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疖与耳疮
什么是耳疖与耳疮?
耳疖、耳疮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疮疖,以红肿疼痛为共同临床表现。其中,红肿局限、突起如椒目者为耳疖;红肿弥漫、靡烂渗液者为耳疮。耳疖又名耳疔,如《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疗生耳窍暗藏之处,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锥刺,引及腮脑,破流血水。”耳疮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气血相搏,故生耳疮。”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年龄、性别无关。但耳疖多发于夏季.青壮年多见;耳疮好发于夏秋季,无年龄差异;挖耳、游泳时外耳道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是其诱因,外耳道皮肤损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邪毒侵袭发为本病。耳疖、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道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主要表现为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有明显的耳郭牵拉痛及耳屏压痛。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耳疖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严重者牵引同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耳疮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二者均有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耳疖外耳道壁局限红肿,隆起如椒目状,肿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破溃可见溢脓;耳疮外耳道弥漫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反复发作。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 【鉴别诊断】 (1)耵耳:游泳、洗澡后耳堵、耳胀、耳痛;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2)脓耳: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耳内流脓后耳痛缓解;检查所见发病初期鼓膜充血,后期鼓膜穿孔溢脓。
疾病治疗:
耳疖初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成脓期清热解毒、促进排脓;耳疮急性期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慢性期养血润燥、媳风止痒。 1.药物治疗 (1)风热客窍 证候:耳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外耳道红肿,伴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本证以外耳道红肿、疼痛及舌脉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若红肿局限。突起如椒目状,可合用五味消毒饮;红肿弥浸,潮湿渗液。可加紫花地丁、黄连、丹皮、赤茯苓以清热祛湿。 (2)肝胆湿热 证侯:耳痛剧烈,痛引腮脑,耳道红肿较甚,溃破溢脓,或靡烂渗液,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本证以耳道红肿、疼痛、溢脓、渗液及肝胆湿热的全身症状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处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若局部成脓破溃,加用仙方活命饮。 (3)血虚化燥 证候:耳痒、耳痛反复发作,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淡,苔白,脉细数。本证以病程长,反复发作,耳道皮肤增厚及舌脉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处方:地黄饮(《医宗金鉴》)加减。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耳门 听会 翳风 合谷 外关 方中耳门、听会、翳风疏利少阳、行气通窍;外关和解少阳、清热泻火,配合谷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和解止痛之功。 加减运用:风热上犯加大椎、曲池疏风清热;肝胆火盛加行间、侠溪琉弭肝胆。红肿较剧。并有高热者,取少商点刺出血。 操作方法:耳周腧穴针刺注意针尖的角度和方向,防止刺伤耳膜;刺翳风要选较细的针,只捻转。不提插,避免刺伤面神经,要求针感向耳底传导;余穴采用常规刺法。 (2)耳钟:取耳尖、神门、肾、肝、胆、外耳、枕等。每次选用3~5穴,针刺并留针2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其他治疗 (1)滴耳: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制成滴耳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 (2)外敷:红肿甚者用黄连膏、紫金锭局部涂敷;皲裂、脱屑者用紫归油涂敷。 (3)理疗:局部超短波或微波理疗,具有消肿散结和减少渗液的作用。 (4)手术:耳疖已成脓,未自行溃破者,切开排脓(切口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
预防预后:
本病多因外耳皮肤损伤、风热邪毒乘机侵袭而致,肝胆湿热上蒸使病情加重,血虚生风化燥使病情缠绵。其中,耳疖以成脓破渍而转愈,耳疮则常由邪正抗争决定其转归。 1.风热客窍 外耳损伤,风热邪毒乘机侵袭,阻滞耳窍经脉而为病。 2.肝胆湿热 湿热邪毒壅盛,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犯耳窍,壅遏经脉则化腐成脓,蒸灼耳道则糜烂渗液。 3.血虚化燥 耳疮反复,阴血耗伤,耳窍肌肤失于濡养,皮肤增厚、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