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瘤
什么是筋瘤?
筋瘤是指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本病《外科正宗》说:“筋瘤者,坚而色紫,磊磊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多发于中老年人,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尤为多见。其特点是:下肢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曲张。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少见。 早期很少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有沉重、酸胀或胀痛不适感、易疲劳乏力。不适感与日俱增,可有小腿肌肉阵发性痉挛现象,多在夜间睡眠时发生。病变常发生在双侧下肢,也常见一侧较重。略为肥胖的人,浅静脉隐而不发;略瘦的人,浅静脉可见迂曲隆起旱条索状,色带青紫;严重者可扭曲成团块状,站立时更为明显,平卧抬高患肢是浅静脉瘪陷。大隐静脉病变,曲张静脉分布于下肢的内侧面,延伸到胫前及小腿肚,因小腿部大隐静脉管壁薄而口径变小,承受压力大,所以小腿部静脉曲张尤为明显。小隐静脉受累时,曲张静脉分布于小腿的后部,延伸至外踝和足背。足踝部可有轻度肿胀,在努累、久站、久行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长期患病,小腿下段皮肤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有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瘙痒等感觉,并发湿疹样皮炎。由于局部发痒、搔抓、碰撞、虫咬等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可以引起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曲张团块也易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表浅团块蚀破皮肤可以破壁出血。
疾病检查:
【鉴别诊断】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有肢体粗肿、胀痛病史,在深静脉血栓后数年出现继发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小腿分支静脉及小静脉曲张为主,肢体沉重、胀痛不适,患肢肿胀。活动、站立后加重,卧床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胫前、足踝呈凹陷性浮肿,皮肤营养障碍较明显。多普勒超声示深静脉回流受影响并存在血液倒流。 2.先天性静脉畸形股肥大综合征 本病又称Klippel一Treaunay综合征。其特征是肢体增长、增粗。浅静脉异常粗大并全面曲张。皮下血管瘤(葡萄酒样斑)三联征。下肢静脉造影可发现深部静脉畸形或部分缺如,分支紊乱而多。浅静脉(股外侧)全面曲张。 3.血管瘤 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瘤体小者可如豆粒,大者如拳,皮色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是浅表静脉主干或分支迂曲扩张而成。
疾病治疗:
本病症状轻者,可用绑腿疗法或辨证论治,重症或有合并症者宜手术治疗。 1.内治 (1)劳倦伤气证 证候:久站久行或劳累使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寒湿凝筋证 证候: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细。 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 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3)外伤瘀滞证 证候:青筋盘曲,状若蚯蚓,皮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红肿热痛明显,加公英30g、地丁30g、板蓝根15g;扭曲瘀结,加三棱15g、莪术15g、王不留行15g、路路通15g;肿胀明显,加猪苓30g、茯苓皮30g、泽泻15g等。 2.外治 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以利回流,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此法仅能改善症状.适用于病变局限,症状较轻;妊娠期间发病。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可以暂行此法;症状虽然明显但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3.其他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明显者,或已发生并发症和影响劳动工作时,均应采用手术治疗。常施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如深部静脉有阻寒,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时,禁施行此种手术。
预防预后:
先天察赋不足,筋脉薄弱。再加上久行久立,过度劳累,可耗气伤血;涉水淋雨,遭受寒湿,寒凝血脉;搔伤染毒,虫咬等诱发因素,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盘曲成瘤成块。 西医学认为,先天性静脉壁和瓣膜发育软弱,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冷水过激,静脉弛张;妊娠、肿瘤压迫、回流障碍等,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到影响,静脉内压力增高,使静脉壁过度扩张,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向下逆流,静脉压力离心越远而越高,逐渐破坏远端静脉瓣膜,致使整个下肢浅静脉扩张,终至迂曲成团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