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尽管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但麻疹仍是造成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典型麻疹(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②上呼吸道炎及结膜炎表现: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结膜炎表现。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及唇部黏膜,部分可融合。于出疹后1~2天消失。④其他表现: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40.5℃,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重者有谵妄、抽搐。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不伴痒感。以后部分融合成片,色加深,呈暗红色。此期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的弥漫性肺部浸润。(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后消退。2.非典型麻疹(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8个月有母亲被动抗体的婴儿。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全身情况良好,可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常需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和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2)重型麻疹: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体温常持续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出血性,常伴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咯血及血尿。部分患者疹出不透、色暗淡,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出现循环衰竭表现。此型患儿常有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高。(3)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临床表现为前驱期短,常无麻疹黏膜斑,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有四肢水肿,皮疹不典型,呈多样性,出疹顺序可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易并发肺炎。本型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有助诊断。"
疾病检查: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麻疹接触史以及临床上出现急性发热、畏光、眼鼻卡他等症状,应怀疑麻疹的可能。皮疹出现以前,依靠Koplik斑可以确诊。疹退后皮肤有脱屑及色素沉着等特点,可帮助作出回顾性诊断。麻疹病毒血清IgM抗体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可确诊。
疾病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麻疹,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注意皮肤和眼、鼻、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酌情使用小量退热剂,但应避免急骤退热,特别是在出疹期。烦躁可适当给予镇静剂。频繁剧咳可用镇咳剂或雾化吸入。WHO推荐给予麻疹患儿补充高剂量维生素A,20万~40万单位,每日1次口服,连服2剂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并发症的治疗 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生素。"
预防预后:
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球形颗粒,有6种结构蛋白,一种血清型。人是唯一宿主。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