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大于3次),粪便量增多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粪质稀薄,水分增加,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即为慢性腹泻。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根据病因不同,腹泻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便,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小肠病变的腹泻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量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中可见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霍乱弧菌所致腹泻呈米泔水样等。
疾病检查:
由于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为了解其原因应当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查体,做一些必要的化验或特殊检查,如纤维结肠镜、X线钡餐透视、钡灌肠、CT、B超等,以便做好鉴别,做出正确诊断,进行合理的治疗。 1.体征 (1)腹部:胀气、腹块、压痛、肠鸣音、蠕动波、肛门指检。 (2)全身症状:体温、脱水、营养状况、贫血、恶液质、淋巴肿大等。 (3)皮肤:黄疸、潮红、结节性红斑、出血倾向、色素沉着、毛细血管等。 2.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可初步确定有否炎症;(2)放射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对胰腺钙化、局限性肠充气有助;钡餐对慢性腹泻有重要提示,而钡灌肠对炎症性肠病有特殊价值。 (3)内镜检查:急性腹泻一周内勿常规做结肠镜检查,慢性结肠性腹泻者应常规做乙状结肠镜检查 (4)小肠吸收不良的检查
疾病治疗:
(一)病因治疗 感染性腹泻需根据病原体进行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需分别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麦胶类成分(二)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可视病因给予止泻药物,纠正腹泻引起的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预防预后:
(一)消化系统疾病 1.肠道感染性疾病 下列病原体常引起慢性蝮泻: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痢疾;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部分患者感染性腹泻后可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小肠吸收不良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①热带性口炎性腹泻;②成人乳糜泻。 (2)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①消化不良:a.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b.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c.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管梗阻、肝内胆汁淤积、小肠细菌过多(盲袢综合征)等。 ②小肠吸收面减少:a.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b.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③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4.胰原性慢性腹泻 5.肝、胆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尿毒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三)慢性中毒 主要包括慢性金属中毒、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药物中毒、慢性工业中毒及其他中毒。 (四)免疫性疾病 主要包括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自身免疫性肝炎、桥本甲状腺炎、免疫球蛋白A重链病、皮肌炎等。 (五)功能性疾病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六)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