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流血)
什么是出血? 在医学上,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称为出血(hemorrhage)。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症状分类: 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两种: (一)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乃由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破裂可发生于心脏(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发生于动脉,其成因既可为动脉壁本身的病变(如主动脉瘤),也可因动脉旁病变侵蚀动脉壁(如肺结核空洞对肺血管壁的破坏,肺癌、胃癌、子宫颈癌的癌组织侵蚀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溃疡底的血管被病变侵蚀)。静脉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创伤外,较常见的例子是肝硬变时食管静脉曲张的破裂。毛细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发生于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二)漏出性出血 这种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出血性素质所发生的自发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疾病治疗:
止血方法 1.内出血 内出血一般不易发现,通过呕血,便血等表现出来,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 2.外出血:外出血有三种。 毛细血管出血,颜色为红色,从伤口滴出,一般可自行凝固,也可以贴创可贴。 静脉出血,颜色为暗红色,血液从伤口涌出。对于小静脉,可以贴创可贴。对于大静脉,要紧急拨打120呼救,并在同时用手压住或用绷带,止血带等物品压住止血。 动脉出血,颜色为鲜红色,血液从伤口一股股喷出,止血方法与大静脉相同。 3.注意 在用止血带止血时,应缩短时间,并且每20~30分钟松绑一会,让少量血液流过,以防肢体坏死。
预防预后:
(一)内出血: 可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者称体腔积血,如腹腔积血、心包积血;体腔内可见血液或凝血块。发生于组织内的出血,量大时形成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等;量少时仅镜下始能查觉,在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橙色血晶的存在。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点,较大的出血灶形成瘀斑。 (二)外出血: 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为鼻衄;肺结核空洞或支气管扩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咯血;消化性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呕血;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称便血;泌尿道出血经尿道排出称尿血;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黏膜、浆膜面形成较小的出血称瘀点;而稍大的出血称紫癜;直径超过1-2cm的皮肤下出血称瘀斑。这些局部出血灶的红细胞被降解,由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呈红--蓝色,然后被酶解转变为胆红素呈蓝绿色,最后变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成为出血灶的特征性颜色改变。在有广泛性出血的患者,由于大量的红细胞崩解,胆红素释出,有时发展为黄疸。 出血原因: 1、局部因素:鼻腔和鼻窦的炎症、鼻中隔偏曲、外伤、肿瘤以及不良的挖鼻习惯等。其中鼻咽部肿瘤早期多表现为涕中带血或者少量出血,容易被忽视。 2、全身因素:各种发热性传染病、内分泌失调、高血压、心脏病、营养障碍、血液病肝肾慢性疾病以及化学药物中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