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
什么是胃溃疡?
胃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它的局部表现是位于胃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 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轻症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降低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根除Hp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胃溃疡的症状 胃溃疡症状可表现为规律性(多在餐后半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周期性(再次进餐后疼痛重复出现)的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症状,轻者只有上腹不适。重者可扩散至胸部、左上腹、右上腹或背部等。绝大部分人可出现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有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灼感、恶心、呕吐、纳差等。但也可无任何症状,直接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 胃溃疡的早期症状 胃溃疡是一个慢性病的过程,少数病人往往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当中都没有任何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以至出现出血并发症才被发现。大部分胃溃疡患者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其中,最明显的是餐后上腹痛,多位于剑突下(即通常所说的心窝窝)正中或偏左。 胃溃疡严重吗,不治疗会怎样? 胃溃疡如果积极治疗,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如果反复发作或是没有规范治疗,并发症是胃溃疡的最大危害: 1. 出血 约有20%~30%的溃疡患者曾有出血病史,第一次出血后约30%可以复发。 2. 穿孔 约有6~10%的溃疡患者发生穿孔,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居多3. 幽门梗阻 约10%可能并发幽门梗阻,老年男性为主。4. 癌变 癌变率估计在1%~7%,胃溃疡癌变常发生于溃疡边缘。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患者发生溃疡的部位、性质及机体反应情况因人而异,所以临床表现不一。一些患者没有疼痛,偶感上腹不适。少数患者可以完全无症状,以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为首发症状。 1.疼痛 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的机制是:主要由于溃疡灶和其周围炎症受胃酸刺激;溃疡部位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使疼痛加重;溃疡或炎症局部的神经感受器痛阈降低,以及大脑对疼痛刺澈的耐受性下降。 (1)疼痛特征:典型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呈慢性、周期性及节律性上腹痛。 1)慢性:慢性过程是溃疡病自愈和复发的反复病程,一般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几十年。 2)周期性:疼痛的周期性发作是缓解与发作的周期性交替,其间期数周至数月不等,发作与季节、饮食、劳累、精神因素等有关,缓解时意味着溃疡非活动性或愈合。 3)节律性:节律性疼痛是典型溃疡活动期的特征,主要原因是溃疡灶与胃酸接触有关,当食物进入胃后引起胃酸分泌,因此疼痛与进食、胃酸分泌之间呈明显的节律性关系。胃溃疡多在餐后0.5~2小时疼痛,至下一餐前疼痛消失,即呈现进食一舒适一疼痛一舒适的节律形式;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餐后3~4小时出现疼痛,持续至下次进餐,进食后才缓解,即呈现进食一舒适一疼痛的节律形式,有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由于夜间胃酸高分泌而发生夜间痛。消化性溃疡出现并发症或伴发胃炎者节律性疼痛消化。 (2)疼痛部位:胃溃疡痛多在剑突下正中或偏左侧,十二指肠溃疡痛多在上腹正中或偏右侧。高位或前壁溃疡常向胸部放射,后壁溃疡则放射至脊柱旁的相应部位。 (3)疼痛性质:取决于个体对痛的感受反应。多为钝痛、灼痛、饥饿性痛、痛较轻多能忍受,部分患者轻按腹部可减轻疼痛。溃疡病灶向黏膜下层深入时可出现钻痛,溃疡周边充血、淤血则疼痛加剧。 2.消化系统其他症状 常有泛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伴同疼痛出现。泛酸和流涎是贲门松弛和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恶心、呕吐多反映溃疡具有较高的活动程度,大量呕吐宿食.提示幽门梗阻。 3.全身性症状 患者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和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不平衡的症状。疼痛较剧而影响进食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二)体征 发作期间,可有上腹压痛。胃溃疡之压痛点多稍偏左;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溃疡则略偏右。后壁溃疡,尤其是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也可有压痛点,位于第七至十二胸椎旁(多数局限于第十至十二胸椎旁)。缓解期一般无明显体征。 (三)几种特殊类型的溃疡 1.无症状性溃疡:此类患者约占消化性溃疡的15%~35%,多在检查其他疾病时被发现,或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被发现。可见于任何年龄,但老年人多见。此外,用H2RA维持治疗中复发的溃疡,半数以上无症状。 2.老年人消化性溃疡:Gu多于DU,临床症状不典型,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者比率较高,疼痛多无规律,而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明显,胃体溃疡或高位溃疡及巨大溃疡多见,需与胃癌鉴别。 3.复合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多数为DU先于GU发生,较易发生幽门梗阻。 4.幽门管溃疡(pyloric channel ulcer):幽门管位于胃远端,与十二指肠交接,长约2cm。幽门管溃疡的病理生理与DU相似,胃酸一般增多。幽门管溃疡常缺乏典型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餐后上腹痛多见,对抗酸剂反应差,容易出现呕吐或幽门梗阻,穿孔或出血的并发症也较多。 5.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约占DU的5%。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球后溃疡多具有DU的临床特点,但夜间疼痛和背部放射痛更为多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差,较易并发出血。 6.难治性溃疡:一般指标准剂量的H2RA正规治疗一定时间(GUl2周,DU8周)后经胃镜检查确定未愈的溃疡和(或)愈合缓慢、复发频繁的溃疡。随着有强烈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的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1)的问世及消化性溃疡病因新认识带来的防治策略的改变,真正难以愈合的消化性溃疡已极为少见。
疾病检查:
诊断: 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包括Hp检测);胃镜检查提示存在溃疡或X线钡餐检查提示龛影。 (4)心电图、胸片。 诊断有疑问者可查 (1)血淀粉酶、血浆胃泌素水平、肿瘤标记物筛查; (2)13C-或14C-呼气试验; (3)腹部超声、立位腹平片、X线钡餐、上腹部CT或MRI。
疾病治疗:
胃溃疡自我疗法 首先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最大程度上的预防溃疡的发作。具体而言,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休息,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大的食物。2、按时按疗程服用药物,目前应用的抗溃疡药物可在4周内使75%的溃疡愈合,8周内使85%~95%的溃疡愈合。3、戒烟、戒酒:酒是胃酸的刺激物,溃疡活动期禁饮。吸烟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疡复发和增加溃疡并发症发生率。 胃溃疡的最佳治疗方法,怎么治疗 无论内科治疗或选择外科治疗都可以达到消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大部分都可以经药物治疗而治愈。如抗酸制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胃得乐、胃舒乐)、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丙谷胺)、黏膜保护剂(米索前列醇、恩前列素、阿巴前列素、硫糖铝)及抗幽门螺杆菌(铋剂、四环素、甲硝唑)等。需手术治疗的仅占10%,而且急诊手术(穿孔、出血)比例增高,择期手术比例呈下降趋势。 胃溃疡吃什么药好 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1、抑制胃酸分泌药:常用的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是胃溃疡的首选用药。2、粘膜保护剂:与抑酸药联用减少溃疡复发,常见的如硫糖铝、胶体铋,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等。3、胃肠动力药:主要用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的患者以促进胃肠排空,缓解症状。4、幽门螺杆菌阳性:铋剂、四环素、甲硝唑联合其他药物用药。 胃溃疡的详细治疗: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避免应用致溃疡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降低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根除Hp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标准住院日为5-7天。 注意: 1.必须符合第一诊断。 2.当患者没有具有其他疾病或是所患疾病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胃镜检查: 1.入院前未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对胃溃疡病灶常规作活检。 2.检查前禁食6-8小时。 3.如选择无痛内镜,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4.胃镜检查2小时后再进食(大量活检者或容易出血者可延长禁食时间)。 标准药物治疗方案: 1.合并Hp感染者进行根除Hp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2种相关抗菌药物三联疗法,或加用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为1-2周); (2)抗Hp治疗后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抑酸治疗(疗程十二指肠溃疡4-6周,胃溃疡6-8周)。 2.未合并Hp感染者进行抑酸治疗(疗程同上)。 3.症状无改善者可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治疗。 出院标准: 腹痛减轻或消失。
预防预后:
胃溃疡病因: 胃溃疡常见于慢性胃炎病人,几乎所有的胃溃疡者都有慢性活动性胃炎。长期饮用酒精,浓茶,吸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进食时间不规则、进食量差别大等均能直接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精神、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会导致胃酸、胃泌素分泌过多,损伤胃粘膜,所以,持续和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神经精神因素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复发中占显著地位。 易发胃溃疡的人群有: 1、进餐不规律的人:进食时间没有规律,进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喜欢较热较辣的食物。 2、烟酒一族:吸烟和喝酒的人也很容易诱发胃溃疡。 3、长期服药的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抗血小板药及降压药物。 4、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消化道症状者。 5、有消化性溃疡家族史者;有胃癌家族史者。 胃溃疡详细解释: (一)损害因素 1.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胃酸的作用占主要地位。胃酸是由胃体壁细胞所分泌,胃酸分泌与壁细胞数量有关。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壁细胞数增多为重要的发病原因。壁细胞数增多可能与体质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壁细胞长期遭受刺激所致。 2.精神、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大脑皮质和下丘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两个途径调节胃肠道的分泌、消化、运动等功能和血液循环。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通过刺激壁细胞和G细胞,使胃酸分泌过高,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受大脑皮质的调节,而后者的功能障碍往往是上述迷走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的原因,因此,持续和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神经精神因素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复发中占显著地位。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兴奋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和抑制胃黏液分泌作用。当内分泌功能紊乱而有过多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时,上述作用增强,使十二指肠溃疡易于形成。 3.刺激性食物与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以及不规则的进食等,均能直接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复发。 4.胃泌素和胃窦部潴留 正常人体的胃窦部具有丰富的胃泌素细胞,所分泌的胃泌素具有兴奋壁细胞,使之分泌胃酸的作用。当副交感神经兴奋,胃窦部黏膜接触蛋白质及其分解物,或因胃窦部动力障碍导致胃窦部潴留、扩张等均能促使胃泌素细胞分泌胃泌素,从而促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增多,易形成溃疡。 (二)削弱保护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不被胃内容物损伤和被胃液消化,是因为有一道胃黏膜屏障。这道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膜的脂蛋白层。当脂蛋白层遭到破坏(凡能溶解脂肪的化合物,如某些药物、酒精、胆盐等,均能破坏脂蛋白层),胃液中的H+回渗到黏膜层里,使胃黏膜受损。胃的炎症亦可削弱黏膜的抗酸能力。目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此外,各种因素导致的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胆汁反流入胃,能削弱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三)其他因素 许多观察认为,O型血者患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前区溃疡比其他血型者的发病率约高出40%。还观察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亲属中,本病的发病率亦高于常人大约2~3倍。这些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