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色伤寒
什么是夹色伤寒?
在中医临床及一些著作中,不少医家曾屡屡提及“夹色伤寒”这一病名。南粤民间俗称本病为“夹色”。世代相传谓患本病者,羁迟七日不治,则预后不佳,甚或有致死的危险。且死后每于爪甲及尾间长强穴附近的肌肤中,可见青黑色圆斑。本病为房劳外感和男科急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分证】 (一)实证 本证为房室精泄,感受热邪,热郁不解,出现实热内蕴、热蒸动湿、气血不畅、气机升降阻滞、热邪聚结等为主的证候。 1.临床表现 (1)主症:头部沉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 (2)谈症:恶寒发热,午后潮热.或冷或热,咽干口渴,食物入咽即吐,咳嗽,痰中带血。如不及时诊治,则可见高热、神志不清乃至谵语等。 (3)典型舌脉:舌质微红,苔少或有薄黄白苔,脉象除尺脉机数,重按有力外,寸关脉弦而微数。 2.辩证分析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由于感受热邪.热蒸动湿,湿痰内阻,且初起兼有表邪,故头部沉重。热邪内伏,扰及胸中,阻碍胸中气机之升降.故见胸闷,腰者肾之府,为肾之外候,下开窍于二阴。肾合骨主藏精,上连肺,为气血之根,主纳气。由于素体肾虚,加之房劳,肾精亏损,不能充养筋骨,筋脉阻滞,气血不能畅通.故眼部刺痛。由于正邪相搏.邪伤则恶寒,病邪与阳气相争则发热,兼之初起病,带有表邪,故见恶寒发热。阳气受湿邪遏制,故午后潮热。心为热所扰故烦。热邪聚结,热郁于里,故口渴咽干,舌红苔黄,脉数。素体肾虚,积热犯肺,热邪(火)炽热童阻,热伤肺络,兼之热蒸动湿,湿盛生痰,痰与热结,故咳而痰中带血。热人心包,邪阻清窍,热伤神明,故见神志不清或谵语。病属里证、热证而夹湿,湿热内蕴,故尺脉重按有力(尤以右尺为甚)而独见沉数。 3.诊断要求 根据房事精泄病史,具备主症,兼见次症某项和典型舌脉者,可确定本证候诊断。此外,诊断与鉴别诊断项中的白矾末点舌助诊法及术芋头擦前后心助诊法,可资参考。 (二)虚证 本证为精泄感受外邪,而致肾阴亏损所产生的一系列少阴热化证为主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1)主症:低热,头晕目眩,咳而痰血,盗汗。骨蒸,手足心热,门燥咽干。 (2)谈症:五心炳热.面赤,两颧潮红,入夜发热.尿赤短。 (3)典型舌脉: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散无力。 2.辨证分析 本病为素体肾虚,因房室精泄,真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升而发热。肾精不足,不能上充脑髓,兼之肝肾阴虚火动,故见头昏目眩;体内虚热过盛,气阴受伤,则五心烦热。素体肾虚,火旺刑金,耗伤肺阴,肃降无权,故咳而痰血。里热炽盛,虚火上升,真阳上浮,见面赤及两颧潮红。肾主骨,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虚火内亢,热由内生,故骨蒸。肺肾阴虚生热,故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无蔷、脉象沉细无力。体内阴液不足故入夜发热及盗汗。 3.诊断要求 根据房事精泄病史,凡具备主症,兼见次症某项和典型舌脉者,可确定本证候诊断。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除根据病史及央色伤寒虚实两证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外,对实证的诊断,尚可用白矾末置于患者舌中,如觉味甜者为夹色伤寒,如觉昧涩者则非是(此法经陈典周氏屡试屡验);或用生术芋头(又名痕芋头或野芋头)切开,擦患者前后心处,不见皮肉痒者是此症也,如见痒则非是此症,可用黄糖擦之,其痒则止(此法见于符霁光《新增经验良方》)。《理蒲骈文》亦有以野芋头验伤寒之法,而以野芋头擦患者背脊第三骨节,以确诊伤寒病的方法介绍。以上诸法,属唯象学范畴,原理待释。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感及夹明伤寒相鉴别。 (1)外感:外感与夹色伤寒均可见头痛、骨痛、恶寒发热、呕吐、烦渴等伤寒类症。夹色伤寒为素体肾虚,因房事精泄而感受外邪的内风病变,具有头重、胸翳、腰部刺痛重坠等三大指征。但外感在病因、病机上,主要与岁时不和、温凉失节、感乖戾之气而生有关,且多相染易。并以风寒、风热为多见。此外尚与时令之暑、湿,燥邪的杂感有关。因而有夹暑、夹湿、夹燥的不同兼证。在症状上以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等肺卫症状,以及喉痒、咳嗽、鼻塞、喷嚏、流清或浊涕等肺系症状为主要表现。 (2)夹阴伤寒:夹阴伤寒与夹色伤寒同为肾经虚损,因房事而感受外邪所致的内风病变。夹色伤寒属广义伤寒,具有头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等三太指征,而夹阴伤寒属狭义伤寒范畴,主要为感受寒邪所致。在症状上主要为面赤微热或不热而青,小腹绞痛,足玲躇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脉沉细或反沉大无根。
疾病治疗:
【临床分证】 (一)实证 论治法则 清热解毒,化浊利湿。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夹色伤寒经验--方。生海金沙清热解毒、利水、退壮热。生老虎删清热消炎解毒、退热。鬼箭羽(玄参科.下同)清热解暑。老筋蕴清热利湿。方中药物配伍合拍.用药精专。四药配合,加强了清热解毒利湿之效(将鬼箭羽、老筋蕴先煎;后将海金沙及生老虎蜊擂烂冲服)。符霁光《新增经验良方》谓;“本方治疗夹色,百发百中,有起死回生之功。并亲见经验多人。” (2)备用方剂 ①夹色伤寒经验二方:蚝豉外刚内棠,为血肉有情之品,清热利湿、止渴、化痰、止痛、除烦热。武夷荣(青茶一乌龙茶)味苦微寒。助阴、清热消暑、除瘴气、降下热、除痰热、止渴生津、清头目、解头部刺痛。鬼箭羽清热解暑。淡豆豉解表除烦,利小便、去外邪头痛。符霁光谓:“本方经验多人,不可轻视。” ②鬼箭羽岗梅细叶榕汤:鬼箭羽清热解表。岗梅根为苦寒泄热之品,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细叶榕树须清热利湿、退热、通络。熊胆草清热泻火。路兜筋清热解毒、利温化痰。木桩根清热解毒、利咽。蛇泡筋清热解毒、除骨燕、利咽、镇咳、以上七昧,配以人肾经,能助阴、去痰热、除烦渴,清心、除翳、降下热、利小便、清头目、止头部刺痛之细茶(绿茶)为引,使药直入病所,使热、毒清利而出,收到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之功(本方以细茶为引,冷饮有聚痰之弊,故宜温饮)。张柏林、叶邓二艘、罗卓球等氏,在临床上用本方进行验证,认为对夹色伤寒初起,连服数次即可痊愈。 ③夹色伤寒经验三方:白茅根清热利尿、解烦渴、镇咳。生扁柏清肺止咳。老筋强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木芋头清热解毒、止痛、镇咳。榕树吊须清热、除骨痛。符霁光谓:“本方治疗夹色.百发百中,并经验多人,轻症一剂痊愈,重症煎服多剂,要双倍药味。” ④夜香牛汤:方中夜香牛(别名伤寒草、消山虎)一味,昧淡、性凉,疏风热,消积滞.凉血解毒,退高热,除胸闷、止痛。每日用鲜药30g,和适量水酒各半同煎。日服一杯,涂擦头、胸、腰及腹部。本方经罗卓球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⑤苦寒坚阴一方:苦瓜干20g,鬼箭羽15g,榕树须叶15g,鸭脚皮15g。如高热不退加如意花根30g,算盘子根30g,水600~800ml,煎成200ml温服,留渣再煎服,可连服2~3天。本方为赵思兢临床经验方。适用于轻型夹色伤寒的头重、胸闷症状。 ⑥苦寒坚阴二方:鲜痕芋头500g削去外皮,不能用水洗.切成3cm厚块(干片30g)、木楗根50g,水1600ml煎成200ml,待温尝之,以喉舌不觉麻痒为合,一次服完。可连服2~3天。本方为赵思兢临床经验方。适用于中型夹色伤寒头重、胸闷及腰刺痛重坠的症状。 ⑦苦寒坚阴三方:槐角子10g捣碎,水500ml,煎成150ml,温服。可连服2天。本方为赵思兢临床经验方。适用于重型夹色伤寒的头重、胸闷、腰刺痛重坠、爪甲紫瘀蓝黑、尾间长强穴皮肤见青黑圆斑者。服本方症状好转后,爪甲由蓝黑转为红活后,可转眼苦寒坚阴二方,以资善后。 中成药选介 (1)石岐凉茶:为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药厂制售。每日用1~2包,加水约100ml,煎成200ml温服。 (2)沙溪凉茶:为广东省中山市沙溪中药厂制售。服法同上。 (3)广东凉茶:为广州市历史上常用大同小异的大复方生草药制成,一般以救必应,三桠苦、鬼箭羽、岗梅根、鸭脚皮、千张纸制成,服法同上。过去以王老吉、常炯堂、神农茶、牛栏茶,三虎堂等名称制售,现在一般通称为广东凉茶。但处方组成大同小异。 针灸疗法 取气海穴,艾灸一壮,灸后闻小腹处“咕嗜”一响为效。 饮食疗法 蚝豉武夷茶汤。蚝豉为血肉有情之品,外刚内柔,清热利湿,止褐化痰,止痛降火。除烦热。武夷茶苦微寒,入肺、脾、肾诸经。清热下气消食,去痰热除烦渴,清头目,利小便。两味配伍,清热利湿除烦,退壮热之功效特强。 验案选粹 医案作者本人,18岁结婚。于翌年三四月间,患发热、头痛、骨痛。各医作外感治,未效。求治于西医,亦然(及后神志渐不清)。内人近身,疑为夹色,将白矾末救于我舌心上,觉甜而不涩,证实为夹色。即将蚝豉、武夷茶两味同煎,服后发热大减,再服一剂,则热退身凉,还我健康。(《陈典周医案》) 辨治按语 在临床上,吏色伤寒以实证为多见。实证为实热内蕴,郁热不解.热蒸动湿.忌用辛温助热碍湿之品。然而从病情来看,实让为实热郁结内闭的里热。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因邪无出路,一再迁延。显而易见,可以导致预后不良。因而在临证中,应掌握病史,详为审证。以分清虚实,而鉴别于其他疾病。于探本求源之后,切切抓住主症。以品方用药,庶不致误诊误治。至于俗称本病有“七日不治则死”之说,可能言之过重。 文献选录《央色证治》:“夹色伤寒,为吾粤民间常见的房事外感症。实证为精泄感受热邪而发。病位主要在肾而兼及他脏。病因则主要是因房事热邪为患。症状主要为头部刺痛,腰部和骨节疼痛,胸翳(闷)及发热等。在治疗上切忌用辛温助热碍湿之品及方剂,诸如附子、细辛之类,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参附再造汤等温经、回阳之剂。如误用辛温助热碍湿之品,或温经、回阳之剂,则可使病情急变,给预后转归导致麻烦,因热是夹色伤寒实证致变、致急的主要因素,即病寓于邪,火热毒生,热蒸而动湿。是故变由毒起,危由变来。热不去.则毒、湿不祛,变必由生,而危侯易现。因而清热解毒,为夹色伤寒实证除热祛毒利湿,防变治危之要法。方宜鬼箭羽岗梅细叶榕汤。由于病位主要在肾,故处方中,应酌加细茶之类的肾经药为引,使药物直入病所,以加强药效。足本证初起.为邪实正盛,如对症治疗,数剂可愈。” (二)虚证 本证为精泄感受外邪,而致肾阴亏损所产生的一系列少阴热化证为主的临床表现。 论治法则 泻火益阴,清热除烦。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本方为泻热益阴,交通心肾稳妥之要方。黄莲、黄苓为苦寒泄热之品。黄连入心,直折心火,使虚火下降;黄苓清上焦之热,使神能入舍。阿胶甘平.为滋阴养血之品,阴虚血亏之要药,通入于肾,补坎宫之精.以滋补肾阴。芍药酸寒敛阴,养血和阴,收敛神明。鸡子黄甘寒。气血有情.禀离宫之火色,入通于心,可补心中之血,宥养心血和营气之妙用。方中黄芩佐黄连,清火力大;芍药佐阿胶,滋阴养血,于补阴之中而敛阴气,故益水力大。黄连合阿胶,滋阴降火。养血安神。黄连配芍药,泄火而不伤阴,芍药伍黄连,敛阴而不碍邪。是故方中合阿胶、芍药、鸡子黄之甘,主在救阴;而以黄连、黄芩之苦.旨在泻火。使阴复火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而收泻火益阴、降火归原、精热除烦之效。 (2)备用方剂;竹皮大丸方。竹茹、石膏清热除烦,降逆止呕;白薇凉血清热除燥,治邪气;桂枝、甘草辛甘化气,健中补虚;枣肉滋补阴血。本方非为补益,而是清热益气,而平丁壮火,间接起到安中益气的效应。方中重用甘草,主在健中补血,益阴泻火;桂枝用量特少,旨在温中化气,通脉舒肝。两药用量一多一少,耐人寻味。 辨治按语 虚证属少阴热化证范畴。忌用附子、干姜等大辛大温之品和回阳救逆之剂。虚证为肾阴亏损.虚火上升,少阴热化,如不及时诊治,久热不解,阴液大伤,也常可出现亡阴之象。
预防预后:
属于广义伤寒的伤寒有五的湿温、热病、温病(见《难经》)范畴。其致病因素,肾虚和精泄是内因,外邪是外因。即素体肾虚和精泄,精室正开而空虚,外邪太过。超过了精室的防御机能,为外邪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忭。故本病多为肾经虚损而素体虚弱者,于房事射(泄)精时,因精室空虚,外卫了不固而感受外邪(指风、热、湿、暑诸邪),出现热人精室的伤寒实热或少阴热化的肾阴虚证候。本病属广义伤寒,与伤寒相类似,但以其主症头部沉重、胸翳(闷)及腰部刺痛而与一般伤寒不同。故岭南后贤称之为“夹色伤寒”。 民间对本病的诊治经验,多为口传心授,太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而家传秘录,也甚少公诸于众,甚或有借此一技之长,以谋私利而秘不外传。考《内经》对本病早就有所论及,如《素问·风论》日:“人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这里的所谓内风,包括因房事时外邪由外人内而导致的证本一源、而症治迥异的夹色伤寒与夹阴伤寒,而非指以风性喻病机变化之速的内风病变。前贤如张景岳、李念莪、张志聪,后世医家如陈修园、陈懿斋、何炳元、符霁光、秦伯未、张柏林、叶邓二嫂、罗卓球、赵思兢、陈典周等,对本病都有所阐发,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受邪途径、病位、诊断及鉴别诊断、治法、方药等,为澄清对本病的认识及有关诸问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