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什么是疖?
疖是指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尤以小儿、青年多见,依据局部表现的不同,又有有头疖和无头疖之分,发于暑热季节者,又有暑疖或热疖之称。疖为轻浅小疡,若治疗及时,预后一般多良好。但也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而形成的蝼蛄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而形成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疗。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毛囊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其特点是:局部红、肿、热、痛,根脚表浅,肿势局限,范围约3cm左右,出脓即愈。 1.暑疖 局部红、肿、热、痛,根脚表浅,肿势局限,范围约3cm左右,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中央有一黄白色小脓头.灼热疼痛,突起根浅,出脓即愈。 (2)无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上无脓头,灼热疼痛,肿势高突,2~3天化脓后中软应指,可自行溃破出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2.蝼蛄疖 一般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常会反复,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形大,一般同时长三五个,溃破后出脓,但疮口不敛,迁延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不及时治疗,可有死骨形成。 3.多发性疖病 是指多个疖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发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皮脂腺丰富处。发于项后发际处的称为发际疮,发于臀部的称为坐板疮。多见于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疾病检查:
辅助检查:如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疖病患者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精,必要时应做脓液或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疾病治疗:
本病多以局部治疗为主,适当配合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或西药等全身治疗。若毒盛病重时,应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进行治疗。多发性疖病应全身治疗。尤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有精尿病者,应同时积极治疗糖尿病。 1.内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疖肿少则1—2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生一处,或此愈彼起;伴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 证候:疖肿多发于夏秋季节,数目多;伴有发热、口渴、胸闷、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散结。 方药: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正虚邪恋证 证候:疖肿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色暗红、硬结;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祛风解毒。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2.外治 (1)初期:可用千捶膏盖贴;金黄膏、玉露膏外敷或用三黄洗剂外敷;也可用野菊花、蒲公英、芙蓉花叶洗净后加少许盐捣烂外敷。 (2)中期:脓熟后切开排脓,蝼蛄疖切口用十字形;溃后用九一丹、八二丹外敷,或药线引流。 (3)后期:脓液排干净后,用生肌散掺于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敷贴。 3.其他疗法 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治疗;用中成药清解片、六神丸、三黄丸等。
预防预后:
本病多为内蕴湿火,外感风邪,相互搏结,蕴阻皮肤浅表,致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