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白浊
什么是赤白浊?
赤白浊,指以小便浑浊不清而溲时井无尿道淋漓涩痛为主要特征的疾患,又称溺浊。临床上根据小便浑浊的颜色区别为两类:尿浊而色白如泔浆者为“白浊”;溺色浑浊而带赤者,称为“赤浊”,二者合称“赤白浊”。此外,初尿不浑,留置稍长,沉淀呈积粉样者亦属本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分证】 现代临床,依据病因及脏腑辨证方法,可归纳为脾胃湿热、脾虚气陷、肾阳虚衰、肾阴亏损、肝胆湿热、署湿郁蒸、痰湿内蕴.心虚有热等证候类型。 (一)脾胃湿热证 赤白浊病之脾胃湿热证,乃因脾胃运化失职,中焦湿热壅滞,下流膀胱所致。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小便浑浊,或白或赤;②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2)次症:①头重胀痛,肢倦身重;②恶心呕吐;⑤烦热口渴或渴不欲饮或口甜黏腻。 (3)典型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辨证分析 脾胃酿湿生热,蕴阻中焦,浊气下注膀胱,气化受阻,泌别失职,脂液下流,故见小便浑浊;清浊相干,中焦枢机不利,故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湿热郁蒸,水精不布,故口甜黏腻,渴不欲饮;脾气不升,湿蒙清空,故头重胀痛;清阳之气不布,故肢倦身重;舌缸,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脾胃湿热之征。 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和次症中任一项,以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本证。 (二)脾虚气陷证 赤白浊病之脾虚气陷证,乃因脾气虚弱,脾不升清反而下陷所致。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尿下浑浊,日久不愈,遇劳加重;②神疲乏力。 (2)次症:①面色无华,饮食无味;②小腹坠胀,尿意不畅。 (3)典型舌脉:舌质淡,苔白,脉虚弱。 2.辩证分析 脾虚气陷,约束无力,精微下注,故见小便浑浊;劳倦损伤脾气,故易发作,且遇劳加重;中气下陷,清气不升,故小蝮坠胀;浊阴不降,则尿意不畅;脾虚气陷,人体不得水谷之气的充养,气血生化不及,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饮食无嗥;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脾虚气陷之征。 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和次症①;或主症①和次症②,以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立本证之诊断。 (三)肾阳虚寰证 赤白浊病之肾阳虚衰证,乃因元阳不足气化无权,或久病不复,命门火衰,膀胱虚冷,精气下流,而致溺下浑浊。 1.临床袁现 (1)主症;①溺下浑浊,迁延不愈;②腰脊冷痛。 (2)次症:①形寒肢冷,精神萎顿;②阳痿早泄;③小便频数。 (3)典型舌脉: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而迟。 2.辩征分析 肾阳虚衰,膀胱泌别失职,脂液失约.故小便浑浊,尿频,或尿有余沥;阳虚不同,精失秘藏,故阳痿早泄;下元虚惫,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督脉贯脊络肾,总督一身之阳,阳气不足,故腰脊冷痛;阳虚不能布达周身,故精神萎顿;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而迟,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3.诊断要求 儿具备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和次症①、③;或主症①和次症②,以及典型舌脉者,即可定为该证候。 (四)肾阴亏损证 肾阴亏损证之见于赤白浊,是因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热移膀胱,气化失司,清浊不分,而尿下浑浊。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小便黄浊,甚或带赤,尿量不多;②腰膝酸软。 (2)次症:①潮热盗汗;②阳兴梦遗。 (3)典型舌脉:舌质光红.脉细数。 2.辨证分析 肾为水脏,内寓相火,肾阴亏损。阴不涵阳则相火亢胜,水道不清故小便黄浊且量少;若虚火灼络,则尿浊带赤;肾精亏王,清窍失聪,则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气虚惫,故腰膝酸软;阴虚不纳,元阳不敛,故额红唇赤,潮热盗汗;水亏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翕然而动,神不守舍,故虚烦不寐;肾阴亏损,相火妄功,精关失守,故阳兴梦遗;舌质红,脉细数,均为肾阴亏损之征。 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和次症之1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定为本证。 (五)肝胆湿热证 赤白浊病之肝胆湿热证,是指酗酒嗜肥,抑郁暴怒,肝胆湿热内牛,流注下焦,渗入膀胱,致使小便黄赤浑浊。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小便热赤浑浊;②阴肿或阴痒或阴湿。 (2)次症:①胸胁苦满;②口苦;③耳鸣耳聋;④目赤肿痛。 <3)典型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2.辨证分析 肝胆湿热炽盛,循经发病,在上则见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在中则见胸胁苦满,心烦;在下则见小便热赤浑浊,前阴湿、痒、肿等症。 3.诊斯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和次症中任一项,以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定为该证候。 (六)暑湿郁蒸证 赤白浊病之暑湿郁蒸者,乃因三夏之时。湿热气蒸,阻滞气机,清浊不得泌别,浊气下流膀胱而致小便浑浊。 1.临床表现 (1)主症:暑口而见小便浑浊,面赤口渴。 (2)次症:①胸脘痞闷,呕恶;②身重肢倦;③烦热自汗;④便溏不爽。 (3)典型舌脉:舌苔黄白而腻,脉象濡数。 2.辨证分析 暑湿热蒸,浊气下注膀胱,故小便挥浊;湿热之邪阻滞中焦气机.故胸脘痞闷;胃气不降,则呕恶;温热重浊,则身重肢倦;暑热耗津,则烦热自汗;湿胜则濡泄,故便溏不爽;舌苔黄白而腻,脉濡数,皆暑湿郁蒸所致。 3.诊断要求凡具备主症,兼见次症之一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本证。 (七)痰湿内蕴证 痰湿内蕴之见于赤白浊病者,是指痰浊内蕴,下注膀胱,致使清浊不泌,而生小便浑浊,状如米泔之候。 1.临床表现 (1)主症:小便浑浊如米泔。 (2)次症:①胸膈满闷,纳呆呕恶;②咳唾痰涎;③头晕眩悸,体重懈惰。 (3)典型舌脉;舌苔白滑,脉象濡滑。 2.辨证分析 本证多因过食肥甘生冷之物,或饮茶嗜酒,令湿浊停聚,不得消散。凝而为痰,痰浊下注,则下白浊如泔;浊气窒塞中焦,则胸膈满闷,纳呆,呕恶;浊邪阻滞清阳之道.则头晕眩悸;痰浊上壅,肺失清肃.故咳唾痰涎。苔白滑,脉濡滑,皆为痰湿内蕴之象。 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兼见次症之一项以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为本证。 (八)心虚有热证 赤白浊病之心虚有热证,是指心阴不足,移热小肠,泌别清浊之功能失职,而尿下赤浊,心悸而烦。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小便赤浊;②心悸而烦。 (2)次症:①惊悸不安。多梦少寐;②口舌生疮或舌赤碎痛;③夜卧盗汗,健忘梦遗。 (3)典型舌脉:舌质赤.脉细数。 2.辨证分析心主血脉。下合小肠,心阴不足,则见尿下赤浊;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故心中悸烦,悸惕不安,多梦少寐;汗为心液,若阴虚火动,逼液外泄,故夜卧盗汗;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或碎痛,阴虚有热,则舌质赤,脉细数。 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兼见次症之l项,以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该证候。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小便浑浊如泔浆,或央血呈红白相兼色,并无尿道淋漓涩痛者,即可诊断为赤白浊。 2.鉴别诊断 本病需同膏淋、精浊、白淫相鉴别。 (1)膏淋:多因湿热下注,蕴结于膀胱,以致气化不行,不能制约脂液而下流,故小便浑浊如米泔,或如青脂,小便频敬,不畅,且溲时尿道热涩疼痛,甚则牵引小腹作痛,与赤白浊不同。 (2)精浊:乃由所愿不得,色欲过度,精离其位,精败淫溢所致。尿道口时时流出糊状浊物,如脓如眵,淋漓不断,尿后有精液精滴流出,但小便并不浑浊。《医碥·赤白浊》篇说:“精浊出自精窍,与便浊之出于溺窍者大异。”此属精病。与溺病之赤白浊有异。 (3)白淫:是指精浊日久不愈,渐至火衰寒胜,情欲触动则流精清稀而不痛,是精浊症之严重阶段。
疾病治疗:
【临床分证治疗】 (一)脾胃湿热证 赤白浊病之脾胃湿热证,乃因脾胃运化失职,中焦湿热壅滞,下流膀胱所致。 论治法则 清利湿热,泌别清浊。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程氏萆薜分清饮。方用萆薜、石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莲子心、丹参清心除烦。共奏清热利湿,分利清浊之功。 (2)备用方剂:萆薜饮。方用萆薜、石韦、车前子清热利湿;茯苓、灯心草淡渗利湿;石菖蒲醒脾利窍;文蛤五倍子清热生津而不助湿;黄柏燥湿坚阴;莲子健脾摄精。脾湿去热清,中焦健运,尿浊自愈矣。 中成药选介 (1)松石猪肚丸:方中以苦参为主,清热利湿;白术、猪肚健脾燥湿;牡蛎收敛固涩。共成清热利湿之剂,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浑浊。 (2)威喜丸:方中茯苓淡渗利湿;猪苓滋阴利水渗湿;黄精既补脾气,又益脾阴;黄蜡益气温阳。本方以利湿为主,适于湿热下注以湿为主者。 针灸疗法 取中脘、天枢、合谷(双)、上巨虚,阴陵泉,毫针直刺,泻法。赤浊者加商阳、内庭点刺出血。每口1次。 推拿疗法 (1)按揉胃脘部:以一手中指罗纹面,在胃脘部由内向外,顺序由上而下。适当用力按揉,酸胀为宜。 (2)拿脘部肌:一手拇指紧贴胃脘中部,食、中两指紧贴胁肋相对用力提拿,一呼一吸,一提一拿.慢慢由里向外松之,5次左右。 (3)拍脘:以一手虚掌,五指张开,用掌拍击脘部,10次左右。 (4)擦脘:一手大鱼际紧贴脘部体表,往返用力擦,防止破皮,发热为止。 气功疗法 选择一处安静地方。而南而立,双脚分开与肩等宽,双手指交叉,自然地放于腹前,约相当丹田部位。接着深吸气,待无可再吸而将欲呼气时像吞食物一样将气强吞入丹田。接着又自然呼吸,再按前法吞气,以腹部膨胀为度。在此反复过程中始终意守丹田,想象吞入之气落入丹田。此外,从第一次吞气开始,以头与足的连线为轴.将腰向左、前、右、后做弧形旋转,每分钟30~40周。如此做功,一会儿便感肠遭在迅速蠕动,有时还听到肠鸣,还有矢气由肛门排出。有利于清利脾胃湿热。 饮食疗法 泥鳅炖豆腐。泥鳅鱼500g,去鳃肠内脏,洗净,救锅中,加食盐少许,水适量,清炖至五成熟,加入豆腐250g,再炖至鱼熟烂即可。吃鱼和豆腐,喝汤,分顿用之。有清热利湿功效。 验案选粹 杨某,男,78岁。小溲浑浊如米泔,静置则沉淀,咳嗽痰稠,胸闷,口渴,大便干燥,数日始得一解,肛脱不收,体丰气短.舌红色滞,苔黄白厚腻,脉濡数。素嗜肥甘厚味,湿热内蕴,变生诸病。法拟清热泄浊,开上达下。粉萆薜15g,川黄柏5g。石菖蒲0.5g ,生白术10g,白茯苓12g,杏仁泥10g,全瓜萎12g,炒枳壳6g,绵黄芪15g,当归身10g,肉苁蓉10g。连服上方6剂后,尿浊稍清,仍有沉淀,咳嗽、胸闷、口渴大减,痰稠转薄,大便渐润,舌苔黄白厚腻已松,脉濡细而滑,数象渐平。中、上痰浊已开,下焦湿热未化。原方加清半夏10g,改川黄柏为6g。再服5剂。三诊时尿浊已清,偶有沉淀.痰嗽渐除,大便已爽,苔黄厚腻已化。再服5剂。(《中医内科学》) 辨治按语 脾主湿而恶湿.脾主运化。故湿热之证,病机不离脾胃。治以清利二法,但须注意清利不伤阴,或清中寓补,如此则易于见效。 文献选录《丹溪心法·赤白浊》;“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胃中浊气下流,渗入膀胱,青黛、蛤粉。”“浊主湿热。……赤属血,白属气,……赤者湿热伤血分,白者湿热伤气分。”《医学入门·赤白浊》:“赤白浊,皆因脾胃湿热,中焦不清,浊气渗入膀胱也。”《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夫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人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清也。”《赤水玄珠·白浊》;“不可先用补剂及止涩之药,盖此症始未有不因于湿热下流者,补涩太早,反闭其邪,浊愈甚矣!”《医学心悟-赤白浊》:“浊之因有二种,一由湿热渗入膀胱。……湿热者,导湿之中必兼理脾,盖土旺则能胜湿,且土坚凝则水自澄清也。……导湿,分清饮主之。”《景岳全书·淋浊论证》:“白浊证有浊在溺者,其色自如泔浆。凡肥甘酒醴辛热炙搏之物,用之过当,皆能致浊,此湿热之由内生者也。”《病机临证分析·小便浑浊》:“脾胃湿热下流者.多淋漓不尽,宜治浊圃本丸,燥湿渗热。” (二)脾虚气陷证 赤白浊病之脾虚气陷证,乃因脾气虚弱,脾不升清反而下陷所致。 论治法则 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益中气,升清阳;人参、炙甘草补脾益气;白术燥湿健脾;陈皮行气去滞,醒脾和胃,补而不滞;当归养血词营,协参、芪类以益气养亦;少量升麻、柴胡协参、芪以升清举陷。诸药合用,脾胃下陷之清阳可举,水谷精微亦不下流成浊, (2)备用方剂:醒脾升陪汤。方用黄芪、白术、甘草甘温补脾益气;川萆薜利尿治浊;桑寄生、川续断补益肝肾;山茱萸酸温滋阴涩精;龙骨、牡蛎收敛固涩。全方补益心脾为主,兼强壮肝肾。对脾虚气陷而尿浊之甚者尤为相宜。 申成药选介 补中益气丸。方义分析如上。若脾不统血之赤浊者,可用藕节、阿胶为引进服。 针灸疗法 气海及关元,交替使用。直刺3~4cm;三阴交,从内向外直刺3~4cm。均用补法,针后并灸。且气海及关元宜重灸。《百症赋》:“针三阴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 推拿疗法 (1)揉中脘:一手大鱼际紧贴中脘穴,用力要柔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2~5分钟。 (2)揉腹:一手掌心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动作较快,用力要柔和2~5分钟。 (3)擦少腹:以两手小鱼际紧贴肚旁。即天枢穴上下,做上下往返擦动,发热为止。 (4)擦胁:以两手大鱼际紧贴两侧胁部,做前后往返擦动,快速有劲.擦热为止。 气功疗法 舒适端坐,行腹式呼吸,做到松静自然,约30分钟后,左右手臂交替前后摆动,掌心向里,前对肚脐,后对命门,次数不限。功能健脾胃.强中焦。 饮食疗法 猪肚粥。猪肚500g,洗净。加水适量,煮七成熟,捞出,改刀切成细丝备用。再用大米100g,猪肚丝100g,猪肚汤适量,煮成粥。可加葱姜、五味调料。 验案选粹 案一:黄某,男性,34岁。息乳糜尿病1年,稍疲劳或食油脂后即发作,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细软。病由脾虚气陷,脂液下流。致成尿浊。治拟补中益气,处方:党参、怀山药各12g,当归、白术、黄芪各9g,陈皮6g,升麻5g,柴胡、炙甘草各3g。上药共服30余剂,尿浊转清,活动及食油脂亦无影响,小便乙醚试验3次均为阴性。(《中医内科学》) 案二:少宰汪涵斋,患头晕、白浊,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愈雨复,患腰痛,用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萆薜,远志,顿愈。又因劳心,盗汗,白浊,以归脾汤加五味,而愈,后不时眩晕,用八味丸痊愈。(《续名医类案》) 辩治按语 久病不愈多为脾肾虚弱.或虚中夹实之证。虚证宜补益,但须注意补中寓通,做到补而不滞。 文献选录《医学正传·便浊遗精》:“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气虚而热微者。则为白浊。”《景岳全书·淋浊论证》:“有热者当辨心肾而清之,无热者当求脾肾而固之、举之,治浊之法,无出此矣。”《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有因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病机临证分析·小便浑浊》:“脾虚下陷者.则宜补中益气汤加砂仁、益智之类,以健脾升清。” (三)肾阳虚寰证 赤白浊病之肾阳虚衰证,乃因元阳不足气化无权,或久病不复,命门火衰,膀胱虚冷,精气下流,而致溺下浑浊。 论治法则 温肾固涩。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鹿茸补涩丸。方中鹿茸、附子、肉桂、补骨脂、菟丝子温补肾阳;人参、黄芪、茯苓、山药、莲肉健脾益气;龙骨、血味子、桑螵蛸补肾固涩;更用桑白皮一味理肺气以清下源。肾气固,气化行,水源清利,尿浊自愈。 (2)备用方剂;右归丸。方中鹿角胶、附子、肉桂、菟丝子、杜仲温补肾阳,填精益髓;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养肝肾;山药、当归调补气血。全方共成温补肾阳、填精止浊之剂。 中成药选介 (1)济生肾气丸:用益智仁为引送服。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霄,即六味地黄滋补肾阴;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川牛膝强壮肝肾,引药下行;车前子助苓、掸以分利清浊;加益智仁温肾固涩。 (2)下消丸:菟丝子既能补肾阳,又可益阴精;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莲子、茯苓、山药、芡实健脾化湿;泽污利水渗湿;莲须、诃子、金樱子收敛固涩;龙骨、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地骨皮滋阴清热。共成平补脾肾、涩精化浊之剂。用于下元虚损、小便浑浊者。 针灸疗法 命门,直刺3~4cm,艾条灸,10~20分钟;肾俞,直刺3~5era.艾条灸,10~20分钟。温肾助阳,固涩下元,以治肾阳不足之白浊。 推拿疗法 用轻揉的按揉法在气海、关元治疗,每穴约3分钟。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髂穴,以透热为度。 气功疗法 自然盘膝坐于床上,双目轻闭,微露一线之光,目视鼻尖;口轻闭,舌抵上腭,用鼻呼吸,双肩自然放松,双手重叠,拇指交叉相握,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掌心劳宫穴置于脐下气海穴处。采用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回收,胸廓扩大,呼气时小腹膨起,胸廓回缩,呼吸采用“稳、细、慢、深、长、静”的呼吸方式。意守两乳头之间的膻中穴,以意领气,吸气时想象清气贯入膻中,同时小腹回收,想象气海真气沿任脉进入膻中与清气相合。以这样的姿态、呼吸和意识,静坐数息50次。然后左手留置小腹前,右手把示指、无名指指端压在中指末节背面,拇指指端抵住中指末节掌面,做深吸气至闭气,想象气从胸中发往右手中指,将中指指端顶压在肛门与阴囊之间的会阴穴上,用力按压,以穴部感到酸胀为宜,直至不能坚持闭气时为止,在30秒左右,连续3次结束。每晚睡前练功1次,直到病愈。 饮食疗法 芡实茯苓剂。芡实15g,茯苓10g,捣碎,加水适量,煮至软烂时,再加入淘净的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一日分顿食用,连吃数日。 验案选粹 李某,男,47岁。腰痛、尿浊1个月多,尿为白色,或浊如马尿状,有时淋漓不畅,无尿痛、尿频等症。素日食纳好,多年来常感两手麻木,有时嗜睡,睡眠多梦,时有遗精,舌苔薄白,脉弦细。本病为肾虚关门不固,乃以补肾、利湿、分清化蚀为法。处方:生菟丝子25g,山药30g,狗脊15g,生杜仲18g,怀牛膝10g,酸枣仁18g.萆薜12g。瞿麦10g,生石决明25g,龙胆草5g,白芷10g,竹茹。10g,甘草6g。服药6剂,尿已转清,手指麻木也见减轻,唯仍腰痛,睡眠多梦,遗精,舌脉同前。原方加莲须12g,锁阳12g。千年健12g。又服数付,诸症渐愈。随访尿浊症未再复发。(《刘惠民医案》) 文献选录《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肾主水而开窍在阴。阴为溲便之道,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丹溪心法·赤白浊》:“人之五脏六腑,俱各有精,然肾为藏精之脏,而听命于心,贵乎水火升降,精气内持。若调摄失宜,思虑不节,嗜欲过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为赤白浊之患。……白浊肾虚有寒,过于淫欲而得之。其状漩自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为青糊。……白者,当温补下元。又须清上,使水火既济,阴阳协和,精气自固矣!” (四)肾阴亏损证 肾阴亏损证之见于赤白浊,是因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热移膀胱,气化失司,清浊不分,而尿下浑浊。 论治法则 滋阴清热。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大补阴丸合二至丸。方中熟地黄、龟甲滋阴填精,滋水以制火。知母、黄柏清泄相火,降火以保真阴;更用猪脊髓、蜂蜜等血肉甘润之品,滋补骨髓;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补血止血。共成滋阴精、降虚火、止赤浊之代表方。 (2)备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萆薜。方用六味地黄滋补肾阴;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萆薜分清泌浊。共成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剂。 中成药选介 还原固精丸。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知母、黄柏,即知柏地黄去泽泻,滋肾阴,泻相火;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固涩;远志宁心安神开窍;莲须、芡实、金樱子、锁阳收敛固涩。共奏滋阴补肾,涩精化浊之剂。 针灸疗法 取耳穴的精宫、内分泌、神门、心、肾。每次取2~3穴,用轻刺激,留针3~5分钟,每10~15分钟捻针一次,每日1次。 推拿疗法 横擦肾俞、命门部。以透热为度,再擦两足涌泉穴以引火归原。 气功疗法 每晚入睡前和早晨醒后的短暂时间,取侧卧位先练习意通任督法,具体方法是:收视、返听,一志凝神,使所吸之气下行归于丹田,当吸气下行之时,即以意默运真气转过尾闯,循夹脊而上贯脑部,略停一停.又乘气外呼之机.以意送此气下丹田,如此3~5次后,再练主法一次;将手从臂部放于两腿之间,掌心握在肛门处,手指按在阴茎根部,自尾闯将气提起,如忍大便之状,且纵肩,缩颈,如用力顶重物,同时将手一松一按助意气上行。 饮食疗法 地黄豆瓣酱。豆瓣酱30g,加干地黄粉100g,调匀,放置7天,继续发酵,蒸熟即可。配合主食,或调粥食用。滋阴清热。验案选粹 夏某,男。其热弛张起伏,小溲如浊涕,兼有红色,但不痛,舌红,脉细数。处方以猪苓汤为主,陈阿腔24g(烊冲).猪苓9g,赤茯苓9g,泽泻9g,飞精石12g,马鞭草9g,瞿麦穗9g,冬青子9g。墨早莲9g。杭白芍]2g,生侧柏叶30g。(《章次公医案》) 文献选录《赤水玄珠·白浊门》:“久浊不愈者,多阴虚,而渗利在所当忌。”《病机临证分析·小便浑浊》:“肾阴虚而膀胱火盛者,溺时常微痛,地黄丸去山萸加萆薜、黄柏治之,以养阴泻火。” (五)肝胆湿热证 赤白浊病之肝胆湿热证,是指酗酒嗜肥,抑郁暴怒,肝胆湿热内牛,流注下焦,渗入膀胱,致使小便黄赤浑浊。 论治法则 清利肝胆湿热。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为凉肝猛将,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黄芩清少阳于上,栀于泻三焦于下,二味苦寒清热,助胆草以泻肝胆经湿热;车前子、木通渗湿泻热,从小肠、膀胱以导之,泽泻甘寒,从肾与膀胱以导之;以上三药使邪有出路,则湿热之邪无留;生地黄、当归养血益阴以柔肝,使祛邪而不伤正;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引诸药归于肝经;甘草缓肝急,调和诸药。全方泻中有补,降中有升,祛邪不伤正,伐火不伤胃,为治疗肝胆湿热而尿浊之良剂。 (2)备用方剂:小蓟饮子。方用小蓟、藕节、蒲黄、生地黄凉血止血化瘀;滑石、术通、竹叶固势利导。导湿热外出;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当归养血和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适用于肝胆湿热迫及血分而小便赤浊者。 中成药选介 当归龙荟丸。方中龙胆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芦荟,苦寒清热,泻肝胆实火;木香辛温理气止痛;麝香温香通窍解郁;当归养血行血。共成大苦大寒之剂,专泻肝胆实火,导热攻滞下行,直泻火邪从二便而出。 针灸疗法 志室,直刺1.5~4cm;三阴交,从内向外直刺1.5~4cm。用泻法,每日1次。清利肝胆湿热。 推拿疗法 沿背部两侧膀胱经用攘法治疗,约6分钟。再按胆俞、肝俞、膈俞各1分钟。用撩法治疗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然后施按、揉法于两侧章门、期门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 气功疗法 同治疗脾胃湿热证之练功法。 饮食疗法 选取旱芹菜及根,洗净,加水590ml.浓缩至200ml,为头汁,早晨空腹服用。以同量水分再煮一次为二汁,傍晚空腹进服。可长期内服。 验案选粹 相火与湿热由肝下注,小便浊而不爽。法当清肝疏浊,俾瘀热得以通行.萆薜、猪苓、甘草梢、牛膝梢、黑山栀、牡丹皮、牡蛎、川黄柏、砂仁、金银花、通草、竹叶、灯心草。另:西柏屑1.2g,酒炙大黄炭2.4g,二二味研末,冲服。(《柳宝治医案》) 文献选录《类证治裁·淋浊》:“瘦人多赤浊,系肝火,龙胆泻肝汤。”《病机临证分析·小便浑浊》:“肝经湿热者,左关脉弦数,宜龙胆泻肝汤,泻其湿热。” (六)暑湿郁蒸证 赤白浊病之暑湿郁蒸者,乃因三夏之时。湿热气蒸,阻滞气机,清浊不得泌别,浊气下流膀胱而致小便浑浊。 论治法则 清暑化湿。 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杏仁滑石汤。方中杏仁苦平。苦降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半夏、厚朴、橘红理气燥湿,除满止呕;郁金芳香醒脾除湿;黄芩,黄连清湿热。全方清暑化湿.利尿通浊。 (2)备用方剂:四莓散加香薷、人参、麦冬、莲子肉。四苓散健脾利翟;香薷祛暑化湿,乃夏月解暑之要药;因暑邪伤气耗津,故用人参、麦冬、莲子肉益气牛津,顾护心脾。本方适用于暑热较轻,湿重于热,且伤气耗律而尿浊者。 中成药选介 六合定中丸。方中藿香、香薷、紫苏叶,辛温芳香,解暑发表,其中藿香、香薷且能内化湿浊而和中;陈皮、茯苓、扁豆、木瓜化湿健脾;枳壳、厚朴、木香、檀香、桔梗行气滞,消胀满,燥湿浊;谷芽、麦芽、山楂,六神曲消食积,健脾运;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配伍,具解表消食和胃之功效,可使内热蓄湿、中暑感寒之症得以悉除。本药适用于暑湿内蕴且外感风寒之溲浊。 针灸疗法 取大椎和双侧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直刺.用泻法,每日1次, 推拿疗法 按、揉大椎、曲池;配合拿肩井、合谷。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余方法同治疗脾胃湿热证之推拿。
预防预后:
本病的病名,《素问-至真要大论》称“溺白”,《诸病源候论》称“自浊”,《世医得效方·漩浊》篇有“心浊”“脾浊”“肾浊”的记载,《丹溪心法》分为“赤、白浊”,并在《赤白浊》篇明确指出:“赤浊是心虚有热,因思虑得之。白浊肾虚有寒,过于淫欲而得之。”明清时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证治要诀》也分为赤、白浊,称:“无他热证,纵虽赤浊,不可以赤为热,只宜以治白浊施之。”说明赤浊不一定都属于热,较《丹溪心法》的认识更为全面。《医学正传》称“便浊”。《景岳全书》称之为“遗浊”“便浊”。《类证治裁·淋浊》则称“溺浊”。《杂病源流犀烛》称“二浊”。 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过食肥甘,中焦酿湿生热,下渗膀胱;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尿浊;若湿热灼络,络损血溢,则尿浊夹血;饮食不节,或劳倦思虑太过,损伤脾气,脾虚中气下陷,则谷气精微下流,而成尿浊;若脾不统血,也可形成尿浊夹血;病延日久,或劳欲过度,或年老体弱,肾元亏虚,固摄无权,则脂液下流,而成尿浊;若肾阴亏损,虚火伤络,也可见赤浊。如再恣食肥厚,或劳欲过度.又可使尿浊加重,或引起复发。总之,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初起以湿热为多。属实,病久则脾肾虚亏。此外,还有嗜肥酗酒,暴怒抑郁,肝胆湿热内生,流注下焦而成尿浊者;暑天湿热。气机阻滞,浊气下流而致小便浑浊者;痰浊内蕴,清浊不秘,产生尿浊者;劳心过度,心阴不足,移热小肠,尿下赤浊者。