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
什么是食物过敏?
消化系统变态反应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或过敏性胃肠炎、食物过敏等,是由于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儿童食物过敏反应的患病率约6%一8%,而牛乳是最常见的过敏食物,占其中的3%一7.5%,以1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过敏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食物过敏的患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约6 8%~17%,而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则可高达26%。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食物变态反应受致敏食物的种类、烹调方式、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食物过敏反应基本可为两类:①速发型(急性反应),多数病例在进食30 min内出现症状,多表现为血管性神经性水肿、呕吐、腹痛、腹泻、胃肠道出血,或消化道以外的症状如:荨麻疹、湿疹、哮喘、鼻炎等,严重者可伴有全身过敏症状;1~2 h后消退。患者及家人常能认识到症状与食物有关,并能指出致敏原,诊断较易。②迟发型反应或全身性反应,多在进食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生,多表现为慢性呕吐、腹胀、持续性腹泻、吸收不良、低蛋白血症伴或不伴水肿、消化道出血、咯血、生长落后等,变态反应症状多样、隐蔽不易察觉,不易诊断。 (一)肠道内症状 最突出,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少数患者可伴有消化性溃疡、口腔溃疡、慢性肠炎等。极少数有肠梗阻的表现,从食物中剔除过敏原后症状迅速消失。 大使成型软便或稀烂状,甚至为水泻。大便中有大量黏液,累及结肠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一天数次至十多次不等。潜血试验可为阳性,黏液中有粪抗体或粪沉淀素,大便黏液经Hansel染色后有嗜酸粒细胞破碎后形成的Charat一Leyden结晶体。 症状轻微者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营养状况,严重者则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小儿可出现生长滞缓、消瘦、乏力、易疲劳等。婴幼儿长期牛奶过敏者,可有缺铁性贫血、隐匿性胃肠出血及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的Heiner综合征。 (二)肠道外症状 最常见的表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各种皮疹、湿疹。此外尚可引起鼻炎、结膜炎、复发性口腔溃疡、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心律失常、头痛、眩晕等,甚至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全身反应。婴儿期食物过敏尚有发生猝死综合征的报道,应予重视。
疾病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进食的种类、时间、烹调方法,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追溯小儿既往食物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诊断标准:①证实摄入某种食物能反复引起患儿的症状和体征;②有免疫功能受影响的证据。结合其他筛选试验和免疫学检查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食物过敏引起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和非特异性,应与非变态反应所引起的消化道和全身性疾病鉴别,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胆石症、炎症性肠痛、乳糜泻等。 进食某些食物后引起的不照反应,不能都认为是食物过敏。现引用1984年美国过敏和免疫学会提出的关于食物异常反应的概念如下。 (一)食物异常反应 食物异常反应是一个总的概念,适用于由摄入的食物和(或)食物添加剂引起的所有异常反应,包括人体对食物成分或添加剂引起的免疫反应(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及非免疫性副反应,如食物不耐受,中毒性、代谢性、药理性和特异体质的反应,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等。 (二)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指食物和(或)添加剂引起的异常生理反应,是由食物或添加剂引起的非免疫反应(如中毒性、药理性、代谢性、感染性反应及其他非免疫因素所致的异常反应),它与食物异常反应的主要区别是不涉及免疫反应,但可由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参与。 (三)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毒物污染或本身具有毒性的食物和(或)食物添加剂,在效应部位积累到一定量而产生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大类。毒物可来自污染的微生物与食物本身(如河豚、生鱼胆等),也可源于其他化学物质(如砷、汞、有机磷农药等)。此异常反应一般无免疫因素参与。 (四)药理样食物反应 药理样食物反应指食物及其衍生物利(或)食物添加剂中含有内源性药理作用样物质(如咖啡因、组胺等),摄入机体达到一定量后,产生的某种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及表现。 (五)假性食物过敏 假性食物过敏多指由于精神及心理因素引起的食物异常反应,其临床表现类似食物过敏,但不涉及免疫机制介导的化学介质的释放。 食物中毒、药理样副作用和食物不耐受等一般不涉及机体的免疫反应,与食物的过敏反应不同,临床上应注意区分,尤其应避免将食物过敏反应误诊为食物的毒副作用或食物不耐受。
疾病治疗:
食物过敏的治疗概要: 食物过敏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禁食致敏的食物。物免疫耐受治疗是过敏性胃肠炎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使用抗组胺类药物、色甘酸钠、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肠道菌群制剂等,以及对症处理。 食物过敏的详细治疗: 【预防】 对于食物的过敏反应,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禁食致敏的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病人剔除了食物致敏原的饮食,常可使症状不药而愈。应指导患儿家人制定饮食方案,既能清除食物中的变应原,也能使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成分,以免导致医源性营养不良。因此,对于过敏性胃肠炎患儿的防治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详细了解食物过敏的种类、敏感程度及症状的严重性 【治疗】 食物免疫耐受治疗是过敏性胃肠炎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应从食用极少量过敏的食物开始,并以克为单位来逐渐增加食物的数量,使患儿对过敏食物逐渐产生耐受性。在耐受治疗过程中可每隔2~5年进行一次食物特异性皮肤试验或食物激发试验以判断患儿是否已对过敏食物产生耐受性。或当食物过敏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每隔3~6个月可谨慎地食用少量可疑过敏食物,如无症状可渐渐加量,直至放心食用,若有症状则应停用 1.抗组胺类药物 抗组胺剂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均可用于控制胃肠过敏反应的症状。H1受体拮抗剂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荨麻疹、瘙痒、红斑、湿疹;H2受体拮抗剂则对改善或减轻胃肠道症状的疗效较好,可单独应用或两者联合应用。 2.色甘酸钠 可抑制胃肠黏膜肥大细胞在抗原激发下的组胺释放,改变肥大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发生。 3.肾上腺素能药物 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者,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500~1000μg,必要时15~30min后重复使用。 4.肾上腺皮质激素 用于过敏症状明显者,可用泼尼松每次1mg/kg口服;严重病例可用氢化可的松或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 5.调节肠道菌群制剂 肠道微生物是肠道黏膜屏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乳酸杆菌能增强IgA类抗体的免疫应答,减轻肠道炎症。 6.对症处理 呕吐、腹泻患儿应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对引起荨麻疹、皮炎者可局部用止痒剂等处理。
预防预后:
食物过敏病因概要: 食物过敏的病因概要主要有四个方面:食物过敏原,消化道过敏原主要为食入性过敏原,常见有奶类、蛋类和鱼虾类等;遗传因素;解剖因素,消化、吸收过程及黏膜免疫异常时,均可造成过敏性胃肠炎;消化道炎症也是肠道过敏症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食物过敏详细解析: (一)食物过敏原 消化道过敏原主要为食入性过敏原,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抗原物质,不断呈递给机体的黏膜免疫系统而致敏。通常食物中具有致敏作用的成分有以下特点:①多为水溶性糖蛋白;②分子质量在10~65 ku之间;③大多数对热和酸较为稳定。可以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目前已知有数千种之多,通过食物激发试验发现最常见的过敏原食物有奶类、蛋类、花生、豆类、鱼虾类和麦类等。 (二)遗传因素 食物变态反应与遗传基因有关:父母中一方有食物过敏史者,其子女的患病率为30%,双亲均患本病者,则子女患病率高达60% (三)解剖因素 人体胃肠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黏膜屏障系统可以限制完整的蛋白质抗原侵人,而进入肠道的食物抗原与分泌型IgA(SIgA)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限制了肠道对食物抗原的吸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减轻对食物蛋白的免疫反应。小儿消化道黏膜柔嫩、血管通透性高,消化道屏障功能差,各种食物过敏原易通过肠黏膜入血,引起变态反应。3个月以下的婴儿IgA水平较低,黏膜周有层产生SIgA的浆细胞数较少。当消化、吸收过程及黏膜免疫异常时,均造成各种食物的过敏原易通过肠黏膜入血而发生过敏性胃肠炎。 (四)其他因素 消化道炎症是肠道过敏症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这是由于消化道炎症致胃肠黏膜损伤,增加了胃肠黏膜的通透性,使过多的食物抗原被吸收,而发生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