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中医)
什么是月经不调(中医)
?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的周期和经量、经色、经质等的改变等方面,临床常见的有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崩漏等。月经病症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外感之中以寒、热、湿为主,内伤之中以忧、思、怒以及房室不节居多。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增多,即为月经过多。一般应超过80ml以上,但主要由患者作自身比较。若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者,可诊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常与月经先期并病。同时还应当与崩漏相鉴别。本症的突出特点是“量多”,“崩”症是在非经期内的阴道大出血,而前者的月经周期正常。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比以往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2天,经量也少,可称为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病。月经正常的妇女,偶有一次经量减少,不能诊断为“月经过少”。如初潮即现月经过少,应考虑是否“子宫发育不良”。生育期妇女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经量减少,应除外妊娠。更年期妇女出现经量渐次减少,是“绝经”的征兆,亦不可作“月经过少”论。 月经后错(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后延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行而言。如每次只延长三,五天,或偶然后延一次,下次仍如期而来。又无其它所苦,均不作“后错”论。本症应与妊娠之“停经”及“胎漏”等鉴别。配合必要的现代检测手段加以鉴别。 月经提前(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而言。每次只提前三、五天,或偶尔提前一次,下次仍按期而至,并无其它明显症状,均不作“月经提前”论。 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退后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可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可与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并病。 崩漏是指在非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止的一种病症。一般而言,阴道大量出血,来势急者谓崩,又称崩中、血崩:少量出血,来势缓,但持续时间长者,则称漏,又称漏下、经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
疾病治疗:
治疗月经病症的原则。重在调经以治本。至于临证常用的方法,又有理气、扶脾、补肾等。理气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但不宜过用香燥之药。以免耗气耗血。扶脾在于益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反致损伤脾阳或脾阴。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水,以填精补血为主,但又必须合养火之品,使水充火足,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
预防预后:
月经过多。多为冲任失守,血海不周,主要由血热、肝郁化火、阴虚内热、气不摄血所致,亦有脾虚及肾和血瘀内阻所引起者。 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病。本症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称‘‘经水不利”;(诸病源候论)称“月候不利”;(丹溪心法)、(证治准绳)皆谓“经水涩少”;(妇人良方)和(女科经纶)又有“月水不利”之称。 月经后错(月经后期)。在中医文献中有称为“经迟”、“月经落后”、“经水后期”及“经行后期”的。本症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温经汤”方下。即有“至期不来”的记载。其后(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丹溪心法)等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和方药均有论述。 月经提前(月经先期)。在中医文献中尚有称为“经早”“月经前期““经水先期”的。本症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经水一月再见”的记载。 月经先后无定期。《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明了本症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及本症与经闭的关系:“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宜兼治心、脾、肾。” 崩漏。是冲任失调,不能固摄经血。临床可有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证候表现。一般而言,本症以虚证为多,而实证为少:热者为多,而寒者为少。故益气、固肾、清热、化瘀为本症主要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