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
什么是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简称室早,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心肌提前激动,使心室提前除极,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人也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室性期前收缩的症状: 患者可感到心悸不适。当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繁或呈二联律,可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如患者已有左室功能减退,室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可引起晕厥。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心绞痛与低血压。室早临床意义决定于基本病因、心脏病变的程度、全身状况及室早出现的频率和性质,这些因素的不同,室早对患者的影响及预后亦有很大差别,从仅有轻微症状到发生猝死。 听诊时,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可见正常或巨大的a波。
疾病检查:
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 心电图的特征如下: 1.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 3.室性期前收缩很少能逆传心房,提前激动窦房结,故窦房结冲动发放未受干扰,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间期之和。如果室性期前收缩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室性期前收缩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4.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室性期前收缩可孤立或规律出现。二联律是指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是每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如此类推。连续发生两个室性期前收缩称成对室性期前收缩。连续三个或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称室性心动过速。同一导联内。室性期前收缩形态相同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形态不同者称多形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5.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 心室的异位起搏点规律地自行发放冲动,并能防止窦房结冲动入侵。其心电图表现为:①异韦室性搏动与窦性搏动的配对间期不恒定;②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是最短的两个异位搏动间期的整倍数;③当主导心律的冲动下传与心室异位起搏点的冲动几乎同时抵达心室,可产生室性融合波,其形态介于以上两种QRS波群形态之间。
疾病治疗: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概要: 室性期前收缩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治疗应以消除症状为目的,积极去除诱因。应用某些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低剂量胺碘酮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死亡率与心脏性死亡率。 室性期前收缩的详细治疗: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首先应对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症状及其原有心脏病变作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方法治疗以及确定治疗的终点。 一、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早,尤其是偶发、单源室早,一般预后良好,无症状者不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室早频发伴明显症状,治疗应以消除症状为目的,积极去除诱因(吸烟、咖啡、应激等),予镇静剂解除顾虑。β受体阻断药对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室早有较好疗效,尤其适用于血压偏高、心率偏快者,可予阿替洛尔12.5~50mg Bid,或美托洛尔25~50mgBid—Tid。对于频发室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酌情选用美西律0.1—0.2gTid,或普罗帕酮0.1—0.2gTId等药物,服药期间主要注意症状的改善,而不必过分强调完全消除期前收缩。对于频发单源室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药物效果差或不能耐受药物者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二尖瓣脱垂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仍遵循上述处理原则。如患者合并二尖瓣反流及心电图异常表现,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可首先给予β受体阻滞剂,无效时始改用1类药物。 二、急性心肌缺血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患者有很高的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过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是出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特别是在出现以下情况时: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多源(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或连续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R—on—T)。因而提出,所有患者均应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药物为静注利多卡因。近年研究发现,原发性心室颤动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自从开展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原发性心室颤动发生率已大大下降。目前不主张在所有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仅对早期出现上述类型室性期前收缩时使用。利多卡因无效时改用静注普鲁卡因胺。若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窦性心动过速与室性期前收缩,早期静注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减少心室颤动的发生。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其他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如变异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胺。急性肺水肿或严重心力衰竭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治疗应针对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 三、慢性心脏病变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病患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有很高的心脏性猝死危险性,特别是伴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时,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应用某些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尽管药物能有效抑制室性期前收缩,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应当避免应用I类、特别是IC类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β受体阻滞剂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不显著,但能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发生率。低剂量胺碘酮应用于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力衰竭伴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死亡率与心脏性死亡率。
预防预后:
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 l.可见于正常人,室性期前收缩随年龄增加发生率有增高趋势,2.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性期前收缩出现。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亦能诱发室性期前收缩。 3.冠心病(尤其是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各种心肌病、心肌炎、心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和手术、麻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