风疹病毒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 8.其他表现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率5%~10%,多在生后一个月消失,常伴其他严重畸形。 分为: 1.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0~21天。 2.前驱期:此期很短,症状较轻,—般为咳嗽、流涕、咽痛、头痛、结膜炎、食欲不振及发热等,体温一般在38℃~39℃,发热大多骤起,持续1~2日。患者的咽部及软腭有稀疏的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 3.出疹期:发热1~2天后出疹,最先见于脸部,在24小时内波及全身。皮疹为浅红色,稍高起皮肤,约2毫米左右,面部及四肢皮疹可融后成片,类似于麻疹皮疹。皮疹多于3天内迅速消退。可有细小脱屑无色素沉着。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耳后、颈后、枕部淋巴结较明显,伴有压痛,持续数日消肿。出疹期患者体温多在38℃左右,全身症状很轻。 4.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nital mbella syndrome,CRS):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死胎和新生儿—个或多个器官畸形。以先天性白内障、心脏畸形和耳聋等为典型特征,此外还有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紫癜,心肌炎和青光眼等表现。
疾病检查:
风疹的临床表现类似麻疹或猩红热。诊断有—定困难。根据其流行病学资料、全身症状、出疹迅速、消退亦快,以及枕后、耳下单个淋巴结肿大、咽及软腭有红色点疹均有助于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在前驱期搜出疹初期,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减少,出疹后5天,淋巴细胞增多。 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病毒学检测 出疹前后7天,患儿咽部分泌物及血清中可分离出病毒。 3.血清学检查 采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4倍以上升高者诊断为近期感染。 4.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及淋巴结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急性或慢件炎症变化,发疹后期浆细胞增多。 二、诊断 1.产前诊断 母亲在孕16周前感染风疹病毒可致严重胎儿畸形,产前诊断有助于确定有无官内感染,目前主要是从羊水中分离出病毒或是从脐血中测得风疹特异性lgM抗体。 2.新生儿期诊断 (1)病毒分离:对疑有先天性风疹患儿,可取其咽分泌物、尿、脑脊液作风疹病毒分离。 (2)血清抗体检测:①风疹病毒IgG测定:IgG抗体可通过胎盘,但经胎盘传递的IgG抗体2一3个月消失,如生后5~6个月婴儿风疹抗体阳性,上l滴度无下降趋势,患儿又有先天性风疹的临床表现,则可诊断为先天性风疹感染。②风疹病毒IgM抗体测定:若新生儿测得风疹病毒IgM抗体,可诊断先天性风疹感染。常用血凝抑制试验,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也可采用。 鉴别诊断: 需与麻疹、猩红热等鉴别。 (1)麻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重,主要见于儿童。皮疹为紫红色至棕红色斑丘疹,发疹顺序为耳后、颈、发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足跖可与其鉴别。 (2)猩红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前一天,突然发热及咽痛,皮疹为弥漫性、密集性小斑疹,可见“杨梅样”舌,发疹顺序为颈、胸、躯干、四肢和面部,压之褪色,复原较慢。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可与其鉴别。
疾病治疗:
风疹的治疗概要: 风疹发热期卧床休息,出疹期做好患者皮肤护理,防止擦伤皮肤。孕妇早期应终止妊娠。对患本病的小儿自幼应有良好的护理和教养。干扰素、利巴韦林(病毒唑)等似有助于减轻病情。 风疹的详细治疗: 预防: 预防的目的是不仅要减少风疹的发病率,重点还要预防先天性风疹。 1.隔离病人 隔离至出疹后5天。 2.被动免疫 对体弱儿童,于接触风疹病人5天内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以避免风疹的发生。但效果不确切。 3.主动免疫 使用风疹减毒活疫苗或风疹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MMR),接种者95%以上产生抗体,无明显副作用。一般用于15个月至青春发育期之间的女性。 4.对孕妇的保护 孕妇(特别是妊娠前3个月)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如已接触,可考虑人工流产。 治疗: 1.—般治疗:发热期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出疹期做好患者皮肤护理,防止擦伤皮肤,以防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 (1}孕妇感染风疹的处理 孕妇早期(尤以妊娠初3个月)应尽量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如已接触风疹患者,应在接触5日内肌注丙种球蛋白20ml,但效果尚不肯定。已确诊有风疹病毒感染的早期孕妇,一般应终止妊娠。国际上近年来已广泛应用风疹减毒活疫苗.均证明安全有效,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在95%以上。我国于1981年开始应用风疹一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证明预防风疹有良好效果,免疫对象除小儿外,青春期及成年妇女(婚前育龄妇女)也应接种,接种后可使先天性风疹明显减少。 (2)先天性风疹的处理 病儿应隔离,以防在婴儿室或产房内扩散。对患本病的小儿自幼应有良好的护理和教养,医护人员与病儿家长、托儿机构保育员、学校教师密切配合,观察病儿生长发育情况,矫治畸形,必要时手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先天性心脏病等。如长期追踪中发现听力减退,及时采取助听等措施,并进行特殊教育,则可减轻继发性语言及学习障碍。 (3)成人及儿童获得性风疹的处理 成人和儿童患风疹时症状轻,预后好,除休息和对症处理外,不需特殊治疗。干扰素、利巴韦林(病毒唑)等似有助于减轻病情。并发症可有血小板减少(孕妇较多见)、心肌炎、关节炎、脑炎,均可自愈。
预防预后:
病原学: 风疹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属披盖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在电镜下形态多样,大小约50~70nm,不耐热,在室温及37℃时很快失去活力。此病毒能在人胚组织中缓慢繁殖,亦能在兔肾细胞生长,在宿主细胞可形成胞质包涵体。病毒存在于患者及隐匿型感染者鼻咽分泌物、血液、尿及粪便中。出疹前7天至疹退7~8天可在鼻咽部发现病毒;先天性感染患儿体内排毒可长达12~18个月,排毒患儿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为主。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在托幼儿机构和小学校可有流行,—般每3~5年有一次大流行,多见5~9岁儿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都有风疹暴发流行的报导,发病率达100~200/10万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风疹感染率在95%左右。 发病机制: 孕妇感染风疹,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孕龄是决定感染结果的主要因素。孕早期胎儿感染后3个胚层均受到病毒侵袭,受累组织因风疹病毒感染造成生长停滞的无性繁殖细胞系可遗传给子代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