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什么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起源于管状组织(血管)的一种良性肿瘤或先天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生后不久。有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二种类型,以前者较多。毛细血管瘤是由成群的薄壁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由窦状血管构成,柔如海绵,暗红色,不带蒂而散布于黏膜下,可延及颈部皮下,呈青紫色。大的血管瘤常有糜烂溃疡,引起大出血,有时恶变。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皮损为直径1~5mm的鲜红或樱桃红色丘疹或小结节,半球状,高出于皮面1~2mm,质软海绵状,有时呈不规则状或蕈状,数目不定,玻片压之退色。 按性质不同和瘤内血管大小不同分为3类。 (1)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肛管或肛周皮肤,又称“葡萄酒色斑。”无痛,边界清楚,一般无包膜及管腔。瘤内有大片分化成熟、排列紧密的毛细血管,管壁菲薄,有一层内皮细胞及基底膜,无平滑肌细胞。多发于肛管及肛周皮肤。 (2)海绵状血管瘤:多见,质软如海绵,压之退色或缩小,血管大壁薄,扁平状,此类分3型①多发静脉扩张型。由很多分立的、直径不超过1cm的小瘤组成。②单纯息肉型。体积大,突入肠腔,常有溃疡、出血和阻塞直肠症状。③播散扩张型。常在直肠,有的单发,有的多发,大小形状不等,常侵犯20~30cm肠段。幼年时发生症状严重。此类镜下可见壁薄、互相吻合、管腔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的血管,多发于黏膜下层。 (3)蔓状血管瘤:由口径大、壁薄、弯曲的血管构成,其中可为静脉,亦可为动脉,并有动静脉痿存在,局部常有局灶性黏液变。会阴及肛管偶可见到。
疾病检查:
表浅血管瘤有明显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位置较深的血管瘤应作体位移动试验和穿刺来确定。也可采用动脉造影及瘤腔造影来协助诊断。 (1)大多数血管瘤为先天性,少数为后天发生。 (2)浅部血管瘤与正常皮肤齐平或稍高,形状不规则,呈鲜红或紫红色,质软。深部血管瘤扪诊柔软有波动感,穿刺为血液,体位试验可为阳性。 (3)深部血管瘤可借助颈动脉造影或局部瘤腔造影证实。
疾病治疗:
血管瘤的治疗应根据肿瘤类型,位置及病人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低温治疗,激光、硬化剂注射剂等。 1.全身治疗 主要为激素治疗。采用本治疗的病例必须经过严格选择,限用于婴幼儿。适应于血管瘤生长发展迅速者;反复发生出血、溃疡或感染者;瘤体影响呼吸、吞咽及进食者等。一般常用泼尼松,剂量为2~3mg/(kg·d),口服2~3周。显效后剂量减为1mg/(kg·d),再减为0.75mg/(kg·d)。 2.局部治疗 (1)硬化剂注射:常用药为5%鱼肝油酸钠。在注射硬化剂前先在瘤体周围做局部浸润麻醉或传导麻醉。适用于海绵型血管瘤。 (2)低温治疗:适用于表浅而较局限的血管瘤。 (3)激光治疗: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及较局限的血管瘤。 3.手术治疗 眼睑毛细血管瘤可行冷冻、激光、X线或镭照射,也可用90锶敷贴。海绵状血管瘤可注射鱼肝油酸钠硬化剂或手术切除。 4.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血管瘤系气滞血瘀,瘀血不行,留着局部所致,治宜理气化瘀,方宗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生地、桃仁、苏木、泽兰、乳香、没药、红花、生膝等,小儿患者酌加健脾生血药如黄芪、白术、当归等。
预防预后:
【病因】 病因未明,可能与慢性炎症、创伤、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多为先天性的,一般出生时就有。它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普遍被认可的原因的还分为两类如下: 一、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二、 也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