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别名: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
什么是恐惧症?
恐惧症(phobia)是恐怖性神经症的简称,常见的恐惧症类型有单纯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单纯恐惧症如对某种动物恐惧、高处恐惧、黑暗恐怖等。场所恐惧症者害怕外出,特别是不敢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外出时如有人陪伴,恐惧可减轻。社交恐惧症怕公众注视自己,怕当众说话,怕与人对视,怕见人脸红等,总之是怕当众出丑。各种恐惧症当离开恐怖对象时,即没有任何焦虑。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恐惧症患者对特殊的物体、活动或情景产生强烈的惧怕为特征。恐惧症状的共同特征是:①某种客体或情景常引起强烈的恐惧;②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晕倒、心悸、心慌、战粟、出汗等;③对恐惧的客体或情景极力回避;④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⑤在预计可能会遇到恐惧的客体或情景时便感到紧张不安。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三种: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单纯恐惧症。 (一)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以女性多见,病人多出身于稳定而且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母亲对病人的过分保护很常见,病前性格多害羞、被动、依赖、容易焦虑不安。病后对家属的依赖更加突出.外出需人陪伴,严重者不敢出门,长期困居家中。 场所恐惧症的症状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常常合并有其他内容的恐惧症,还常有惊恐发作和焦虑症,有些病人还合并有抑郁症状、癔症症状、强迫症状或人格解体。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惊恐发作,另种是有惊恐发作。 1.场所恐惧症无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在场所恐惧症状出现前和病程中从无惊恐发作。主要表现为:①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或排队等候;②害怕使用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③害怕单独离家外出,多单独留在家里;④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或空旷的广场、公园。当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出现回避行为。在有过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预期焦虑,每当患者遇到上述情况,便会感到焦虑紧张,极力回避或拒绝进入这类场所。在有人陪伴时,患者的恐惧可以减轻或消失。 2.场所恐惧症有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有以下表现:①场所恐惧症起病前从无惊恐发作,不在害怕的场所也无惊恐发作,只在经历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极度恐惧,达到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回避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或恐怖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惊恐发作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场所恐惧症是原发病,惊恐发作属继发反应。②场所恐惧症起病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害怕单独出门或单独留在家里,担心自己出现惊恐发作时无亲友在身旁救助,如果有人陪伴便可消除担心。在惊恐障碍得到有效治疗后,场所恐惧症会逐渐消失,这类病例的原发病是惊恐障碍,场所恐惧为继发症状。③场所恐惧和惊恐发作见于同一患者,患者既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在一般情况下也有惊恐发作。 (二)社交恐惧症 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惧障碍。常起病于少年或成年早期,常为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后急性起病者。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害怕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揣不安者称赤面恐怖症,而实际上病人并不容易脸红。害怕与别人对视,怕看别人的眼睛,怕人家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或感到别人的目光很凶恶。或惧怕别人的眼光,认为对方看出了他内心的隐私,而不敢与人对视。或自认为眼腈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为对视恐惧症。所谓余光,指注视某人或某物时,觉得自己控制不住地同时也在看另一物或另一人。病人的痛苦在于,他必须使自己的眼光像焦点一样集中于某人或某物,而不允许其他人或物进入他的视野,但是他做不到。还有的极个别病人害怕自己的跟光会伤害别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为对人恐惧症。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异性恐惧症。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只对一种或几种社会交往或当众表演感到恐惧,称特殊社交恐惧症。一般情况下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其焦虑症状只在担心会遇到害怕的社交场合(预期焦虑)或已经进入害怕情景才会出现。此时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常伴有脸红、出汗和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其中以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最突出的表现。严重的社交恐惧者,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社交恐惧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三)单纯恐惧症 又称特定恐惧症,表现为往往只害怕某些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如狗、猫、鼠、蛇、昆虫,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公厕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目睹流血或创伤、尖锐的物品,以及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如放射性疾病、艾爱滋病等的病人或情景,因此促发的情境很单一、很具体,并且能够像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一样诱发惊恐。有特定恐惧体验的人很多,只有少数达到了恐惧症的临床程度,这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回避行为损害社会功能;二是恐怖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导致功能缺损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与广场恐惧相反,特定恐惧患者对恐惧情境的害怕一般没有波动。 这类恐惧症状在儿童中很常见,部分患者是儿童恐惧症状一直持续到成年,部分患者则是在青壮年起病,但回顾既往史,常可发现他们的童年期有过这类现象,而且多数是较儿童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消退,在发病时重新呈现。儿童期的患病率无性别差异,青春期以后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四)正常的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害怕某种东西,或某种场景,如有些小孩害怕猫、狗、看到就会跑的远远的,不过跑开后依然会快乐地玩耍;许多女同志都害怕小虫子,遇到壁虎、土鳖就会尖叫,但过后仍是该做什么就还做什么;要当众讲话确实让人紧张,但如果有必要,我们仍会在带有紧张的情况下当众讲话,而且事后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健康人的恐惧与恐惧症病人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康人面对现实,恐惧症病人回避现实。作为症状的回避与作为应付策略的回避是不同的,想恋爱结婚的人见了异性就躲,是症状性回避,因为他违背了想要达到的目的。“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是策略性回避。健康人的恐惧与处境相称,而恐惧症的恐惧与处境不相称,所谓不相称,是相对于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或类似的处境下害怕的程度而言,换言之。恐惧症病人的害怕是异常的。例如,一个女同志,最害怕尖利物,特别是毛衣针,一次她乘坐公共汽车,坐在她身边的女同志坐稳后从包里拿出毛活织了起来,病人连忙站起来,但车上人多拥挤,病人真是没处躲藏,最后这个女病人晕倒在车上。恐惧症病人往往感到很痛苦,且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战栗、出汗等。
疾病检查:
恐惧症的诊断: (一)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二)场所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景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三)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四)特定的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景,如动物(如昆虫、老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疾病治疗:
恐惧症的治疗概要: 恐惧症先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及相伴的惊恐发作,然后采用行为疗法消除回避行为。支持性心理护理、配合冲击疗法的护理、系统性脱敏治疗的配合和护理、森田疗法的配合和护理等密切观察病情。 恐惧症的详细治疗: (一)药物治疗 严格地说,并无一种能够真正消除恐惧情绪的药物,但药物可控制焦虑和惊恐发作,有利于行为治疗的进行。 1.抗焦虑药 苯二氨卓类药物,对减轻焦虑症状有益,临床上常用的有佳乐定,0.4~0.8mg/次,3次/天。氯硝西泮0.5—3mg/天。 2.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用于治疗社交恐惧症有良好的效果,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米嗪不但有抗抑郁作用,且具有抗恐怖作用,常用剂量丙米嗪25~75 mg/次,3次/天,宜从小剂量加起,两周内加到治疗量。选择性5一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氟伏沙明(150mg/天)舍曲林(50~200mg/天)、氟西汀(20一60mg/天)均对社交恐惧症有效。合并抑郁症、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的病例也可选用。 3.β受体阻滞剂 以心得安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对恐惧症的躯体症状效果较好,能减轻或解除植物神经症状,降低警醒水平,常用剂量,心得安10~20 mg/次。3次/天。在上台表演或讲演前0.5~2小时口服心得安20mg,可减轻心悸、震颤、因害怕而发抖等反应。对广泛社交恐惧症通常效果不佳。 4.丁螺环酮 对社交恐惧症合并焦虑者可选用,5 mg/次,3次/天。 (二)认知行为疗法 1.行为治疗的三个原则 (1 )自愿:医生应该事先向病人作必要的介绍和解释,把行为治疗的方法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以及一些重要注意事项向病人作如实说明。医生的谈话带有鼓励性,但切不可盲过其实。治疗必须出于病人自愿,否则,治疗不会有效,并且容易半途而废,病人接受治疗应是基于深思熟虑所作出的抉择。 (2)主动:一般药物治疗只要病人愿意服药也就行了,但行为治疗要求病人发挥主动性,病人不只是治疗的被动接受者,他还应该是积极参与者。病人越主动,行为治疗的效果就越好。 (3)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为治疗是一种有计划的自我训练,当然,计划是基于科学实验和心理学原理的。循序渐进很重要,操之过急会造成挫折感,伤害病人的信心,停滞不前则不能消除症状,而倒退意味着失败。经过与治疗者商讨和认可的计划必须执行,每天按规定的表格做记录,定期用量表进行评定,都是必要的。在实施行为治疗的同时,医生应重视与病人的人际关系,能做到互相理解,甚至共同商量一些治疗以外的事情(如病人的家庭生活或工作方面的问题),治疗效果会更好。家属对病人采取同情、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指责或轻视,也很重要。有时,对病人本人的行为治疗可以与家庭治疗相结合,这对提高和巩固疗效会起很大的作用。 2.暴露疗法 将原来引起患者恐惧反应的事物反复再现于患者之前,暴露时患者产生恐惧反应,治疗者在旁边进行鼓励和保证。应采取循序渐进的程序。包括默想暴露和现场暴露两种方式。严重的病例宜先从默想暴露开始。有治疗者用语言诱导患者,想象他进入恐惧的社交或表演场所。让患者的焦虑情绪逐渐减轻以后,再转为现场暴露.即鼓励患者重新进入他恐惧的场所,让他逐渐适应。也可以采取冲击疗法,但事先必须告诉病人,鼓励病人尝试.并保证有治疗者在场绝无危险,所谓冲击,指一下子让病人暴露于病人最害怕的实物和实际处境之中,经过几次冲击,病人的恐惧迅速减弱,恐惧症也得到了控制。 3.认知重建 主要针对自我概念差,害怕别人负面评价的患者,与暴露疗法合并使用效果较好。 4.社交技能训练 采用模仿、扮演、角色表演和指定练习等方式,帮助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行为,减轻社交场合的焦虑。各种恐惧症患者,都应从心理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其治病的信心。 护理与康复: (一)支持性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满腔的热情,高度责任心,去同情、关心、体贴和照料病人,给病人安慰和温暖,是病人感到胜似亲人的感觉。对病人的心身症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保持乐观的精神对待疾病,说服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 (二)配合冲击疗法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本治疗的特点,向病人保证本治疗不会有任何危险,让病人放心。开始治疗前。应让病人做放松训练,然后让病人突然接触恐怖的物体或场景,即使达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程度也不准离开,直到习惯为止。一定要让病人坚持到底,多次治疗后,病人就不会对既往恐惧的物体或场景产生恐惧。 (三)系统性脱敏治疗的配合和护理 基本原理是让患者通过学习,消除这类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强化适应性行为。操作过程包括肌肉放松训练和等级结构训练两个步骤。操作方法,首先让患者握紧拳,越紧越好,接着松开,反复这样做,让松弛感沿手指、手掌、前臂……扩散。经过多次训练,直至听到指令就出现松弛感。第二步是了解患者对哪些东西害怕,然后根据所引起焦虑或恐惧反应轻重不等的程度,依次排列等级结构。治疗时使患者逐渐暴露于他所恐惧的物体或情境之中,或让患者对恐怖物体或情境进行想象,由轻而重,一直到最严重的一级也不发生焦虑为止。在进行上述训练时,在某一级出现焦虑或恐怖反应,就退回到不出现恐怖反应的较轻的一级,由此循序渐进,终将逐渐消除恐怖(即脱敏)。 (四)森田疗法的配合和护理 森田疗法是心理和行为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由日本精神科医师森田正马最先应用于临床的,其主张接受烦恼,积极行动,带着烦恼、不安和不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具体的治疗方法,称之为“体验疗法”,也就是通过特定的环境,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医生的不断指导,使病人不但了解“顺其自然,为所欲为”的意义,还要对它有深刻的体验,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总之使它变为病人自己的观念,训练病人重新建立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和精神态度。恐惧症病人都存在一定的个性缺陷,如依赖、缺乏自信等,护理人员可带领患者学习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让病人反复学习,反复体会,鼓励病人忍受痛苦,带着症状去做他应该做的事,从建设性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建立良性循环,逐渐养成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五)密切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如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出现新的病情变化,应及时记录并报告临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社交恐惧症的自我防治: (一)意念放松法 选一安静的地方,可站立、坐、躺,总之尽量选择舒适的姿势。若站立,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若坐,双手放松置于腿上;若躺,手放于身体两侧或放于腹部均可。闭上双眼,在深呼吸3~5次的同时,脑子里开始想象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象。值得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景象要安静、祥和,令人心怡,如你喜欢大海.就要想象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平静的海面、低飞的海鸥、远处的白帆,而不要让波涛汹涌的海面进入你的意念。在想象的同时,你尽量要寻找并体验安宁、舒服、放松的感觉,将这种感觉保持几分钟后深呼吸二三次,慢慢地睁开你的眼睛,此时你的感觉会很不错。如果有条件,可以在你喜爱的、平静的、舒缓的、轻松的音乐中进行。 (二)肌肉的放松训练 当一个人处于全身松弛状态时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减弱,因此先进行放松肌肉的自我训练,尽可能做到随意使自己全身肌肉放松的地步。首先将身体分为若干部分,如头、颈、左臂、右臂、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左腿、右腿、左脚、右脚等,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粗分,也可以细分,最好分得细一些。然后将这些部位及顺序牢记在心。在开始做时,选择自己舒适的姿势,闭上眼睛,深呼吸3—5次,此时你的头脑中什么都不要想,只想着你即将进行放松的部位,此后你要依序放松肌肉。一般顺序是从上到下,每部分要先收紧肌肉,然后尽量放松那一部分,同时感觉肌肉放松的体验.每部分收紧、放松3次,到第三次放松时将此部分肌肉停止于放松的感觉,进行下一部分的收紧放松,甚至全身放松完成。尽量将思想放在全身肌肉放松的体验上,停留几分钟,深呼吸几次后,慢慢睁开眼睛。这种方法刚开始做时会稍有难度,但多加练习,相信很快就会掌握了。 (三)自我调整呼吸 人在恐惧时呼吸也有改变,往往变浅变快,基于这个道理,进行呼吸调整训练,使病人能自我调整呼吸,一旦呼吸变浅变快,立即加以调整,有助于减轻恐惧。 (四)社交训练 社交恐惧症主要是由一种“怕”心理引起,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本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尽管起初会不太习惯,有时会出现失态的情景,会怕和难为情,可应该明白,任何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那种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手段的,人需要在后天的社交活动中培养,才能变得自如起来。 要从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带着消极的心理,常常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不愿多活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社交上不如别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不习惯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树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这样,在心理上才能战胜消极,在待人接物中变得主动,显得落落太方。还要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还要注意社交的形式,如可带着明确的社交内容参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体社交内容,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事物上,不致于过分紧张。初次社交可以在社交活动比较老练的人陪伴下,由陪伴者唱“主角”,自己唱“配角”,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社交方式,又可以借以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防止社交中出现尴尬局面。社交训练要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先锻炼与家人之间的交往,再进一步锻炼与过去的同学和邻居的交往,最后是与陌生人交往。
预防预后:
恐惧症的病因: 在正常人中都有过这种恐惧心态。正常的恐惧与以往的经历有关,如“一旦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常情况下人们可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处境是否危险或危及生命,如对动物园里关在笼子里的虎、豹是不怕的,但一旦老虎上街,必然惊恐万分,这就是害怕心理。故恐惧对正常人来说是种有益的防御反应。恐惧心态还和陌生的事物有关,由于陌生产生对前景的不确定性,使人缺乏安全感,或者过于注重得失,就会害怕。但是人都有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害怕一般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只有当害怕和现实危险不成比例,而且对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时,我们才诊断为“恐惧症”。恐怖性障碍者对某些情景、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不但别人认为难于理解,有时本人也知道不切实际、不合情理,却又无法摆脱而感到苦恼,这就是病态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