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病
什么是皮肤结核病? 皮肤结核病(tuberculosis cutis)是结核杆菌所致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可分为人型或牛型结核分支杆菌所致,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毒力、传播途径、发病方式及机体免疫力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外源性结核分枝杆菌直接接种可造成皮损,如疣状皮肤结核。内源性感染引起的皮肤结核包括瘰疬性皮肤结核、急性粟粒性结核、腔口皮肤结核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症状 1.各类型皮肤结核病的共性:病程漫长,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病情发展缓慢。自觉症状轻。如无继发感染,通常无痛痒或全身性症状。破坏性大,如发生于面部,可致毁容。 2-各类型皮肤结核病的个性:临床分类很不统一,类型很多,本节仅叙述常见的5种。 (1)寻常狼疮(lupus vulgaris):最常见,约占皮肤结核病人的50%~75%。一半以上发生于面部,其次为四肢,臀部及颈部等处。基本损害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结节,红褐色至棕褐色,质地柔软,称为“狼疮结节”,用玻片压时呈棕黄色,如苹果酱状,称之为苹果酱现象(apple jelly phnomerion)。结节可向周围扩展,逐渐融合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或逐渐吸收而遗留下菲薄、光滑的萎缩性瘢痕,亦可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形成条索状、高低不平瘢痕,瘢痕收缩致功能障碍或畸形。继发感染时可伴有疼痛。 (2)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少见,约占皮肤结核病的4%~5%。成人男性为多(70.8%)。系外感染所致。多见于手背、指背,其次为足、臀、小腿等暴露部位。损害大都为单个,少数为多个单侧分布。初起为黄豆大暗红色丘疹、质硬,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大变成斑片,角层增厚粗糙不平,形成疣状增殖,有较深沟纹分隔,加压时常有少许脓液从缝中溢出,表面常覆以灰白色黏着性鳞痂,损害周围绕以红色浸润带。可逐渐向四周或一侧缓慢扩展,也可从中央愈合留下不规则或光滑柔软的萎缩性疤痕。很少发生溃疡。 (3)瘰疬性皮肤结核(scrofuloderma):亦称液化性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cutis colliqua-tiva),约占皮肤结核的10%一15%。多发生于儿童。常由淋巴结核、骨结核或关节结核等病灶直接侵犯皮肤或经淋巴管蔓延至附近皮肤而发病。好发于颈侧,其次为腋下、腹股沟及上胸部等处。初起为黄豆至白果大,稍硬、无痛、可移动的皮下结节。渐增大并与皮肤黏着,局部皮肤变红或暗红,中心发生干酪样物质的稀薄脓液。邻近可陆续发生新的皮下结节,并相互连接或贯通呈带状分布,非常特殊。常迁延多年。愈后留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索状或桥状疤痕。 (4)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本病目前将其分为2型,一种为Bazin型,属血源性皮肤结核病,另一种为Whitfield,是一种血管炎,即结节性血管炎。本病少见,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屈面,常对称分布,数不多。基本损害为豌豆至蚕豆大的皮下硬节,以后逐渐增大并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结节经3~4个月可渐软化破溃。形成深在性不规则坑穴样伴以陡峭或潜行性溃疡,分泌稀薄淡黄色带有干酪样小块脓液。溃疡经久不愈。愈后遗留萎缩性疤痕或色素沉着,易反复发生多年。 (5)丘疹坏死性结核疹(tuberculoid papulonecrotica):少见,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肘膝关节伸侧为多,也可见于臀部及躯干,对称分布,有群集倾向,基本损害位于真皮深处,为高粱至黄豆大硬性丘疹,呈暗红或紫红色。部分丘疹可自行吸收消失,多数丘疹经1个月左右,中央发生坏死,继而干涸结痂,痂去后可见小溃疡,愈后留有萎缩性色素沉着性疤痕。病程漫长,常成批发生,尤以春秋季为甚。一般认为系体内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至皮肤,并在皮肤迅速被消灭所致.但近年来有人根据血管病菌变的特征推测,本病很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类型。
疾病检查:
皮肤结核的诊断要根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2)有无伴发的内脏或其它器官的结核病变;(3)结核菌素试验阳性;(4)皮损内结核菌检查;(5)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6)抗结核治疗的疗效等。
疾病治疗:
皮肤结核病以全身抗结核治疗为主。主要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调早期、足量、规则、全程及联合使用2~3种抗结核药物,疗程一般不少于6个月。同时对易感人群普遍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皮肤结核的关键。
预防预后:
皮肤结核病主要致病菌为人型或牛型结核分支杆菌所致,通过经外伤处直接侵入皮肤或由体内器官或组织已存在的结核病灶经血行、淋巴系统等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