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
什么是紫癜?
紫癜(purpura) 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仅于过敏性紫癜时可稍隆起,开始为紫红色,压不退色,以后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血管性紫癜:出血主要在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呈瘀点、瘀斑;免疫性血管性紫癜主要累及胃肠道、肾脏及关节腔,可引起腹痛、血尿、蛋白尿及关节肿胀和疼痛。 过敏性紫癜:本病在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光明显性别差别。发病前1~3周可能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如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以后出现全身皮疹,皮疹对称分市、大小不等,分批出现,臀部以下多见,略高于皮肤,压之不退色,后期可融合成片,形成瘀斑,严重者出现血泡,同时可伴皮肤水肿、荨麻疹。部分患者伴关节痛、血尿、腹痛和黑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瘀斑和紫癜,少数有皮肤血肿;皮疹分布不均,常以四肢较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鼻出血或齿龈出血常伴随皮疹出现或是起病时的突出表现;胃肠道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少数患者可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少见,但一有发生,则预后不良。 输血后紫癜:其特征是输注含血小板成分血液后约1周,患者突发血小板减少。 感染性紫癜: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和紫癜。部分患者可见皮肤大片瘀斑,甚至出现血痂、坏死、溃疡等。严重者可出现黏膜出血,甚至会出现内脏出血,如咳血、便血、尿血、呕血等。发病初期见原发感染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单纯性紫癜:自发性轻微的皮肤瘀点或瘀斑,以双下肢为主,偶可发生在上肢,但很少发生于躯干部。瘀斑或瘀点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不高出表面,压之不退色也不疼痛。不经治疗,瘀斑可自行消退,留下青黄色色素沉着斑块,以后逐渐消失。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抗血小板抗体测定阳性,束臂试验阳性,则提示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块收缩等均正常,则提示为过敏性紫癜。 若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毛细血管脆性检查呈阳性,则提示为血管性紫癜。 若血小板计数正常,少数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异常APTT、PT和TT正常,绝大部分患者毛细血管脆性实验阳性,则提示为单纯性紫癜。
疾病治疗:
单纯性紫癜不经治疗可以自行消退。过敏性紫癜要找出过敏源,感染的要进行抗生素治疗,其他的针对症状治疗。 一般为激素治疗,2/3患者有效。治疗无效的患者,2/3对切脾治疗有效。激素或切脾治疗无效及不能切脾者可选用免疫制剂。
预防预后:
(1)单纯性紫癜 发病原因不清楚,一般发病较轻,无明显的血液和血管的变化,偶尔有轻度凝血机能障碍。 (2)过敏性紫癜 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及其他过敏表现。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循环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4)血管性紫癜的化学性病因主要见于金制剂、汞化合物、砷化合物、石油产物、有机氯(如二二三、六六六等)、有机磷杀虫药及军用毒剂(如路易斯毒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